<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有缘——邂逅——结伴</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诗歌与光影的文化邂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文/冰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生的相遇,往往是一场盛大的偶然。就像诗人冰阳的笔尖与电影人华强的镜头,在某个平凡的午后,因对文化的共同执念,完成了一次跨越媒介的灵魂邂逅。这场相遇,无关功利,只缘热爱,最终让诗歌的韵律与光影的魔法交织,谱写出一段关于文化传播的动人篇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草原诗行里的初遇:文字与镜头的灵魂共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4年中秋,内蒙古乌兰察布的草原秋雨绵绵。诗人冰阳坐在蒙古包外的木桌旁,任秋雨打湿稿纸,笔尖在《中秋月圆草原牧歌》的诗行里游走。他写草原的雨、写对中原月夜的思念、写黄河之子的艺术执念,每一个字都蘸着草原的风与对家人的牵挂。彼时,他不会想到,这些滚烫的文字,将成为一场跨界邂逅的序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千里之外的电影人华强,正为一部乡土题材短片寻找灵感。他偶然刷到冰阳发布的这首诗,瞬间被其中的画面感与深情击中——“相思如绵绵秋雨,心海荡漾手足和心肝”,这不正是他苦苦寻觅的乡土情感内核吗?他循着诗里的线索,联系到了冰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一次通话,没有寒暄,只有两个创作者对文化的炽热。冰阳的声音带着草原的辽阔,讲述他以打工旅游的方式采风,如何在乌兰察布的草原上,让诗歌成为记录生活的载体;华强的话语里满是镜头的语言,他聊如何用光影捕捉黄土高原的沟壑、如何让电影成为乡土文化的传播桥梁。当冰阳念起“爱生活爱中华爱泥土爱草原”,华强的脑海里已浮现出蒙古包在秋雨中的剪影、牧民赶着羊群在雾霭中穿行的长镜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场相遇,像草原上的风遇见了电影的光,诗歌的浪漫与影像的真实碰撞出火花。他们发现,彼此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做着同一件事:让乡土文化以更具穿透力的方式抵达人心。冰阳的诗歌是文化的凝练,华强的电影是文化的延展,他们的邂逅,是文字与镜头的灵魂共振,更是文化传播在不同媒介上的殊途同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从诗到影的结伴:优势互补的创作共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确定合作的那个夜晚,冰阳在草原的蒙古包里铺开稿纸,华强在城市的工作室里摆好分镜本。他们要做的,是将《中秋月圆草原牧歌》改编成一部微电影,更要探索一条“诗歌+电影”的文化传播新路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冰阳擅长在文字里营造意境。他为剧本增加了更多细节:老冰(以他为原型的角色)在秋雨里摸出怀表看家人照片的动作、妻子织毛衣时针线与雨声的节奏呼应、外孙女楚楚在黄河边捡石头的特写……这些细节让人物有了温度,让草原与中原的文化联结有了具象的落点。他还坚持保留诗歌的核心段落,在电影结尾,让老冰对着草原念诗,让文字的力量在影像的烘托下直击人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华强则擅长用镜头解构文字。他将冰阳诗中的“秋雨”处理成贯穿全片的意象——开场是秋雨打在蒙古包上的空镜,中间是老冰在雨中给家人打视频的中景,结尾是雨停后草原日出的全景,雨水的“冷”与亲情的“暖”形成强烈对比。他还加入了电影语言的创新尝试,比如用画面的虚实结合表现老冰的思念:当老冰想起黄河,镜头里的草原开始虚化,黄河的浪涛声渐起,叠化出老冰童年在黄河边玩耍的闪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创作中,他们不断碰撞、修正。冰阳会因华强某个镜头过于“炫技”而提出异议,强调“草原的美在于质朴,别用太多花里胡哨的技巧破坏了那份真”;华强也会建议冰阳在诗歌改编时更“影视化”,“有些情感,让演员的一个眼神来表达,比十行诗更有冲击力”。这种碰撞不是对立,而是诗歌的文学性与电影的视听性在相互妥协中达到平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终成型的微电影《草原中秋雨》,既有诗歌的抒情质感,又有电影的叙事张力。观众在影像里看到乌兰察布的草原风光,更感受到那份跨越山海的亲情与对乡土的眷恋。这场从诗到影的结伴,证明了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能让文化传播的触角伸得更远、扎得更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文化传播的新章:从个人创作到群体共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草原中秋雨》的成功,让冰阳和华强看到了“诗歌+电影”模式的潜力。