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等功臣徐振生传承弘扬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稿(文/袁占才)

雪泉

<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个不平凡的年份;今天,是个不平常的日子,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9.3”阅兵的帷幕刚刚落下,我们又迎来了国庆与中秋双节的到来。此刻,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齐聚一堂,共同缅怀特等功臣徐振生同志,重温他的英雄事迹,传承他的崇高精神。当 “特等功臣”的荣光与 “隐功四十载””的淡泊相遇,当 “冲锋陷阵”的壮举与“贫困不伸手”的坚守相融,老前辈、革命英雄徐振生同志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何为真正的革命战士、何为纯粹的共产党人。</p> <p class="ql-block">  回溯徐振生同志的一生,每一段经历都是一面映照初心的镜子。1947 年,他从鲁山这片热土参军入伍,在渡江战役中冲锋在前,用热血换来三等功、大功的荣誉;1950 年,他在滇西建设与剿匪征粮中再立新功,两度获评 “特等功臣”,部队甚至特意邀请他的干娘作为家属代表出席表彰大会 —— 这份荣耀,是国家对他战功的最高肯定。可当 1954 年他复员回乡,这份荣耀便被他悄悄藏进了箱底。从新华钢铁厂的保卫科长,到精减下放后回归农村的普通村民,他带着子女多、劳力少的家庭困境,哪怕债台高筑,也始终拒绝向组织伸手。直到 2002 年,村民偶然发现他珍藏的奖状与军功章,这位 “藏”在群众中的大功臣,才让他的英雄故事传遍鲁山大地,《中国国防报》、省、市、县的媒体这才把他的事迹予以宣传报道。 为此,今年上半年,县关工委“五老说文化,鲁山看华夏”摄制组还特意由我作主讲,制作了一期“特等功臣徐振生”的专题播放,播放量达数十万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今天,县炎黄文化研究会特意制作了以橡木为材质的巨型匾额,匾题“功勋彪炳史册,红色基因永续,特等功臣之家”,授予徐振生的儿子,徐全学全家。我觉得,这是一种让英雄的事迹能够传承赓续的最好方法。</p> <p class="ql-block">  徐振生同志的事迹,早已超越了一段历史的记录,成为我们今天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他身上的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担当,是对革命信仰最朴素的坚守——战场上为国冲锋,和平年代为民奉献,从不因身份转变而褪色;他践行的 “居功不自傲,贫困不伸手”的风骨,更是对共产党员本色最生动的诠释——不把荣誉当资本,不拿功劳换便利,始终把自己当作群众中的一员。在今天,我们传承徐振生同志的精神,就是要在岗位上少一些计较、多一些实干,在生活中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坚守;就是要在面对困难时想起他 “冲锋陷阵” 的勇气,在获得成绩时记得他 “深藏功名” 的淡泊。</p> <p class="ql-block">  各位领导、同志们,英雄从未远去,精神永远留存。徐振生同志的故事,就像一粒红色的种子,早已在鲁山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他的精神,就像一盏不灭的明灯,始终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以今天的座谈会为契机,把对英雄的崇敬,化作干事创业的动力;把传承红色基因的承诺,落实到每一件具体的工作中,用实际行动告慰英雄,用担当作为续写新时代的华章。</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