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远离市镇,深藏僻野,默默无闻逾千年。山西省五台山南台西麓 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坳里,从石板路过去,高大的松树后面山门伫立,树下影壁墙上写着格外醒目的三个大字“佛光寺”。这个地处深山,远离战乱,历史上没有被战火波及,带着大唐千年荣光,备受天下人崇敬的“中国第一国宝”安详宁静地等待我们到来。</p> <p class="ql-block"> 这次和朋友趁着国庆假期来山西,行程中一个主要的安排就是拜访佛光寺,和大家一起游览这个国宝级的文物宝地。尽管我是第二次来,心里也有一种小激动,很珍惜这个机会。感慨兴奋之余,细想一下,这个让我挂在心上的寺院,其实和我还真有着特殊的不同一般的缘分。</p> <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前我上初中的时候,当时有一种很时髦的塑料皮的笔记本,里面有几张印着风景画照片的彩页。我的笔记本里有一张照片是一个寺院的风景,长在高台上的大树遮掩住了大殿,有一种比较神秘的氛围。每次翻开笔记本,对那个画面总是要多看几眼,因为没有文字说明,也不知道是哪个地方,叫什么名字。越是不知道,越是对那个环境,那个隐藏在树后面的神秘大殿增加了兴趣。由此也导致我对古建筑的好奇心,见到挂历、画报上的亭台楼阁、殿宇轩榭都把它们收藏起来,不时拿出来翻看。时间长了,也记住了国内很多风景胜地、名胜古迹。我还喜欢在纸上画一些不同形状的亭台楼阁,觉得中国的古建筑造型好看,独有情调。有一段还很痴迷,甚至有时老师在上面讲课,自己没认真听讲,在下面自得其乐地画图。后来高二分科时我学习文科,注定了高考不可能学习建筑,但是对于古建筑的爱好还是一直保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以后,有了出差的机会,或者假期和朋友出游,有机会看到过很多名胜古迹,也实地看过不少地方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古建筑,看古建也成了观光旅游一个重要内容。尽管没有故意去找,笔记本上那个寺院的影子总是浮现在脑海里,始终也不知道到底在哪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 后来从 不同途径知道了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只有三座,都在山西省,其中就有佛光寺。也曾想过要去游览,但几次去山西都不方便,即便到了五台山因为佛光寺不在台怀核心区域也没能去到。六七年前有一次我们去山西,因为开着车专门去了佛光寺。进入山门那一刻我一下子愣住了,眼前的情景似曾相识,矗立在高台上的大殿被两棵大松树遮挡,只能看到向外远伸的殿角。殿下高大的石台也被两棵大柏树遮住,院子里的石头经幢非常醒目。我马上意识到,在我脑子里储存了多年的画面,原来就是佛光寺。那天我在寺院里激动不已,有一种自己丢失多年的宝贝失而复得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那次短暂的佛光寺之行进一步触发了我对探寻古建筑的热情,我从不同的书籍、影像里了解古建筑知识,去现场游览时听导游讲解、实地观看原物加深对古建筑的了解。慢慢知道了我国古建筑产生、发展、演变、转化的过程,以及各个朝代不同的特征:唐代古建筑以开阔雄浑的气度奠定了中国古建筑的基本范式,造型浑厚朴实,柱子较粗,斗拱硕大,出檐深远,屋顶平缓,装饰较少。宋代建筑造型柔和秀丽,重小木作装饰,建筑色彩丰富,屋顶举折逐渐加高,斗拱较唐代更加完善。辽代建筑风格上近于唐代,装饰上近于宋代。金代建筑风格更注重实用效果,大量减柱移柱,增大空间,风格趋于华丽。元代呈现独特的“简率”风格,柱子显瘦,斗拱用材缩小,举折加高,出檐缩小。