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 15719433</p><p class="ql-block">文字/图片/编辑:石榴会长</p> <p class="ql-block"> 回故乡</p><p class="ql-block"> 自从一九八零一年参加工作后,每逢节假日都要回去看看父母,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聊聊生产队上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自一九九八年我离开家乡后,队上的各项事业都在蓬勃发展。同时,不知道为什么上级指示给农民扩大自留地,在原来每人二分的基础上再增加二分,对于户口离开生产的人、离世的老人原有的自留地予以收回。</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九年我们生产队就购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用它耕地,运送肥料和庄稼,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也减轻了社员们的劳动强度。大家切身体会到了毛主席说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是千真万确的真理。</p><p class="ql-block"> 队上的果园面积也不小的发展,过去栽植的用材林——洋槐林也初具规模,整个生产生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可随后就提出了生产队核算过度到大队核算。也就是把过去的小单元过度(合并)成大单元,这样,前面经营好、劳动日值高的就有意见,而那些经营不好的生产队挺高兴的。</p><p class="ql-block">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无疑是对生产力产生连带的反作用力。因此,大家认为:这是穷过度!</p> <p class="ql-block"> 多度的板凳还没有坐热,生产组织形式又急转直下,走向原来相反的方向。从一九八二年开始就开始了分割性的生产组织,也就是把原来的一个生产队那个整体分割成几块。听家里人说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生产队根据各组的成效给各组成员进行分配。说是这样更能提高社员的劳动积极性。但是,各个小团体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产生出了许多矛盾,也使彼此内心有了隔阂。以前以队为基础的总体设想也不得不跟着转为以组为单位去思考。</p><p class="ql-block"> 组织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利益的分割,因为各自的利益产生了心里的隔阂,集体观念在淡化,向心力减弱,离心力增强。从分开始瓦解多年积累的集体主义观念。可这种情形仅仅维持了一年多时间,国家就开始推行“小岗村经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一个生机勃勃的集体就被分割成了户为单元的小生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解放初的分田分地真忙的喜悦变成了拉牛散社的沮丧。大家决定采用抓阄的办法分割财产,不能分的牛,就采取按人头分的(几个小户和得一头牛),行成了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分户经营的局面。过去的磨面机、手扶拖拉机也折价卖给了个人。一锅热菜就分成几十盘凉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单人拉拉犁</p> <p class="ql-block"> 从此后,合用一头牛的矛盾越来越多,最后不欢而散,请来中人把牛折价归一家所有,得钱的再借钱去买牛,刹那间牛市价格大涨,新的生产工具——幸福犁便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大家用讽刺的口吻说:</p><p class="ql-block"> 幸福犁,人变驴,走的慢了你别干,拉的快了是心急。</p> <p class="ql-block">双人拉拉犁</p> <p class="ql-block"> 幸福犁,倒着拉,别看退步总向前。</p><p class="ql-block"> 幸福犁,双手抓,不用养牛料省下。</p><p class="ql-block"> 幸福犁,拉拉拉,男女皆宜走天下</p><p class="ql-block"> 不烧油,不用电, 老少吃饱都能干……</p> <p class="ql-block">拉拉犁除了可犁地,还是开沟器,用来施肥。</p> <p class="ql-block"> 每当我回到家乡,沿着妈妈送我上学的路,来到“望儿台”上远眺那富饶美丽的渭河平原,回想生我养我的柏家山,看着分到各户后被砍伐变得稀疏的洋槐林,听见山坡上因拉犁而吵架的夫妻,渐渐被蚕食的灌溉渠和宽敞的生产路,心中不由升起一阵凄凉感。</p><p class="ql-block"> 哎,过去的奋斗与规划目标,看来越来越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2日 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