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8月15日)从敦煌转场去哈密市,早晨呜沙山天空一片恢蒙蒙,时不时空气中夹着一 股骆驼骚味迎面扑来——,大巴沿着连霍高速朝西行,刚进入新疆东大门骆驼圈子服务区这时离哈密市己经不远了,两边武警就开始对往来车都进行严格例行检查并出示有关证件,同时还必须要有交警车一路护送我们大巴一段,目的是为了大家安全行驶,现在己离开上海3400多公里,还有很长路与景等着我们——在骆驼圈子服务区,大巴刚要启动发现有位同志在方便时不慎掉失一部手机,目前己无法追回——出门在外一定要保管自己财物特别手机千万不能掉失!</p> <p class="ql-block">从敦煌至哈密共行驶420公里左右,在进入哈密道囗耽误了1个半小时,到了宾馆己下午4点多天空还是艳阳高照。毕竟新疆日落很晚——。</p> <p class="ql-block">哈密市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是新疆通往内地的门户,也是入疆的东大门,素有“西域咽喉”之称。</p> <p class="ql-block">今天(8月16日)分二部分,一批去大海道景区,留下小部分人去游哈密市区及周边景点。哈密王景区是2008年4月由哈密王府和哈密王陵合并成立,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总占地面积78亩。由于哈密回王在历史上对维护新疆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哈密王景区又是一处宣扬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基地。</p> <p class="ql-block">哈密回王墓,位于哈密市伊州区。</p><p class="ql-block">它是哈密历代回王及王室成员的墓葬建筑群,哈密回王墓是新疆著名的伊斯兰建筑,呈下方上圆的结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密回王墓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是多种风格合为一体的陵基建筑群,是西域哈密地区清代睃基建筑高水平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哈密回王墓是一座历代回王陵墓,为五座亭木式结构,排列方向为东西,建筑融合了伊斯兰文化、中原文化的建筑风格,现存完整保存的有两座。</p><p class="ql-block">它在形式上采用伊斯兰的尖穹窿重顶,吸收了蒙古式尖顶和中式八角攒尖顶的木质结构建筑形式。</p> <p class="ql-block">大拱拜:埋葬七世回王伯锡尔、八世回王莫哈默德及王族40人,通高17.8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下方上圆,覆绿色琉璃瓦,外镶蓝花祥云白瓷砖,具典型伊斯兰风格。</p> <p class="ql-block">大拱拜外墙镶嵌了蓝花祥云白底琉璃砖及绿花祥云白底琉璃砖,面砖的图案色是冷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哈密回王是清代哈密维吾尔族的地方封建领主,他统治时间是: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第一代回王额贝都拉受封起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末代回王沙木胡索特止,历经九世,共233年。</p> <p class="ql-block">台吉墓和六世回王墓顶设计一个园的一个八角形的,两个都是象游牧民头盔顶,这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设计特色。</p> <p class="ql-block">艾提卡大礼拜寺向内凹进,门向东开,</p><p class="ql-block">东西长60米,南北宽36米,占地228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室内有104根支柱,木柱用红色装饰,平顶开有天窗,可容纳5000人做礼拜,内墙装饰白色。</p><p class="ql-block">该寺顶棚内由108根雕花木柱承。</p> <p class="ql-block">阿勒屯古街坐落于哈密市伊州区回城乡西郊,维吾尔语称“阿勒同勒克”,意为“黄金之地”。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现存建筑格局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近300年,曾是哈密回王仆从的聚居地。街道全长约800米,保留T字形或线性布局,是哈密市区保存最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街夜晚灯笼连成星河,土黄色维吾尔族建筑在暖光映衬下充满西域风情。游街表演包括艺人弹奏 都塔尔 、艾德莱斯绸裙舞麦西来甫,鼓点与笑声交织,烟火气浓郁。 是哈密市夜间经济的核心地标。</p> <p class="ql-block">为吸引游客,当地制作了大型哈密瓜模型进行展示,用于宣传阿勒屯古村作为哈密瓜主产区之一,其种植的哈密瓜以品质优良著称。