明代木结构建筑恢复规则严整,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结构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形象较为严谨稳重。清代木结构建筑在装饰工艺上达到巅峰,传统技术体系得到固化,梁架断面加粗,斗拱用材甚小数量增多,装饰玲珑精细多用雕刻追求华丽,屋顶陡峭弧度深大脊兽多样。从古建筑的外形和用材上,能够看到其演变过程,好看的背后其实凝结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渗透着民族文化精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通过多年的学习观察,我对一些古建筑基本上一看外型大概就能猜出来是哪一个朝代的遗存,对国内一些重要的古建单体建筑大多一眼就能认出来。像中国地面现存时间最早的唐代建筑南禅寺大殿、河北正定隆兴寺北宋建筑摩尼殿、山西大同华严寺辽代建筑薄迦教藏殿、山西朔州崇福寺金代建筑弥陀殿,山西芮城永乐宫元朝建筑三清殿、北京故宫明朝建筑太和殿、北京颐和园清代建筑佛香阁等等有特色的古建筑我大都耳熟能详。我和朋友出来旅游,近年来看了不少国家级重点古建筑文物。离新乡较近的山西晋城、长治、运城、临汾等地是全国古建筑分布最密集的地方,有些小村里竟然藏着不少国宝级古建筑,我们抽出时间便跑过去一睹风采,每次都兴致盎然,都会有很多收获。</p> <p class="ql-block"> 这次我们在去往佛光寺的路上,我讲起对佛光寺多年的特殊情结,讲起它被发现的过程,以及和佛光寺有关的诸多故事。最初的佛光寺是 北魏孝文帝经过五台山外的豆村时,看到一团佛光从天而降,遂下令在此修建的庙宇,名为“佛光真容禅寺” 。隋末唐初,已是五台名刹。唐武宗会昌五年灭佛运动中被毁,仅留下东大殿东南角的祖师塔。唐宣宗大中元年复崇佛法以后,得以重建。</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佛光寺 时,小雨初歇,东南北被大山围合坐东朝西的寺院非常幽静。进入院内,可以看到呈台阶状的三进院落层层高升,台基高耸,院内古木参天,像一副古朴优美的画卷缓缓展开。第一进院左边是建于金代全国佛寺中规模最大的配殿文殊殿,偌大宽敞的殿内仅用了四根柱子,是我国宋金建筑结构“减柱法”的范例。院内正中间甬道旁边的刻着陀罗尼经的唐代石经幢,饱含沧桑,古朴典雅。进入二进院门门廊是陡峭的台阶,攀爬上去方知这是一个几乎垂直的陡坡坡度,用力支撑着两边的扶手一级一级上攀,沿拱门台阶拾级而上,头刚高出地面那一刻,一座恢宏的殿宇突然地映入眼帘,一千多年前那种难以描摹的大唐气势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的主殿 东大殿背东面西,居高临下,气魄雄伟。七铺作斗拱纵横恣肆,威压四方,层层叠叠比人还高,檐角出挑近四米,比北京故宫太和殿的檐角还要长出一米,以稳健牢固的姿态支撑着佛光寺千年的骨骼和历史。无论谁看到,都会有繁复华丽、雄健有力的感觉,都会有很强烈的震撼。东大殿面阔七间24米,进深八椽17.66米,总面积677平方米,单檐庑殿顶。大殿外表朴素,柱、额、斗拱、全用土红涂刷,未施彩绘。殿前面中央五间设有板门,两边尽端开有直棂窗。殿内佛堂塑有唐代彩塑三十余尊,佛坛正中间的三尊主佛,中间位释迦摩尼,左边为弥勒佛,右边为阿弥陀佛,佛坛的两侧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佛祖艳丽如昨,安详如旧。丰满的面颊,弯弯的眉毛,端正的口唇,慈祥,恬静。菩萨和金刚线条流畅,体态丰腴,肌肤光滑细腻,衣纹轻柔飘动。在大殿佛坛最左边高大威猛的金刚身后,一个不起眼的唐代妇人塑像隐于佛坛一角,盘腿而坐,既身心向佛,又接受众人膜拜,她就是大殿施主宁公遇的等身塑像。</p> <p class="ql-block"> 远观近看东大殿,无论是整体观瞻还是局部琢磨,都可以感受到源于千年前的大唐灵韵在丝丝流淌。