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来时路,不可致远途

张顺彬

<p class="ql-block">  行至山巅的人,总爱回望来时的脚印。那些深浅不一的痕迹里,藏着攀援时攥紧的草木、喘息时倚靠的岩石,更藏着最初为何出发的答案。所谓“不知来时路,不可致远途”,从不是要困守过往,而是要在回溯中打捞初心、积蓄力量,让每一步前行都有根可依。</p><p class="ql-block"> 追溯来时路,是在记忆里重获直面困境的勇气。苏轼一生颠沛,从京城繁华到黄州荒野,从惠州烟瘴到儋州孤绝,可他从未被命运的浪涛打翻。因为他总能在回望中看见自己的底色:是二十岁登科时“奋厉有当世志”的少年意气,是杭州治水时“且陶陶,乐尽天真”的为民初心。正是这份对来路的清醒认知,让他在“竹杖芒鞋”的困顿里,依然能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在“食无肉、居无竹”的窘迫中,仍能寻得“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滋味。倘若他忘了自己为何出发,忘了年少时的理想与赤诚,或许早已在贬谪的苦海中沉沦,而非成为跨越千年依然照亮人心的“东坡居士”。</p><p class="ql-block"> 铭记来时路,是为前行校准不偏移的方向。樊锦诗守着敦煌莫高窟,一守便是五十余年。风沙吹老了她的容颜,却吹不散她眼底的坚定。这份坚定,源于她初到敦煌时的震撼——当看到斑驳壁画在岁月中褪色、珍贵经卷面临流失风险时,她在心里许下“守护敦煌”的承诺。此后的每一次抉择,无论是拒绝北京的优渥生活,还是推动敦煌数字化保护,她都在回望这份初心:来时的路是为守护文明而来,未来的路便不能偏离这份使命。正是这份对来路的坚守,让她从青丝少女变成“敦煌女儿”,让莫高窟的千年佛光得以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若是她忘了最初的承诺,忘了来时的热忱,敦煌的故事或许会少一段动人的坚守,人类文明的长河也会少一颗璀璨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反观当下,总有人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盲目奔跑,把“向前看”当成唯一信条,却忘了停下来问问自己:来时的梦想是否还在?最初的热爱是否仍存?就像有些创业者,起初怀着“做出好产品”的初心,可走着走着便被利益裹挟,偷工减料、虚假宣传,最终口碑崩塌、事业倾覆;有些年轻人,一开始抱着“实现自我价值”的期待踏入职场,却在日复一日的敷衍中迷失,忘了自己曾想成为怎样的人,最终在庸碌中消磨了所有锐气。他们不是没有远方,而是因为忘了来时的路,让远方变成了没有方向的空想。</p><p class="ql-block"> 山路需回头望,海路需辨归航。来时路上的每一次跌倒与爬起、每一次坚持与热爱,都是我们走向远方最坚实的底气。当我们在前行中感到迷茫时,不妨回头看看——那里有我们最初的模样,有我们最纯粹的渴望,更有我们继续向前的所有力量。唯有看清来时的路,才能在未来的征途上,走得更稳、更远、更坚定。</p>

来时

来时路

敦煌

这份

回望

最初

远方

前行

会少

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