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0 月 6 日,中秋月圆之夜,记者走进平顶山市鲁山县马楼乡官店村徐全学家中,只见一块鎏金的 “特等功臣之家” 牌匾在月光与灯光的交织下熠熠生辉。全家人围坐一堂,品月饼、饮桂花茶,轻声商议着如何将老英雄徐振生的精神代代相传。这场温馨的家庭会议,正是五天前国庆节当天那场授牌仪式的温暖延续。</p> <p class="ql-block"> 国庆当天,特等功臣徐振生 “特等功臣之家” 授匾仪式暨座谈会在官店村村部召开。活动现场,平顶山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建平、鲁山县政协原副主席邢春瑜、县文化系统相关负责人、村 “两委” 成员、本村村民代表及徐全学家人等 30 余人齐聚一堂,共同缅怀这位隐姓埋名数十载的战斗英雄。</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世时,从来不说自己的功绩,直到一位村民搜集村志材料时偶然发现线索,我们才知道他曾经立过两次特等功。” 座谈会上,徐全学眼眶泛红,向在场人员将父亲尘封半个多世纪的故事娓娓道来。他介绍,父亲徐振生于 1947 年投身革命,先后参与渡江战役、云南剿匪等重要战斗,在战火中屡立战功 —— 两次荣立特等功,还曾获一等功、三等功各一次;1950 年代复员后,他不愿给党和政府添麻烦,悄悄将军功章藏进木箱,扎根乡土当起了普通农民,直至离世都极少向家人、邻里提及过往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 “徐老用一辈子的选择,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境界。我们不仅要铭记他的事迹,更要让他的精神融入基层治理、青少年教育,让红色基因在乡土间深深扎根。” 邢春瑜在座谈会上动情地说。张建平则提议,可通过撰写纪实散文、绘制连环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徐振生的英雄故事 “活” 起来,走进千家万户。在场人员纷纷表示,要以徐振生为榜样,“把对英雄的崇敬化为行动,为国家富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 授牌仪式结束第五天,恰逢中秋佳节,徐全学特意将家人召集在一起,核心议题便是如何让父亲的精神 “落地生根”。“我们打算把家里闲置的一间房腾出来,建个小型家庭展览室,把父亲的军功章、旧军装、老照片都摆进去,让晚辈随时能看到、能了解爷爷的故事。” 徐全学指着墙上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说道,照片里的徐振生身着军装,眼神坚毅。</p> <p class="ql-block"> 窗外秋雨淅沥,屋内暖意融融。徐全学的妻子端出一盘包装朴素的老月饼,笑着说:“老爷子要是还在,看到这么多月饼,肯定又要说‘别浪费,够吃就行’。” 一句带着怀念的玩笑引得众人轻笑,眼角却不约而同泛起泪光。据家人回忆,徐振生晚年生活极其简朴,一件中山装穿了近二十年,袖口、领口磨破了也舍不得扔,却总把子女寄来的生活费攒起来,悄悄捐给村里的困难户。</p> <p class="ql-block"> “父亲没给我们留下什么贵重的物质财富,但他常说‘人活一世,得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国家’,这句话我们记了一辈子。” 徐全学说。从国庆当天的庄严授牌,到中秋之夜的温情家话,两场跨越节日的活动,以 “功臣精神” 为纽带,将一个家庭的记忆升华为全村、全县的集体共鸣。鲁山县相关部门表示,将以这两场双节活动为起点,持续开展功臣事迹宣讲、红色教育实践等活动,推动徐振生精神 “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让英雄精神成为激励群众奋进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英雄从未远去,精神代代相传。” 邢春瑜在授牌仪式上的发言,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如今,官庄村的孩子们常会在课余时间跑到徐家,围着徐全学听英雄故事;村里的干部们也常以 “徐振生式担当” 自勉,踏实解决村民难题;而徐家门前那块 “特等功臣之家” 的鎏金牌匾,更成了村里最醒目的 “精神地标”。</p> <p class="ql-block"> 双节同辉,家国共圆。当中秋的月光再次洒在 “特等功臣之家” 的牌匾上,徐振生 —— 这位 “把功勋藏进岁月,把奉献留给乡土” 的平凡英雄,他的故事正随着新时代的脉搏,继续书写着属于中国百姓的英雄传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