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所到的记忆(31)一一兰州

菩提树

<p class="ql-block">  兰州,这座西北重镇,我曾三次路过两次逗留。她以独特的地理风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黄河宛如一条蜿蜒的金色绸带,穿城而过,将兰州分成南北,皋兰山和白塔山南北对峙,层峦叠嶂,形成“两山夹一河”的壮丽格局。清晨远眺,兰山烟雾缭绕,白塔倒映河心;傍晚时分,夕阳余晖洒在黄河水面,波光粼粼,两岸高楼与群山相映成趣,好一派“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苍茫景象。兰州地处黄河上游,这里的黄河水虽不及下游浑浊,但依然裹挟着西北的风沙,奔腾向东。站在兰山之巅俯瞰,可见黄河如一条巨龙穿城呼啸而过,城市建筑沿河岸铺展开来,既显露出恢弘伟岸的气势,又透露出西北高原特有的苍茫厚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中山桥与黄河母亲雕像一东一西,遥相呼应,共同勾勒出兰州这座黄河之都的壮美画卷。白天,漫步在黄河风情线上,远眺中山桥的钢铁雄姿,近观黄河母亲的慈祥身影,让人既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体会到母爱的温暖。夜晚,中山桥华灯初上,在灯光映照下宛如一道彩虹横跨黄河;黄河母亲雕像在夜色中静谧安详,与月光下的河水相映成趣。这两处景观已经融入兰州人的日常生活和记忆中。中山桥承载着兰州的过去和现在,黄河母亲像则寄托着兰州的文化与情怀,它们都是兰州城不可磨灭的记忆符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兰州,兰州市博物馆和甘肃省博物馆是两个值得一游的地方,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兰州乃至甘肃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兰州市博物馆依托明代白衣寺旧址而建,馆舍古色古香。兰州市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是“大河流韵——兰州历史文物展。走进展厅,仿佛翻阅一部立体的兰州历史书:你可以看到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先民制作的精美彩陶,感受黄河上游远古文明的辉煌;可以看到汉代的铜奔马和简牍,了解兰州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可以看到唐宋元明时期的陶瓷器和书画作品,体会兰州多元文化的交融的风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省博物馆则是全面展示甘肃历史文化的殿堂。走进省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镇馆之宝——东汉铜奔马(俗称“马踏飞燕”)的雕塑,它三足腾空、一足踏燕,姿态矫健,象征着甘肃悠久辉煌的历史。无论是史前文明的曙光,还是汉唐丝路的辉煌,抑或宋元以降的民族风情,都能在这里找到珍贵的实物见证。在博物馆静谧的展厅里,沉淀着兰州城的历史记忆: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物,那些跨越时空的故事,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金城兰州昨日的辉煌与今日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兰州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既有粗犷豪放的民间艺术,也有精巧细腻的传统工艺,其中尤以兰州太平鼓和兰州刻葫芦最负盛名,被誉为兰州民俗文化的“双绝”。</p><p class="ql-block">传统鼓舞,素以鼓大、劲猛、气势磅礴而闻名,有“天下第一鼓”的美誉。兰州太平鼓呈圆筒形,鼓身高约70-75厘米,鼓面直径45-50厘米,双面蒙以牛皮,鼓身彩绘二龙戏珠等图案。兰州太平鼓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甘肃乃至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p> <p class="ql-block">与震天动地的太平鼓相比,兰州刻葫芦则是一门精巧绝伦的微型雕刻艺术,被誉为“掌上明珠”。兰州刻葫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主要用刻刀或刻针在葫芦表面进行阴刻,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图案刻画出来,然后涂上松墨,使线条清晰可见。兰州刻葫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远销海内外。兰州刻葫芦之所以独树一帜,在于其“小中见大”的艺术魅力,图案生动传神,令人叹为观止。兰州街头有不少售卖刻葫芦的店铺和摊位,游客们常常驻足挑选,将这枚浓缩了兰州风情的“小葫芦”带回家作为纪念。兰州刻葫芦与牛肉面、羊皮筏子并称为“兰州三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兰州的饮食文化兼具西北风味与民族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兰州牛肉面和手抓羊肉。