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赫哲民族文化村坐落于街津口赫哲民族乡境内的街津山国家森林公园中,景区以赫哲族历史文化为主脉,集中展示了赫哲民族歌舞、渔猎生活、自然资源、宗教习俗、非遗文化、说唱艺术、体育竞技等文化精粹。</div> 我们来的有点早,景区还没开门呢。 赫哲族民俗馆是由这些小木屋组成的,内部是由桦树皮装饰,绝对纯天然。 赫哲族分布图<div>赫哲族是我国历史悠久人口较少的古老民族之一。世居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古老的赫哲族先民,他们的生活环境是原始森林和江河岸边。<br></div> 赫哲族起源于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时期:<br>先秦时称肃慎;<br>汉魏时称挹娄;<br>南北朝时称勿吉;<br>隋唐时称黑水靺鞨;<br>元明清时称女真,"野人"女真;<br>康熙二年(1662年),称赫哲族——至今。 赫哲族历代归属 原始赫哲先民主要以江河中的鱼类和陆地森林中的野生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自然取火和保留火种蒸煮食物及取暖。用鱼骨、鱼刺、鱼皮、动物皮、兽骨,削木、裂革及自然物产制作生活器具。 赫哲族和其他的原始民族一样,他们的宗教基本观念属于生气主义。他们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界,他们相信人与动物都有灵魂的存在;天灾人祸,冥冥中都是神鬼在主宰;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皆由神主管。 赫哲族所用各种捕食用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他们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精神文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不断创造发展独具特色的赫哲族渔猎文明。 赫哲族渔民围拢在熊熊篝火旁,烤塔拉哈、吃刹生鱼,喝上一杯自酿的美酒,听上一曲悠扬的口弦琴,看上一段传统的体育表演,跳上一曲欢快的赫哲民族舞蹈,放上一盏美丽的河灯,其快乐的生活令人羡慕。 赫哲族信奉自然,崇拜自然,崇奉氏族和部落的祖灵,信仰万物有灵。<div>萨满是"人神之间的使者",奔走在天堂、人世、地狱之间。萨满能预知吉凶,驱瘟避害,惩凶除恶。在赫哲族的神话传说中,充满神力的萨满常常帮助莫日根战胜艰难险阻,直到取得胜利。</div> 赫哲萨满共分三派:河神派、独角龙派、江神派。三派的区分完全以帽上的鹿角为标志,神帽上鹿角枝数、叉数的多少,代表他的派别和他的品级。繁杂的神服、神饰、神具,为萨满罩上神秘的色彩。 萨满服饰和神具 赫哲族的家 赫哲人及其先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独具民族特色的渔猎文化、艺术习俗。鱼皮、兽皮、桦皮制品这一古老的技艺文化世代薪火传承,不断革故鼎新,发展完善,绵亘千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独家绝技。 鱼骨制品 鱼皮制品 2016年5月,总书记走进赫哲村,指示:全面建成小康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景区内展示赫哲族生活、信仰的各种雕塑。 华表 山魂雕塑 狗爬犁 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这片原始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极高。徒步其中,耳边是鸟鸣溪流,眼前是参天古木,仿佛置身于天然氧吧。不知不觉中已走到景区门口,回头望去,像是走过了一个世纪,又像是从仙境中走出。 赫哲族在三江大地上历经千百年的繁衍生息,创造出举世闻名的渔猎文化,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增添了灿烂的光彩。<br>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不幸的民族,没有记忆的城市也无法拥有美好的未来。赫哲民俗馆的设立就是为了收藏、展示、宣传这样一种记忆。这些离我们远去的古老器物和传统习俗包含的文化基因,还依旧活跃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造福于赫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