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 灯火可亲

鳔山清韵

<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偏僻山村,经济萧条,文化滞后,物资匮乏,交通不便,饥荒和粮食短缺严重困扰着老百姓的生活。人们以肩挑背扛,牛犁耧耙,农耕为生。住的是石头房,睡的是烧火炕,吃的是玉米羹,生的是臭煤炉(臭煤即高硫煤,燃烧中不仅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而且还会散发出刺鼻呛人的硫臭味。),点的是煤油灯,人居环境肮脏龌龊。若是能过上“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就可谓是富裕之家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村春秋夏季气候宜人,播种、锄禾、收割、回仓都是适时作业。冬日人闲闭门不出,牛羊牲畜分槽圈养,因此只有牧人铡草喂牛、添料喂羊的活,那踏过雪地的脚印及吱吱声给人以十分的惬意,但冰天雪地衣着单薄却有寒风刺骨之感,当人的脚手皲裂冻得无可奈何之时,唯有拿一个小板凳坐在炉子上焙焙脚,向向手以缓解冻患之痛苦。特别是到了数九寒天北风呼啸的冬夜,在昏暗的微光下,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肩膀相依,背臂相交,双手都向着火,尽情地享受着一年里难得的闲暇时光,煤炉中上跳下窜的火焰,如同一个聚光的火盆,既驱走了冬夜的寒冷,又象征着一家人的亲热团圆,和乐融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夜晚,时不时有邻居也来家串门闲聊,我们一起聆听着大人们讲述抗日英雄的故事,各自也不时地讲述村里的那些事儿或未来的遐想,在场的个个好像都是主角,一起用心去感悟每一个故事的情感音符,激起每一个人灵魂深处的朵朵浪花,而产生爱恨与祈盼。印象最深的是:“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梦想,给人一种急切的期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大了,先前的憧憬变为了现实,家家盖了新房,夜晚灯火辉煌,机械化替代了人畜劳作,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煤火炉逐渐退出百姓之家,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不仅温饱得以解决,而且脱贫达到了小康。围炉夜话自然就被现代家庭文化氛围所取代,但家依然是孩子们挡风避雨的港湾,依然和谐而又温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和睦成了生活的主轴,陪伴老人也成了挂在心头的念想,心里时常琢磨着“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聊聊天,慰藉心灵之安;多帮亲人做点事,以尽孝敬之责;平时细心琢磨着多与妻子和睦相处,相夫教子。读杨绛先生的话:“不要和父母争论对错,父母老了,要孝敬。不要和爱人计较长短,爱人很累,要包容。不要和孩子发泄情绪,孩子还小,要教育。把最好的脾气留给最亲的人,家才是最终的归宿,家人才是永远的依靠。”从中懂得了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而不是讲理的地方;家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之所,而不是高楼大厦摇钱之树。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付诸行动,以形成良好的家风,融入社会,传承于世,是乃不虚此生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家风家教论述中说:“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可见家和与国兴二者关系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以“和为贵,和则家兴;和则国强,和则天下平(《论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围炉夜话,一幅温馨而又和谐的家庭生活画面,描绘了亲情的珍贵与怀念,点燃了世代人心中的追求与希望;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让寒冷的冬天变得和煦而富有暖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围炉夜话,灯火可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美篇号:354160656</p><p class="ql-block">文:达团富</p><p class="ql-block">音乐:清新自由乡村田园</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10月1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