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

细品岁月

<p class="ql-block">文/细品岁月</p><p class="ql-block">图/父亲 母亲</p><p class="ql-block">图/网 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父亲出生于民国年间,如果还健在的话已经一百一十岁了,比我母亲大七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祖居位于临澧澧北平原合口古镇,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商埠古镇,青石板砌成的街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商户,古色古香的木屋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接壤相连的是一条波光粼粼的澧水河,宽阔的河面上南来北往的乌蓬船徐徐经过,也有行长途的大型木帆船升起洁白的蓬帆,船家站在船尾手操舵把乘风破浪,嘴里还哼着无名小调悠闲自乐好不惬意!水面不时掠过捕食小鱼的河鹰野鸭之类,把小镇妆扮得无比妖娆。但是每逢汛期河水泛滥之时,去上游的船家就要靠纤夫沿着河岸吊脚楼边拉着前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年我的父亲在镇子里开了一家肉铺,凭着多年勤劳创业和诚信经营,我家的店铺已经初具规模算得上是老字号了,小镇上的长辈们使唤自家孩子上街买肉都会说去滕家肉案买肉去,有时手头比较拮据的老人到肉案前赊肉都会说等手头宽裕了送钱来,我父亲总是笑着说不慌不慌!这句话竞然成了生意上的口头禅,价格公道,童叟无欺,凭着这样的做人信念,赢得了生意上的兴盛,更收获了街邻们的信任和友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一九五四年公私合营,私营业主们都沉浸在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中,有很多的不适应性,虽然有了国有身份,但是没有自主经营的灵活性。我父亲当时月薪二十四元五角,要养活一家九口人显然是杯水车薪,为了全家人的生计,倔强的母亲暗自想没有过不去的坎,她买了挖锄,撮箕扁担,要向土地讨生活!开荒垦地,春播秋收,大豆玉米高梁红薯等五谷杂粮,萝卜白菜青菜辣椒等长果的带叶的什么菜都有,定购粮不够吃就吃杂粮,这应承了那句老话:比上不足,比下有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转眼到了忆苦思甜缺盐少油的年代,老实讲忆苦思甜在我父母那里才有故事,我们七姊妹个个都是父母照着那有什么苦忆,生活上虽然不能和现在比,五谷杂粮粗茶淡饭倒也没有饿过多少肚皮,衣服虽然不是色色新倒也能遮体防寒,每年个个都能穿上母亲做的千层底。特别是我母亲做得一手好饭菜,如果父亲带客人在家吃饭我们兄弟几个就得夹点菜在一边吃,菜夹多了母亲就会用脚在桌子底下轻轻的踢我们一下,意思是说有客人呢,不要抢菜呀!每当想到这些竟然成了我们思念母亲的经典笑话,也许这就是妈妈的味道,有父母的养育成就了我们各自幸福家庭的延续,也就有了逢年过节我们家族的欢乐相聚,父母就是我们永久的思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