大殿的两扇大门,是中国最古老的木板门,千年以来的风霜雨雪都被它挡在了殿外。殿内佛座后还保留有唐代壁画40多平方米,板门、门颊留存了大量名人题记。作为我国集唐代建筑、彩塑、壁画、题记、经幢于一殿,东大殿是唯一的孤例。在我国现存三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中,它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今天我们看到的佛光寺与一千多年前落成时几乎没有改变。</p> <p class="ql-block"> 说起东大殿和佛光寺,话题自然绕不开民国著名伉俪“梁上君子,林下美人”。佛光寺的发现与梁启超的长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关系密切。1937年6月,全面抗战爆发前,梁思成和林徽因以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人员的身份第三次赴山西考察,去寻觅心中萦绕已久的“唐构”梦想。当时的日本学者伊东忠太以嘲讽的口气给中国古代建筑下了一条定论:在中国已经没有了唐朝时期的木构建筑,要看中国唐朝木构建筑就要去日本的奈良、京都。“梁林”凭着科学训练的理性以及实地考察磨练出的敏锐直觉,坚定地认为在中国辽阔凝重的大地上,在某个不被人重视的角落,在山野草莽之中,一定还有唐代木构建筑孤独而寂寞地屹立。此前他们已在中华大地上苦寻三年,毫无结果。偶然的机会,他们看到一本刚出版的画册《敦煌图录》,一副描绘《五台山图》壁画上,“”大佛光之寺”赫然入目。他们在北平图书馆查阅相关志书,终于找到了有关佛光寺的记载。他们了解到在五台山西南豆村,确有一座偏僻古寺叫佛光寺。根据经验,越是僻野之乡,越是并非名胜之地,或可有原物保存至今。在那个战争欲来的危亡之际,他们无所畏惧,毅然前往。</p> <p class="ql-block"> 在一个黄昏,他们发现了安静伫立在山高路陡、深林之中的佛光寺,像一个沉寂千年的老人,在光影转换中静静等待。推开寺院陈旧斑驳的大门,他们惊喜地看到一座殿宇以恢宏的气度和卓尔不群的英姿傲然屹立于山坡丛林之中。在这里,他们惊奇地发现大殿东南角的祖师塔和敦煌壁画里的一模一样。进入大殿,看到彩塑的特征是显著的唐代风格,从大殿斗拱、出檐、藻井上可以看出晚唐的痕迹。他们欣喜若狂,疲惫全无。梁思成和助手爬上屋顶后,惊喜第发现了人字型“叉手”承脊栋,这样的结构他们只在书中读过,第一次见到了实物。林徽因偶一抬头,在大殿梁下隐约发现一排模糊的墨迹,于是赶紧搭脚手架,爬上梁去,拂去千年的灰尘后,就看见上面写着“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的字样,和大殿前石幢上刻的“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相对照是一致的,而后面标注的时间是唐大中十一年(857)。就这样东大殿建筑的年份得以确定,这个带有原汁原味的大唐古建筑揭开面纱,横空出世。佛光寺的发现,向世界昭告了中国仍有唐代木构建筑,狠狠回击了日本学者狂妄的所谓断言。</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和林徽因带领有关人员在佛光寺忙碌了一个星期,他们爬到房顶,爬到梁柱上戴着口罩在灰尘中测量、绘图。东大殿屋檐上寄居了成百上千只蝙蝠,还有很多臭虫,工作环境很不好,但这冲淡不了他们发现国宝的喜悦,影响不了他们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梁思成欣喜若狂,他感慨道 “这是我们这些年里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结构建筑,殿内尚有唐塑菩萨像数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栱眼壁有唐代壁画。