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云端共研凝智慧 大单元备课启新思</b></p><p class="ql-block"> 秋意渐浓研思暖,云端相聚意更笃。为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将新课标理念落到教学实处,切实提升教师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10月11日晚8时,一场围绕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与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线上大单元备课分享活动如期举行。工作室全体语文教师云端相聚,共赴一场以“大单元教学”为主题的教研盛宴,在思想碰撞中探寻教学新思路,在成果共享中凝聚育人新智慧。活动由张春辉老师主持。活动中,两位分享教师以新课标为航标,分别对两个单元展开深度解读,清晰呈现备课思路与设计巧思。</p> <p class="ql-block"> 聚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罗晓丽老师紧扣“革命岁月”人文主题,以“点面结合写场面”为核心语文要素,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要求切入,系统梳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等课文中“点面结合”的写作技法;在单元任务设计上,以“寻找成长活动中的‘英雄’”为大情境,围绕“追寻英雄足迹”的大任务,巧妙拆分“重温革命岁月,走近革命英雄”“探究如何点面结合写场面”“寻找成长活动中的‘英雄’”三个子任务,明确各任务的学习内容、课时安排与评价标准,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其中《开国大典》课例设计尤为亮眼,涵盖字词学习、整体感知、研读与聚焦“点面结合”、拓展迁移五大环节,既注重知识传授,又深耕情感培养,让红色文化与写作方法同频共振。</p> <p class="ql-block"> 围绕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董淑娟老师以“处处留心皆学问”为人文主线,紧扣“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的语文要素,构建“争做小小观察员”的趣味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下,设置“回归生活细观察”“走进古人探观察”“跟着名家学观察”“实地观察变表达”等子任务,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等课文与习作、交流平台有机串联,形成完整学习链。《爬山虎的脚》单篇教学课例更具巧思,以“校园植物观察员招募令”为驱动,设计“精准画像——画出脚的模样”“慢动作回放——解说爬的奥秘”“对比观察——发现观察的奥秘”三大任务,通过勾画关键词、小组绘画、模拟表演、观看视频等丰富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与语言的精准;同时搭建观察日记写作支架,助力学生将课堂所学迁移到生活实践,让“观察”真正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 分享环节结束后,参会教师围绕两个单元的备课思路展开热烈研讨,真知灼见在云端流淌。刘瑞老师称赞罗老师整体设计用心、任务设计出彩,同时表示董老师“单元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设计与《爬山虎的脚》课例中图文结合的策略极具借鉴价值;张苗力老师肯定罗老师《开国大典》课例中师生对读的设计,也赞叹董老师的设计兼具宏观视野与细节雕琢,大小活动贴合学生实际,尽显匠心;张春辉老师评价罗老师将文本作为“点面结合”范例,深度融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同时对董淑娟老师的单元整体解读能力表示钦佩,并结合自身《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段,进一步肯定其设计的精妙之处。</p> <p class="ql-block"> 最后,张勇杰老师作总结点评。他指出,“明确教什么、关注要素发展”是备好课、教好课的根基;罗老师的分享细致清晰,语文能力培养靶向精准;董老师围绕“观察能力”细腻设计,实现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紧扣当下语文教学方向。他强调,活动虽小,收获很大,在一次次展示分享中,大家梳理—设计—理解,一步步有了自己的智慧,有了自己的思维深度。同时,他也为后续教学实践提出建议:一是单元设计需始终聚焦关键知识与核心能力;二是课例中要进一步融合语言积累与生动表达,让语文学习更云端研途无界,教学智慧无疆。本次线上大单元备课分享活动,不仅是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更是教师们教学思想的碰撞与专业成长的见证。它为大单元教学实践提供了清晰路径与实用方法,也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新动能。未来,工作室教师将继续以研促教、以思践行,在大单元教学的探索之路上步履不停,共绘语文教学新图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稿:刘 瑞</p><p class="ql-block">编审:张勇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