</p><p class="ql-block"> 兰州牛肉面,又称兰州清汤牛肉拉面,是兰州最为著名的风味小吃,也是兰州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迄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相传兰州牛肉面由东乡族人马六七从河南引入兰州,经后人不断改进完善,逐渐形成了“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独特风味标准。所谓“一清”指汤清,“二白”指萝卜白,“三红”指辣椒油红,“四绿”指香菜蒜苗绿,“五黄”指面条黄亮。一碗正宗的兰州牛肉面端上来,你会看到清澈见底的汤中漂浮着翠绿的香菜和蒜苗,几片白萝卜点缀其间,辣椒油星星点点,将汤染成淡淡的红色,而碗中那撮黄亮筋道的面条更是令人垂涎欲滴。兰州牛肉面讲究手工现场拉制,面条根据粗细可分为大宽、宽、细、二细、毛细、韭叶、荞麦棱等多种形状,以满足不同食客的喜好。兰州人吃牛肉面,多是在清晨,街头巷尾的牛肉面馆天刚蒙蒙亮就排起了长队,只为喝到那一碗热腾腾的“头锅汤”。对于兰州人来说,牛肉面不仅是早餐,更是一种生活习惯和情感寄托——“一天不吃牛肉面,心里就发慌”,这句俗语道出了兰州人与牛肉面难以割舍的情结。兰州人都说,牛肉面一离开兰州就“变味”了,只有在兰州本地才能吃到最正宗的味道。因为兰州牛肉面中蕴含着浓厚的家乡情怀和独特的城市记忆。可以说,一碗牛肉面,浓缩了兰州的烟火气和人情味,是兰州人日常生活中最温暖的底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手抓羊肉是兰州另一道响当当的招牌美食,也是西北人豪爽性格的写照。手抓羊肉选用的是甘肃本地的滩羊或藏羊,这种羊肉质细嫩、膻味小,是制作手抓的上佳原料。兰州手抓羊肉的做法看似简单,实则讲究:将新鲜羊肉剁成大块,放入清水锅中,加入适量的盐、姜片、花椒等调料,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直到羊肉熟而不烂、入口即化。煮好的羊肉块捞出后,盛在大盘中,颜色白里透红,肉香四溢。吃的时候,不用筷子,而是直接用手抓起羊肉蘸盐或蘸一点蒜泥醋汁食用,因此得名“手抓羊肉”。正宗的手抓羊肉讲究原汁原味,不加过多调料掩盖羊肉的鲜香,吃起来肉质细嫩,肥而不腻,越嚼越有滋味。兰州人吃手抓羊肉,常配以青稞酒或三炮台盖碗茶,肉香与茶香交融,别有一番风味。如今,手抓羊肉已成为兰州宴席上的常客,也是兰州人家庭聚会、朋友小酌时必不可少的菜肴。兰州手抓羊肉的名气早已走出甘肃,传遍全国,被视为西北美食的代表之一。当我第一次用手抓起油润鲜嫩的羊肉时,对这种粗犷的吃法感到新奇,但几口下肚,便会被羊肉的鲜美所征服,不禁感叹“难怪西北人如此豪迈”。手抓羊肉所体现的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痛快劲儿,正是兰州人直爽豪放性格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除了牛肉面和手抓羊肉,兰州还有许多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例如:兰州酿皮,一种用面粉浆汁蒸制而成的凉皮,切条后佐以辣椒油、醋、蒜泥、黄瓜丝等凉拌,口感筋道爽滑,是兰州人夏季消暑的绝佳小吃;兰州浆水面,将芹菜等蔬菜发酵制成酸浆水,再配以手工面条和咸菜,酸爽开胃,也是夏季常见的饮食;兰州灰豆子,用豌豆和红枣熬制的甜品,绵软香甜,是兰州传统的小吃甜点;还有甜醅子(用青稞或燕麦发酵制成的甜酒酿)、兰州烤全羊、羊肉串、羊杂碎汤等等,各具风味。在兰州的夜市和小吃街(如正宁路夜市、大众巷美食街),每到夜晚总是灯火辉煌,香气四溢,兰州人喜欢呼朋唤友去“下夜市”,品尝各种小吃,感受城市的烟火气;而对于来到兰州的外地人而言,品尝这些美食则是了解兰州、融入兰州的最佳途径。美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更是连接人们情感的纽带——兰州的味道,早已深深融入每一个兰州人的记忆之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兰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造就了兰州人鲜明的性格特质。兰州人继承了西北汉子的豪爽大气。他们性格直爽,说话办事干脆利落,不喜欢拐弯抹角。在日常生活中,兰州人待人真诚热情,尤其对外地来客,总是尽地主之谊,热情招待。当你问路时,他们会耐心地给你指引,甚至可能亲自带你走上一段;当你在小餐馆用餐时,老板也许会热情地和你聊上几句,询问你对兰州美食是否习惯。兰州的朋友聚会,讲究一个“痛快”:喝酒要喝到痛快,吃肉要吃到尽兴。兰州人喝酒喜欢划拳行令,吆五喝六,非常热闹,这种粗犷豪放的作风正是他们率真性格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兰州人既有西北人的豪放热情,又有黄河儿女的朴实坚韧。在兰州,你可以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城市气质:既有大西北的苍茫和剽悍,又有黄河沿岸的厚重与从容。这种气质融入了兰州人的血脉,也体现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兰州城,有山的硬气,有河的柔情,有面的热乎,有鼓的豪情。它不张扬,却让人一来就忘不掉。我走过许多地方,唯有兰州,像一坛老酒,初尝烈,再品醇,离了许久,舌尖还留着那口汤的香,心里还回荡着那声鼓的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