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谬种流传,汉语成语,指荒谬错误的事物代代相传。该成语出自《宋史·选举志二》:“所取之士既不精,数年之后,复俾之主文,是非颠倒愈甚,时谓之缪种流传。”</p><p class="ql-block">该成语起源于宋代科举制度弊端。考试选拔不严谨使无真才实学者通过投机取得功名,若由不合格者反复主持考试,则形成“谬种”相承的现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科举考试成为选拔官员最主要的途径,可谓“一朝及第,鱼跃龙门”。然而,到了南宋时期,科举制度在执行中出现了严重的腐败和形式化问题:</p><p class="ql-block">富豪子弟可以通过贿赂主考官或其身边人,提前获取考题或得到“照顾”。权贵阶层纷纷向考官推荐人选(称为“公荐”或“通榜”),严重干扰了考试的公平性。考试内容逐渐僵化,一些考生不务真才实学,而是专攻模仿范文和套话,甚至背诵夹带,以图侥幸。</p><p class="ql-block">何澹(1146-1219),字自然,南宋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他是一位性格耿直、敢于直言的官员。在宋光宗绍熙年间(约1190-1194年),他目睹科举乱象,深感忧虑,认为这不仅是选拔机制的失败,更是对国家未来根基的腐蚀。何澹向宋光宗上了一道奏折,他开宗明义地指出,当时的科举考试“纪律不严,考官不公”,导致“贿赂先达”、“请托盛行”。这使得考试不再是衡量才学的天平,而是成了权钱交易的舞台。</p><p class="ql-block">如果考试不严格,选拔出来的人才就可能名不副实,是一些“谬误”的种子。</p><p class="ql-block">这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通过投机取巧获得功名后,会进入官僚体系,并凭借资历逐步升迁。几年之后,这批人中的一部分很可能被任命为主持科举的考官。</p><p class="ql-block">由这些“谬种”来担任考官,他们自身学识浅薄,辨别能力差,甚至会延续当年的不正之风。那么,他们选拔出来的下一代,必然更是等而下之的“谬种”。如此一来,错误的学术、浅薄的见识、腐败的作风就会像坏种子一样,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p><p class="ql-block">何澹的奏折一针见血,震撼朝野。“谬种流传”这个生动而警策的说法立刻被人们所记住和引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