他们开始策划更宏大的计划——用文字与光影共同构建中国乡土文化的传播矩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冰阳以诗人的敏锐,深入更多乡土场景:他去黄河岸边的村落记录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将他们的坚守写成组诗;他去江南水乡的古镇观察商业与传统的碰撞,把那份矛盾与和解凝练成诗行。每一首诗,都成为华强团队的“影像脚本库”,为电影创作提供最鲜活的文化素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华强则以电影人的专业,将冰阳的诗歌转化为不同类型的影像作品。除了微电影,他们还制作短视频片段,将诗中的金句与对应的乡土画面结合,比如“黄河浪涛之上东方月儿圆”的诗句,搭配黄河日落的4K镜头,在短视频平台获得百万播放;他们还尝试将诗歌与纪录片结合,在记录草原牧民生活的片子里,让冰阳的诗作为旁白,为纪实内容注入文学的诗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合作激发了更多人的参与。在一次文化沙龙上,一位年轻的大学生被《草原中秋雨》打动,主动提出要为他们的下一部作品创作主题曲;一位草原上的非遗传承人看到他们的短视频后,邀请他们去拍摄自己的技艺……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这场“诗歌与电影”的邂逅,加入到乡土文化传播的队伍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便是文化传播最动人的模样:一个人的热爱引发另一个人的共鸣,一次偶然的邂逅催生一群人的行动。冰阳与华强的结伴,不再只是两个人的创作合作,更成为一场文化传播的“链式反应”——诗歌的种子落在光影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棵能为更多人遮风挡雨的文化之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缘续前路:让更多邂逅绽放文化之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冰阳仍在全国各地采风,他的诗行里多了更多光影的痕迹;华强的镜头里,也常常融入诗歌的意境。他们正在筹备一部关于黄河文化的长片,冰阳负责前期的诗歌创作与文化调研,华强负责后期的影像拍摄与制作,他们计划邀请更多诗人、音乐人、非遗传承人加入,打造一部真正的“文化拼盘”式作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望这场相遇,从草原诗行里的初遇,到诗影融合的创作共生,再到引发群体共鸣的文化传播,冰阳与华强的故事,恰是“邂逅·遇见”最美好的注脚。它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播从不是孤军奋战,它需要不同领域创作者的碰撞,需要热爱者之间的灵魂共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生有无数种可能,而文化的生命力,正藏在这些偶然的邂逅与坚定的结伴中。就像冰阳的诗与华强的影,原本是两条平行线,却因对乡土的深情、对文化的执念,在某个瞬间交汇,从此并肩前行,让诗歌的韵律在光影里流淌,让光影的故事在诗歌里沉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未来的路还长,草原的雨还会下,黄河的水还在流,冰阳的笔还会写,华强的镜头还会拍。他们的缘分,是文化传播路上的一段佳话,更是无数文化邂逅的缩影——因为热爱,所以相遇;因为相遇,所以结伴;因为结伴,所以让更多人看见乡土的美、文化的根。这,便是“有缘——邂逅——结伴”最珍贵的意义,也是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密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2日作于渤海湾畔</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楚成阳,曾用名,楚成越,乳名,六子,笔名,冰阳,昵称,河子,艺名,童月、童月寻梦、泥土墨言。男,1967年出生,大学文化,自修文学博士,山东菏泽市人,乡土作家、诗人、自由撰稿人、自媒体人,半朵中文网第九届专栏作家、第十届高级专栏作家,番茄小说网签约作家。1989年起,务农并从事新闻、文学创作,历任记者、编辑。1993年组建山东河子文学社,1999年成立河子文艺冰阳工作室。河子文艺冰阳工作室总编,中国作家网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中国网络诗歌学会会员,河子文艺电台《河子文艺之声》节目总编,中国河子文化艺术传媒中国海外乡土风文学总编,长篇小说处女作:人生三部曲:《命运》、《追求》、《收获》,长篇小说《我的岁月花儿红》、《收获黄河湾》、《冰阳之歌》、《黄河女人》、《北漂打工人》、《杏花荡》等作品正在番茄小说网连载,长篇小说《我的自媒体》、《黄河之子的歌》、《麻雀的树林》、《一枚书签》、《乡村地气爱情》等在起点读书网连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