此四者一已称绝,而四艺齐集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向来以谈锋锐利著称的林徽因,也因情绪激动,眼里噙着泪水,几度语塞。感性如林徽因,她和殿内的宁公遇塑像合影,内心对这位虔诚的唐人施主亲近不已,甚至萌生出同样想法,在这唐人旁边也为自己塑一尊像,陪伴宁公遇也陪伴佛祖坐它个一千年。</p> <p class="ql-block"> 在佛光寺,我们仔细地端详大殿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构件。我们想象着这个大殿里千年以来的风云变幻,想象着这里可能发生过的每一个事件,想象着当时梁思成林徽因来到大殿时发现它是唐代建筑时的惊喜表情。我们几个在大殿内外来回观看,看着殿前两棵千年油松,看着大殿前面规整的寺院,看着寺院外面远处连绵的群山,都对这国之瑰宝啧啧称赞,都觉得这次来的非常值得,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东大殿外面的平台上也有很多游人,都在围着大殿仔细欣赏。大殿前的台基上一位教授模样的老师带着斗拱模型,正在给几个学生现场教学,讲的通俗易懂。一个导游正给带的团队很专业地讲解佛光寺唐构的特点,内容详实,绘声绘色。还有一个像是大学生的女孩子,从殿内到殿外拿着手机在录像,满脸的虔诚,激动得泪眼汪汪。大殿东侧空地的架子上挂了不少文字和图片,上前去看,原来是“求真 1937 纪念发现佛光寺唐代建筑88周年现场展”。内容有梁思成当年每天记录发现佛光寺过程的日记,有他们当时考察时的珍贵照片,有他们绘制的精致的测绘图,还有林徽因写给女儿梁再冰的信件影印件。浏览着展览,身处佛光寺现场,我们对展览板上摘录的朱光亚的话“只要站在东大殿的檐下,听那殿前沙沙的松涛声,千年古刹所产生的历史定力,便沁人心扉。”都产生了共鸣,颇有同感。佛光寺是大唐胸襟博大、大气豪情的象征,每个角落都连着过去,都连着未来。它不仅是佛教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向世人诉说着古老与辉煌。让人穿越时空,令人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 站在东大殿前,我在沉思, 缘份真是个很奇妙的东西,不知什么时候会来到身边。也许是偶然的因素,也可能也是人生中的必然。由于佛光寺的牵引,我爱上了古建筑,被凝结在古建筑上的文化内涵所吸引。这种机缘巧合很微妙,我根本不知道一个画页上的古建筑竟会拨动我的心弦,成为伴随我一生的爱好,更不知道我起初看到的寻找了多年的古建筑,竟然是我国现存地面上最珍贵的“中国第一国宝”。</p><p class="ql-block"> 因为有缘,所以热爱。人们所爱的内容和对象会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对美好生活倾注感情的载体,是内心世界丰满充盈的外在表现。因为有缘,因为喜欢和热爱,我们的精神生活便会丰富多彩。会有一种魂牵梦绕让人割舍不下的思虑牵挂,有一种不管何时一旦想起内心洋溢温馨和润泽的感觉,有一种突如其来意料之外的惊喜体验,有一种为此可以跋山涉水乐此不疲前往的源泉动力,有一种不常挂在嘴边却能沉淀心底只有自己才知道的欢乐和愉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时,太阳正在佛光寺对面的山巅慢慢坠沉,血色的余晖映照着苍山林海。我们在佛光寺里端详凝视,徘徊流连,铺作、斗拱、枋、昂、梁、柱、琉璃、鸱吻等等这些古建构件在眼前幻化出各类造型的建筑实体,与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的东大殿交相辉映,凝固成美妙动听的音乐。天色已晚,而我们还沐浴在霞光里,豪情满怀,意犹未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