</p> <p class="ql-block">哈密回王府由首任回王额贝都拉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经清廷批准营建,历时七年竣工,作为清代哈密回王的统治中心,历经九世回王扩建,至鼎盛时期占地数百亩,含八百余间房舍。同治五年(1864年)和民国十九年(1931年)两次毁于战火,2004年启动原址重建工程,2005年对外开放,复原了高台土墙、园林布局等特征。</p> <p class="ql-block">哈密的回王府曾是新疆历史上有名的西域府邸,被清政府称之为回疆八部之首。回王府的建筑颇具特色,是规模宏大的宫廷建筑群,曾有“西域小故宫”之称。</p> <p class="ql-block">这个院子里有回王历史文化展,介绍了回王的显赫家族以及历代的重大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公元1757年,新疆地区爆发了大小和卓之乱,为镇压叛乱,清军进军南疆。四世回王玉素布主动请战,亲率王府士兵随清军征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回王会经常在这里议军事,安排作战部署。</p> <p class="ql-block">回王府建筑群以北京紫禁城为蓝本,结合汉式飞檐斗拱、琉璃瓦顶与伊斯兰拱形门窗、穹顶装饰,形成“汉式门楼+清真寺+万寿宫”的多元结构,体现中原与西域文化的共生。</p> <p class="ql-block">哈密回王府,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见证了清朝在西陲的稳固与繁荣。自清代康熙年间建立以来,它便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相连。从清朝初期到民国初期,哈密回王一直是中央政府在西陲的坚强后盾,他们为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贡献卓越。</p> <p class="ql-block">哈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主要包括羊形柄铜镜、回鹘文《弥勒会见记》和任尚碑,【其中《任尚碑》现藏于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博物馆,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块】这些文物分别代表了哈密地区在青铜时代、唐代和汉代的独特历史与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立羊柄铜镜为1965年出土于新疆伊吾县苇子峡墓地的东汉时期青铜器,通高16厘米,镜面直径7.7厘米。器物由立羊形柄与圆形镜体分铸后铆接而成,镜面平直无纹饰,立羊呈颔首立耳姿态,长角波状后卷,背部铆合“T”形钩用于悬挂。</p> <p class="ql-block">除了哈密瓜,哈密还是翼龙的故乡。这里的化石资源丰富,为古生物爱好者提供了独特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哈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回鹘文《弥勒会见记》1959年4月,新疆哈密牧民牙合亚热依木在放牧时发现一包毛毡包裹的残破书页,经鉴定为1000多年前的回鹘文佛教剧本《弥勒会见记》。该抄本现存25章,缺失第26、27章,但包含序言和正文,是目前海内外唯一完整的回鹘文版本。</p> <p class="ql-block">《弥勒会见记》是一部佛教讲义、梵文原始剧本,它属于小乘佛教派的舞台作品。取材于佛经中的救世主弥勒修行成佛以及解救众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关于哈密本《弥勒会见记》的抄写年代,一般认为是写于公元8世纪到9世纪间。来哈密旅友一定来哈密博物馆打卡,目睹这些稀世文物——</p> <p class="ql-block">汉代石跪猴也是哈密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哈密博物馆镇馆之宝——哈密干尸,距今3200年,出土于哈密五堡乡,在三楼展示厅目前闭馆整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边一幢建筑物是哈密非遗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从建筑的外形设计来看,主要突出了中国天圆地方的传统建筑理念,上圆下方,建筑项部有一个硕大的维吾尔族手鼓覆盖,其下有四个夸张放大了的哈密木卡姆演奏中的乐器哈密艾捷克支撑。手鼓顶的底部以圆心点为半径向四周辐射出12根轴线,这代表了哈密麦西热甫独有的车轮舞象征寓意,12根轴线则代表了维吾尔木卡姆的十二个套曲;手鼓顶的手鼓向上摆放,传递接力的托盘,全长165米,哈密木卡姆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非遗文化中心馆是哈密地区一处综合功能较强、集中反映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的文化中心,也是哈密的标志性建筑和新的人文旅游亮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