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的青春也曾闪光</p><p class="ql-block">最近,为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周年,常州、苏州等城市的老知青一批批回到魂系梦绕的农场,寻觅青春的足迹,回忆难忘的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四十年弹指一挥间,这些当年风华正茂的青春少年,如今已是两鬓斑白年近花甲的老人了,风霜的年轮刻满了脸庞。站在当年生活过的宿舍门前,流连在曾洒下汗水的沟渠田间,老知青们记忆的闸门洞开,任思绪随着新中河、新东河、中心河之水流淌,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揪心年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难岁月、一只馒头二两稀饭的艰苦生活,一幕幕地在脑海中翻腾。你们感慨,难忘的青春岁月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你们感叹,汗水没有白流,新洋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知青的功劳;你们感动,新洋人民没有忘记知青,用热情欢迎你们再回农场探访。你们的青春曾在新洋的土地上闪光,你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垦事业,你们引以为自豪把新洋称作是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你们没有忘记帮助、照顾和并肩战斗的老干部、老职工及职工子女,相视而笑,相拥而泣,酸甜苦辣尽涌心头,恩怨情仇一扫而光。</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些和知青年龄相仿的职工子女,此时更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当年,我们被称为“农工子女”,父辈是农业工人,其子女即是农工子女,本来就是顺理成章的。可在那阶级斗争为纲的特殊年代,“农工子女”却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代名称,阶级斗争犹如紧箍咒,一声魔咒可以使你天旋地转,无法立身,让你喘不过气、直不起腰。那年头一般家庭都有三四个甚至六七个子女,家庭经济拮据,加之因父辈有“历史问题”而子女被限制入学,因此有多少农工子女被关在校门外,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加入了劳动的队伍,少年班、小京班等记录了多少农工子女的凄楚与辛酸,大的不过十五、六岁,小的只有十一、二岁,人没有锹高,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挑起了成人的重担。</p><p class="ql-block">当年的小知青,可真难为你们了,从手不提篮、肩不挑担的城市娃来到农场,拔棉杆、挖大河……手上磨出了泡,肩膀压肿了,没有父母的呵护,眼泪只能往肚子里咽。好在知青们还有参军、上学、进厂、进城的盼头,而早于知青随父母从上海等城市迁来农场的农工子女却无缘享受政治上的光环,有的甚至连“兵团战士”的资格都没有,没有自己的追求,没有人生的目标,有的只是劳动、劳动、再劳动。</p><p class="ql-block">农工子女和知青组成了新洋一支浩浩荡荡的劳动生力军,春播、夏管、秋收、冬修水利,用最原始的劳动工具在六十平方公里土地上老黄牛般地耕耘,播种、插秧、中耕、治虫、割稻,收花、开沟、挖河、挑担、拔棉杆、搓草绳、千斤草、万担肥……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水伴着泪水,勤劳和着希望,用青春的热血谱写着新洋的创业史、发展史,我们和知青一样青春也在新洋大地上闪光。</p><p class="ql-block">结束了灾难的“文革”,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知青就象当年如洪流般上山下乡一样,又潮水般涌回了城市。送走了十年相伴的知青战友,我们这些青春即将失去的农工子女责无旁贷地担起了建设农场的重任。新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思想禁锢被打破,精神枷锁被砸碎,老一辈新洋人陆续退休,以农工子女为主的新洋第二代成了建设农场的主力军,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农工子女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和发挥,用青春和热血、勤劳和智慧,写下了新洋改革开放的辉煌一页,农工子女们在新洋建设的实践中成长起来、成熟起来,很多人走上了大队、分场、工厂、乃至农场的领导岗位,成为农场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新洋在我们手中从胜利走向辉煌。</p><p class="ql-block">岁月如梭,时光如风一般扑面而来又呼啸而去,以农工子女为主的新洋第二代,献了青春献终身,如今陆续从岗位上退下来了。岁月如歌,面对锦绣新洋,回首逝去的年华,我们不因青春有过辛酸而忧伤,而为我们的青春也曾经闪光倍感自豪和骄傲,为我们将终身献给新洋伟大的建设事业而感到自豪。</p><p class="ql-block">青春无悔!终生无悔!</p><p class="ql-block">(写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