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我的行摄之旅《崇左》(43)

熏衣草

<p class="ql-block">12月16日 D37天</p><p class="ql-block"> 我们离开了广西防城港市,驱车前往广西崇左市。</p><p class="ql-block"> 晨光初露时,镜头先对准了防城港峒中口岸。快门按下,便将这份 “一步跨两国” 的独特质感定格。阳光渐暖,转场布透温泉,池边的草木都裹着一层温柔的滤镜,随手一拍都是自带诗意的慢镜头。来崇左行摄的开篇,便从白头叶猴开始。用镜头留住这趟崇左行摄最鲜活的开篇印记。</p> <p class="ql-block">  崇左是珠江—西江经济带、北部湾城市群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东及东南部接南宁市、防城港市,北邻百色市,西与越南接壤。崇左市是中国通往东盟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是中越两廊一圈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是中国边境口岸最多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进入崇左市行摄的第一个景区是白头叶猴国家自然保护区。</p><p class="ql-block"> 白头叶猴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南部和越南东北部。在中国的广西,它们主要生活在扶绥、崇左、宁明和龙州等地,这些地方有着亚热带繁茂的岩溶植被。白头叶猴是集群生活的动物,每天早出晚归,以植物的树叶、嫩芽、花和果实为食。秋季是它们的交配期,春季则产仔。</p> <p class="ql-block">  景区内的导览地图,清晰标注着白头叶猴的栖息地、独山、角山等地点,红色标记是我们此刻所在的位置。整片保护区被分割成四块石山区域,像散落在大地上的绿色岛屿。而白头叶猴,就只生活在这片不到200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地貌中。</p> <p class="ql-block">  猴子结束午休后再次下山觅食,傍晚时分尤其活跃,是拍摄和观察的黄金窗口。‌‌ 我们根据这个时间点傍晚赶到白头叶猴景区,工作人员说,观测点都装有监控,他们是实时观察,一旦发现猴群踪迹,会通知我们方可进入。还很幸运,不多时被告知猴子下山了,我们乘园区观光车来到了一号观光点。</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路边选择了最佳拍摄位置,静静的等待猴子们入镜。抬眼望去,喀斯特山峰拔地而起,如剑指苍穹,山体被浓绿的植被包裹,云雾在半山腰缓缓流动。山脚下是一片开阔的田野,田埂交错,作物青翠,远处的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山影与天光。这一刻,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世界只剩下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p> <p class="ql-block">  白头叶猴,又名花叶猴、白乌猿,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它们体型瘦削,四肢细长,尾比身长。通体黑毛,唯头顶一簇白毛如戴小帽,肩颈处也呈白色,尾巴下半截雪白,幼仔为金色皮毛。宛如自然精心设计的艺术品。‌由于栖息地破坏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白头叶猴的数量急剧减少,全球仅存约700只,被列为极危物种。</p> <p class="ql-block">  我们站在路边静静观望,没人说话。白头叶猴天性机警,稍有动静就会迅速撤离。但它们也活泼好动,在树与岩间跳跃如飞,长长的尾巴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那纤瘦的身姿,是千万年自然选择的杰作,专为这陡峭山林而生。</p> <p class="ql-block"> 白头叶猴的生活极有规律——清晨觅食,白天攀爬,午后休憩。它们栖居在陡峭的岩壁与密林之间,黑白分明的身影在晨光中若隐若现。白头叶猴,能在崇左这片土地上繁衍至今,已是莫大的幸运最令人动容的是,成年猴常抱着幼崽静坐岩上,像一幅静止的亲情画卷。</p> <p class="ql-block">  终于,在一处岩石洞穴附近,我亲眼见到了它们。一群猴子安静地栖息在岩壁之上,毛色分明,头顶那撮白毛在微光中格外醒目。它们不慌不忙,仿佛早已习惯这山间的节奏。我们屏息凝神,生怕惊扰这份难得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  两只猴子在林间穿梭,一只站立张望,另一只轻盈跃过枝头。它们的四肢修长,尾巴如平衡杆般稳稳掌控着每一次跳跃。在这片喀斯特森林里,它们是真正的主人,灵动自如,仿佛生来就属于这片悬崖与绿荫。</p> <p class="ql-block">  岩壁陡峭,布满岁月的裂痕,几株植物从石缝中顽强生长,为灰暗的岩石注入绿意。这不仅是地貌的奇观,更是生命韧性的象征。白头叶猴就在这类绝壁上安家,日复一日,与山共存。</p> <p class="ql-block">  保护区内不仅有原始生态,还有大片甘蔗田。甘蔗高大茂密,茎秆粗壮,叶片在风中轻轻摆动。生态与农业在此共存,原始与现代悄然对话,构成一幅独特的图景。</p> <p class="ql-block">  崇左,这座被称为“糖都”的城市,甘蔗早已融入它的血脉。我曾听说这里的糖厂日夜不息,而眼前这片广袤的蔗田,正是甜蜜的源头。蔗农在拖拉机旁忙碌,他们在这片山丘与田野交织的土地上,默默书写着属于南方的甜味故事。</p> <p class="ql-block">  田间传来机械的轰鸣声。我们随着轰鸣声前行,看到蓝色拖拉机正牵引着种植机,在翻松的土地上匀速前进。驾驶室里的司机目视前方,神情专注;后方两位庶农配合着调整甘蔗苗的投放节奏。他们动作熟练,配合默契。泥土翻卷,新苗入土。机械与人力协作,效率与温度并存。</p> <p class="ql-block">  原来甘蔗是选择成熟的甘蔗作种苗,切割成相等尺寸,平躺在陇沟里种植的,同时放苗、同时培土、同时盖模,真是机械化作业,一次完成,真长见识了。整套动作行云流水。现代农业早已不是单靠锄头与肩膀的时代,机械的加入,让这片土地的节奏更加紧凑而有序。</p> <p class="ql-block">  我们几位同伴站在收割后的田埂上,手中握着甘蔗,像捧起一份沉甸甸的礼物,大家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真是劳作之后最纯粹的快乐。那一刻,我们像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是丰收的象征。这一张合影,定格了最真实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走在这片甘蔗田间,感觉到自然保护区,并不意味着与人类活动完全割裂。在这里,生态保护与农业生计交织共存,甘蔗田既是经济的支撑,也是生活的延续。或许真正的和谐,并非将人与自然对立,而是找到那条既能守护生态、又能安放生活的路。而这片绿浪翻涌的蔗海,正静静诉说着它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全天的行程结束了,收获滿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