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里的吊兰:《一场关于“装裱”的实验》

雨林之声

<p class="ql-block">美篇号7806241</p><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作者</p><p class="ql-block">音乐:选自美篇平台</p> <p class="ql-block">说实话,那几株吊兰原本只是阳台角落的常驻“居民”,叶片因为逆光显得过分纤细,花径也细如游丝。我举着相机,不过是想给它们留个“证件照”,却在导入手机时刹那动力“歪心思”,——既然它们带着一股“仙气”,何不干脆把这份仙气“装裱”进一场虚拟的展览。</p> <p class="ql-block">第一步“剪”掉生活里的杂音。用装裱软件压黑背景,像把舞台灯一下子打在主角身上,然后加入前景构图,吊兰的走向顺势垂落,像琴弦被风拔了一下,整个画面瞬间有了“声”。</p> <p class="ql-block">第二步是给它们一个“居住”的空间,妙在装裱里面的场景模板,我选了个极简的向北的客厅,白墙、原木地板、一把饱和度浅乳白色的单人沙发座椅,把照片镶嵌在沙发背后的空白,在让一束软的几乎看不见的侧光,从左手边的窗口探进来。于是,那株吊兰不再是阳台里的“原住民”,而成为别人家里最安静的一隅。它垂下的花序被光线勾出一条及细的银边,像一根随时会断却永不坠落的蛛丝。</p> <p class="ql-block">成片发到群里,原以为被“原教旨”摄友批评“过度设计”,没想到收到最多的一句是:“想住进这张照片里”。那一刻我突然民白,所谓“装裱”并不是给绿植穿上一件虚假的外衣,而是替它们递上一张邀请函——邀请忙碌无暇养花的都市人,来自己屏幕里通口气。至于影友们能不能接受?当一张照片让人产生“想住进去”的冲动,它就已经完成了从“记录”到“体验”的跳跃。吊兰还是那株吊兰,只是我们通过光影和场景,替它把呼吸声放大了几分贝,而听众,恰好来了。</p> <p class="ql-block"> 感谢大家的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