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王同绵

<h3>  2025年10月11日上午学校老干局三处组织我们参观了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br>  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北京中轴线南端西侧,与天坛东西对称,体现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布局。先农坛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农神之所,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先农的礼仪传统。现作为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对社会公众开放。<br>  中国古代建筑文明,肇始于新石器时期,至夏商周初具规模,秦汉时期出现了第一个发展高潮。其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酝酿,隋唐时期出现了建筑史上的第二个发展高潮。经过宋、辽、金时期中国古代建筑的进一步规范化至发展成熟,元、明时期达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第三个发展高潮。清代是这一发展高潮的持续与向近代建筑的过渡时期,晚清,伴随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灿烂的中国古代建筑也发展到了极点而逐步转化,派生出新的建筑类型、技术手段与艺术风格。<br>  中国古代建筑这条变迁之路,数千年来生生不息,兼容并包而又一脉相承,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影响深远。</h3> <h3>走进先农坛后的合影</h3> <h3>为我们讲解的导游女士</h3> <h3>先农坛平面图</h3> <h3>  明清耤田(一亩三分地),位于观耕台正南,是明清时期皇帝行亲耕礼的田地,面积近799平方米(清制)。亲耕时,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执鞭,两侧为户部尚书与顺天府尹,伴随着奏乐,皇帝往返扶犁三趟,由户部侍郎播种。耤田历史景观,是北京先农坛农耕文化的核心展示区,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h3> <h3>明清皇帝的一亩三分地。属旱地。</h3> <h3>导游讲解“一亩三分地”</h3> <h3>稻穗特写</h3> <h3><br>  观耕台,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是皇帝亲耕完毕后观看王公大臣耕作之处。观耕台占地面积约为435平方米,台高1.9米,台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6.06米。观耕台三面各有汉自玉台阶9级,侧面雕有莲花图案,台上四周有汉自玉石栏板,望柱头为云龙纹,方砖细墁,须弥座形制,黄绿琉璃砖贴面,琉璃砖上雕刻花草图案。</h3> <h3>观耕台一角</h3> <h3>观耕台局部花纹造型——龙缠草</h3> <h3>观耕台局部花纹</h3> <h3>先农坛的具服殿</h3> <h3>先农坛西南角的地祇坛</h3> <h3>山川有灵</h3> <h3>先农坛祭坛<br>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 20年),是皇帝祭祀先农神的祭坛,祭坛边长为15米的正方形砖石结构,坛高1.5米,四边设有出陛,台阶8级。</h3> <h3>神厨院落,现为先农坛历史文化展。<br>  神厨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太岁殿建筑群西侧,是存放先农神牌位和准备牺牲祭品的场所。神厨建筑群占地面积3791平方米,东西宽56米,南北长67.7米,由神版库、神库、神厨以及井亭组成。院落外西北侧为宰牲亭,是祭祀坛内各处神祇宰杀牺牲之处。建筑群内陈列“先农坛历史文化展”。<br></h3> <h3><br>  井亭,神厨院落里的井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筑面积48.9平方米,六角形,每边长4.34米,是制作牺牲祭品时的取水之处。</h3> <h3>拜殿</h3> <h3>拜殿</h3> <h3>拜殿内部祭祀所用的器具</h3> <h3>祭祀活动使用的器物</h3> <h3>  拜殿内的潆井,来自隆福寺。</h3> <h3>藻井</h3> <h3>太岁殿</h3> <h3>太岁殿</h3> <h3>太岁殿屋顶一角</h3> <h3>太岁殿屋檐下的装饰花纹</h3> <h3>太岁殿屋顶下面的木质建筑结构</h3> <h3>  藻井实际上就是最尊贵的、装饰精美的天花板构件,但只能用于佛教神窟、寺庙及皇帝殿堂。<br>  先农坛藻井现位于北京先农坛太岁殿内,原本是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隆福寺万善正觉殿的天宫凜井,1976年唐山地震后隆福寺倒塌,于是将天宫藻井迁移至先农坛并修复,李俊阁专家历时五年于1994年修复完成。现为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该藻井以六层榫卯结构、68座天宫楼阁、1400余颗星辰的星象图及四大天王托举设计闻名,被誉为“中国最美藻井”,体现了明代建筑技艺与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br>  </h3> <h3>  天宫藻井,来自隆福寺。是古代建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h3> <h3>藻井</h3> <h3>藻井局部</h3> <h3>  藻井的顶部是星空图,据导游介绍说这幅星空图是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星空图</h3> <h3>藻井局部</h3> <h3>藻井外面四角是四大金刚</h3> <h3>神仓建筑群平面图</h3> <h3>收谷亭</h3> <h3>西库房,屋顶上有通风窗。</h3> <h3>圆顶神仓</h3> <h3>库房</h3> <h3>库房里收储粮食环节展示</h3> <h3>收谷亭前合影</h3> <h3>  我是首次参现先农坛,时间短促,仅1.5小时,许多已经开放的地方没来得及参观,但印象深刻。最让我感动的是太岁殿里的那具天宫藻井,设计精巧,制作精美绝伦!至使几百年之后的专家修复五年,才得以复原完成。再就是皇帝那一亩三分地,生动具体地体现了明清统治者们重视农耕的文本思想及敬天畏地之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