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深耕“泛安源”沃土,铸就史诗性华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在《张学龙文学作品评论集》首发仪式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巽之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有幸参加“《张学龙文学作品评论集》首发仪式暨学术研讨会”,我想借此机会,以圈外人身份,“胆大妄为”,浅论张学龙先生对江西重大题材与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卓越贡献,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之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江西当代文坛的壮阔图景中,张学龙先生以其十六部、近五百万字的煌煌巨著,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文学丰碑。他聚焦于“泛安源”这一精神原乡与历史富矿,在重大题材创作与长篇历史小说(尤其是红色题材)领域进行了长期而深广的开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当代江西文学乃至当代中国文学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张学龙的创作不仅数量丰硕,更在质量上屡破纪录,多次入围国家级奖项,开创了当代江西文学多个“第一”的先河,奠定了其作为江西重大题材创作领军人物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一、题材的深广开拓:奠定“泛安源”书写的文学地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学龙先生的突出贡献,首先体现在他对江西,特别是“泛安源”地区重大历史题材的系统性发掘与史诗性书写。他以其宏阔的视野和执着的坚守,将笔触深入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变革的关键节点,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江西文学的题材疆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创作序列,如《安源往事》、《大清洋矿》、《龙骨》、《火种》、《红炉》、《刀尖》、《凯丰传》等,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他并未局限于广为人知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等红色经典叙事,而是独具慧眼地将历史纵深向前延伸至晚清洋务运动时期。《大清洋矿》与《龙骨》对汉冶萍公司及中国近代工业萌芽的描绘,填补了文学书写上对这一重要历史阶段的相对空白,揭示了安源作为“江南煤都”在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为理解后续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背景与内在逻辑,实现了对“安源精神”源头的“新洞见和新开拓”。正如评论家所指,他的作品“构筑了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文学桥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对题材的深广挖掘,使其创作超越了地域限制,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民族历史意义。他将地方性知识升华为国族叙事,使“泛安源”从一个地理概念,演变成一个承载着中国近代化历程、民族工业兴衰、革命火种孕育的宏大文学意象,从而在当代江西文学史上确立了“泛安源重大题材”书写的标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二、史实的文学转化:追求“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艺术境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长篇历史小说,尤其是红色题材的创作上,张学龙先生展现出严谨的史学态度与高超的艺术概括力。他深知此类题材创作的核心要义在于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确保历史的真实性,他投入了巨大的精力钻研史料。已故老作家陈菲为验证《龙骨》的历史真实性而广泛查阅资料后,惊叹于作者所掌握的史料远超其所见,仅是“冰山一角”。这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扎实功夫,为其创作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史实基础,使其笔下的历史场景、人物事件立得住、行得稳。例如,《凯丰传》经中央党史研究室审阅后专文批准出版,成为江西首部获此权威认证的长篇党史人物传记,彰显了史实处理的严谨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他并非史料的简单堆砌者。他深谙文学的魅力在于形象与情感。朱向前教授评价其笔下人物“毛茸茸、水淋淋”,正是指出了他将历史人物从教科书的概念中解放出来,赋予其血肉、情感与温度的艺术功力。在《火种》中,他采用“我父亲”“我母亲”的叙事视角,拉近了读者与革命人物的距离,突破了传统革命历史小说的有限视角,获得了全知视角的合法性。这种“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使得严肃的历史题材具有了可触可感的亲和力与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实现了历史深度与文学温度的有机统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三、精神的溯源与传承:彰显红色基因的当代价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学龙先生的红色题材长篇创作,其核心贡献在于对安源精神、红色基因的深刻溯源与时代诠释。他通过《安源往事》、《火种》、《红炉》、《凯丰传》等作品,不仅再现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更着力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凯丰传》作为一部厚重的党史人物传记文学作品,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得主彭荆风等人“一本好书”、“一部厚重的书”的高度评价,它通过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折射出特定时代的思想脉络与革命者的精神追求。而长篇小说《刀尖》,以安源路矿工人为骨干组成的特殊分队在长征中的激战故事为蓝本,是向建军一百周年献礼的力作,它继续深化对工人阶级在革命战争中重要作用的表现,是对红色记忆的又一次激活与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创作,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精神主线:从《大清洋矿》中近代实业救国、产业工人的早期觉醒,到《安源往事》、《火种》中革命斗争的星火燎原,再到《红炉》中中共第一所党校的干部培养历程,以及《刀尖》中长征精神的艰苦卓绝。这条主线系统地、立体地呈现了“泛安源”地区从近代至今的精神演进史,有力地论证了红色江山的来之不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他的作品,因此不仅是“个人奋斗史”,更是一部“通过文学书写探寻民族精神源头的精神史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四、地域性与全国性的融合:助推江西文学上高原攀高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学龙先生的创作实践,为地方性写作如何走向全国提供了成功范本。他扎根萍乡、深耕安源,但其视野与抱负却从未局限于一时一地。他通过对“泛安源”这一典型区域的深度挖掘,触及的是中国近代化、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中的核心命题。这使得他的作品虽然取材于地方,但其思想与艺术价值却具有全国性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作品屡获殊荣,《安源往事》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火种》入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成为江西少数多次冲击该国家级奖项的作家;《大清洋矿》入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并获江西省第二届优秀文艺作品大奖。这些成就证明了其创作水准得到了全国性评判体系的认可。省文联原主席刘华等专家认为“江西真正意义上的重大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只有两部半,《安源往事》是其中一部”,这一评价既肯定了其作品的标杆意义,也凸显了其在提升江西文学整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他“走出了一条与江西甚至全国众多作家不同的文学创作之路”,这条道路的核心便是以深厚的地方性知识承载宏大的国家叙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张学龙在文学衍生领域也开创先河:《红炉》改编的电影是江西省首部以中共第一所党校(安源地委党校)为背景的影视作品,被列为江西省电影局重点推进项目,推动了江西红色文化的多元化传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结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学龙先生以其对“泛安源”重大题材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耕耘,以其在长篇历史小说和红色题材创作中史识与文采的完美结合,以其对民族精神源头的执着探寻与时代价值的深刻阐释,为当代江西文学的重大题材创作树立了新的高度,是新时期江西文学重大题材与长篇历史小说“系列”创作之“第一人”。他的作品,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是照亮精神源头的火把。在新时代呼唤新作品的今天,张学龙先生的创作历程与成就,无疑激励着更多作家潜心创作,为江西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上高原、攀高峰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期待他的《刀尖》、《大地昼夜》等新作能继续拓展其文学版图,为读者带来更多的震撼与启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