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4日清晨,我在大连市格林豪泰酒店用完早餐,整装出发,驶向丹东市鸭绿江畔。全程309公里,预计车程约4小时。一路向北,秋意渐浓,心中却已燃起对那段烽火岁月的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中午一点多,我抵达丹东市区。这座边境小城静卧在鸭绿江畔,江风微凉,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此行不仅为山水风光,更为追寻志愿军将士的足迹,开启一场心灵的红色朝圣。</p>  <p class="ql-block">鸭绿江断桥,矗立于丹东市振兴区江岸路,是原鸭绿江大桥被战火摧毁后留存的残桥。这座12孔可开闭式铁路桥,全长944.2米,宽11米,其中第四孔为“开闭梁”,可旋转开合,设计精巧,曾是连接中朝交通的重要枢纽。它由日本朝鲜总督府铁道局于1909年5月动工,1911年10月竣工,见证了近代东北亚的风云变幻。1950年11月,美军飞机数次轰炸,将桥体拦腰炸断,留下今日所见的沧桑遗痕。</p>  <p class="ql-block">战后,中方一侧残存四孔桥体被完整保留,被称为“断桥”;而朝方则拆除了所属六孔及中方剩余两孔,仅余江中桥墩默默伫立。这不对称的残存,恰如历史的伤疤,无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p>  <p class="ql-block">在抗美援朝的烽火年代,鸭绿江大桥是志愿军跨江出征的生命线,承担着部队过江、物资运输和后方支援的重任。它是战争的见证者,也是英雄的通道——每一根钢梁都铭刻着无名战士的忠诚与牺牲,每一块铁锈都浸染着保家卫国的热血。</p>  <p class="ql-block">对岸,是朝鲜的国土。江水悠悠,分隔两国,也连接着一段共同的历史记忆。我凝望着那片朦胧的彼岸,仿佛看见当年志愿军将士踏着浮桥奔赴战场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丹东的秋色如画,江畔杨柳依依,城市整洁宁静。现代生活的安逸与江上断桥的苍凉形成鲜明对比,令人不禁感慨:今日的和平,正是昨日的浴血换来的。</p>  <p class="ql-block">站在断桥之上,江风拂面,水声低语,仿佛在吟唱一曲岁月的挽歌。脚下的铁轨早已锈蚀,却依然坚实,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一步一痕,皆是回响,唤醒沉睡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鸭绿江畔,断桥残影横卧江心,如一道未愈的伤痕,映照古今。它不只是一座桥的遗迹,更是一段民族精神的具象。走在这里,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搏上,听见的是时代的回音。</p>  <p class="ql-block">望着对岸,我默默祈愿:愿抗美援朝烈士的忠魂早日回归故土,愿他们的英名被永远铭记。山河无恙,因有你们曾负重前行。</p>  <p class="ql-block">原计划此行能跨过边境,亲赴朝鲜,带着一壶酒,去祭拜志愿军烈士陵园。可惜朝鲜国境未开放,心愿难偿。但这份思念与敬意,早已随江水流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今晚入住鸭绿江河畔的达文西酒店,推窗即见断桥,马路对面便是朝鲜。夜幕初垂,灯光渐起,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汇,令人心潮难平。</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断桥的残梁被镀上一层金边,铁锈与余晖交织,勾勒出岁月的斑驳痕迹。江面波光粼粼,游轮穿梭其间,对岸朝鲜灯火璀璨,宛如星河落地。这壮美与残缺的并置,既昭示着战争的创伤,也寄托着人们对和平的深切守望。</p>  <p class="ql-block">安东水产是丹东知名的海鲜品牌,以新鲜、平价、地道著称。晚餐便选在此处,品尝黄蚬子、梭子蟹、江鲈鱼,鲜味十足。酒足饭饱,更添几分豪情,仿佛与当年战士们共享同一片江风。</p>  <p class="ql-block">饭后漫步江畔,夜色中的断桥流光溢彩,与不远处的中朝友谊桥交相辉映。两岸霓虹闪烁,江面倒影如星河倾泻;红蓝绿灯光变幻,宛如“天宫彩虹桥”。沿江步行约三十分钟,虎山长城的轮廓在远处灯火中若隐若现,历史感与秋夜氛围交织,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朝鲜——那片神秘的土地,静静躺在江的另一侧。虽无法踏足,但它的存在让这段旅程更加厚重。每一盏灯光,都像是历史的眼睛,注视着两岸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次日清晨,用过早点,我带上行囊,沿着中朝边境的鸭绿江畔,前往下河口公路断桥景区。晨光洒在江面,薄雾轻浮,仿佛穿越时空,走进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下河口公路断桥原名清城桥,是鸭绿江上最早连接中朝两国的公路桥。桥长709.12米,宽约6米,高约25米,共23孔,钢筋水泥结构,载重约60吨。如今,中国一侧尚存9孔,朝鲜一侧残留5孔,江中三座桥墩仍屹立不倒,见证着不屈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同</p>  <p class="ql-block">断桥前的广场上,矗立着彭德怀元帅的雕像:他骑着战马,手握缰绳,目光如炬,直视前方。雕塑生动刻画了他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彰显着信仰的力量与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p>  <p class="ql-block">广场旁陈列着一辆T34中型坦克,这是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末研制的经典战车,长5.92米,宽2.39米,自重32吨。最大射程约13000米,可在千米外击穿百毫米装甲。这辆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坦克”,在清川江战役中击毁美军坦克两辆,立下赫赫战功,是钢铁意志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毛岸英广场中央立有毛岸英塑像,正面镌刻着赵南起上将亲笔题写的“毛岸英”三个大字,庄重肃穆;背面碑文由丹东市委、市政府敬立,铭刻英雄事迹。为缅怀这位第一位奔赴朝鲜战场的志愿军战士,此地被命名为毛岸英广场,成为后人追思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断桥桥头左侧,保留着一座仅容一人的小岗楼,尖顶铁皮,锈迹斑斑,仿佛仍在守望江面。两侧桥栏上插着38面军旗,迎风招展,每一面都印着志愿军入朝作战的38个师番号,如列阵的英灵,守护着这座桥、这条江、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下河口公路断桥,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跨江作战的重要通道,也是后方支前运输的生命线。它不仅是一座桥梁遗址,更是抗美援朝历史的真实见证。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它承载着民族记忆,传递着不朽精神。</p>  <p class="ql-block">河口断桥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一部用钢铁写就的史书。它以残缺之躯讲述着那段壮烈史诗,以沉默之姿警示世人和平来之不易。站在这里,听江水呜咽,仿佛穿越时空,看见志愿军将士踏着浮桥奔赴战场的身影。他们的英勇与豪迈,永远铭刻在这片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丹东上河口国门,巍然矗立于鸭绿江铁路大桥中国一侧,毗邻中朝19号界碑,横跨铁路线,气势恢宏。国门顶层设有瞭望台,登高远眺,可尽览鸭绿江风光、朝鲜岗哨与清水市街景。这里不仅是地理的边界,更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p>  <p class="ql-block">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铁路抗美援朝纪念馆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河口村,是全国唯一一座建在中朝边境铁路隧道旁的博物馆。展馆以“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为主题,通过14个展厅全面展现抗美援朝战争中铁路运输的英勇历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