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谣》</p><p class="ql-block">创作于2011年,由李振东作词、侯小声作曲,旨在通过沪语歌曲展现上海历史变迁与市井文化;灵感源自李振东初稿中的“过去、现在、未来”三段式结构和金句(如“西装旗袍多浪漫,大饼油条当早饭”),音乐融合江南民歌、市井叫卖调及西洋元素,后由林宝等艺术家推广,成为上海文化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上海特色弄堂_石库门</p><p class="ql-block">石库门的砖墙斑驳,门楣上的雕花在岁月里模糊了轮廓,却依旧能看出昔日的讲究。一盏红灯笼挂在门框上,风吹时轻轻摇晃,像是在回应远处传来的歌声。我走过一条窄巷,听见哪家阳台上放着《上海谣》的旋律,混着锅铲翻炒的声响,还有老人用上海话念叨的一句:“今朝早点吃啥?大饼油条伐?</p> <p class="ql-block">老上海浦西外滩夜色</p><p class="ql-block">夜晚的外滩,古典建筑披着暖黄的灯光,像一位穿着燕尾服的老绅士,静静伫立在黄浦江畔。红旗在风中轻扬,倒映在江面,与对岸的霓虹交织成一片流动的光河。我站在江边,耳机里正放着《上海谣》的副歌部分,歌声温柔地覆盖了游船的汽笛与人群。</p> <p class="ql-block">现代上海浦东风光</p><p class="ql-block">转过身,浦东的天际线直插夜空,东方明珠塔与上海中心大厦如星辰般闪耀。现代建筑群冷峻而辉煌,与浦西的温婉形成鲜明对照。可奇妙的是,当《上海谣》的旋律再次响起,竟不觉得违和。</p><p class="ql-block">过去与现在,在这首歌里不是对立,而是对话。江南小调的婉转,市井叫卖的节奏,西洋和声的铺陈——它们在上海的土地上相遇,像黄浦江的水,缓缓流淌,不分新旧。</p> <p class="ql-block">《上海谣》演唱者:林宝</p><p class="ql-block">舞台上,林宝一袭白衣,发辫垂肩,笑容清澈。她唱《上海谣》时,不像在表演,倒像在讲述一段家常往事。没有炫技,没有夸张,只是用声音把一座城市的温度传递出来。</p> <p class="ql-block">《上海谣》曲作者:候小声</p><p class="ql-block">灯光下的侯小声戴着一副眼镜,神情专注。他是那种不会站在聚光灯下的人,可他的旋律,却让整座城市有了心跳。</p><p class="ql-block">据说他在创作时,特意走访了老城厢、豫园、提篮桥,录下街头小贩的吆喝、弄堂里的评弹声、电车叮当的铃响。这些声音最终化作《上海谣》的背景音效,像一层薄雾,轻轻笼罩在旋律之上。</p> <p class="ql-block">乐谱上的《上海谣》工整清晰,我翻看歌词,一句句读下去:“石库门里厢讲闲话,梧桐树下等公交”,“外白渡桥风吹面,想起从前老情调”。</p><p class="ql-block">这些词句朴素得像日记,却精准地戳中了上海人的集体记忆。它不刻意煽情,也不粉饰现实,只是诚实地记录:这座城市的浪漫,从来都藏在日常的缝隙里。</p> <p class="ql-block">《上海谣》MTV</p><p class="ql-block">在《上海谣》的MTV里,镜头穿梭于老弄堂与现代街景之间。一位老人坐在藤椅上听收音机,孩子在石库门前跳皮筋,白领在陆家嘴的玻璃幕墙间匆匆穿行。画面没有旁白,只有歌声流淌,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不同时空的人串在一起。</p><p class="ql-block">最动人的一幕,是外滩钟声响起时,所有人不约而同抬头。那一刻,过去与现在,悄然重叠。</p> <p class="ql-block">上海外滩夜色</p><p class="ql-block">黄浦江的夜晚,游轮划过水面,留下长长的光影。飞鸟掠过天际,像是从老电影里飞出来的。左侧的老建筑泛着暖光,右侧的高楼冷光闪烁,江水不声不响,把这一切都揽入怀中。</p><p class="ql-block">我站在游轮甲板上,耳机里循环着《上海谣》。当唱到“上海,上海,我的家乡”时,忽然觉得眼眶发热。这座城市太大,快得让人来不及回望,可一首歌,却能让人在喧嚣中,听见心底最安静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谢谢雅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