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昵 称:红 山 达 克</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 317612914</b></p> <p class="ql-block">一说起在朱日和的那些年,我的心总会随着那无形的电波一同起伏。那是2006年下半年,全军都在响应军委的号召,掀起了复杂电磁环境下练兵的热潮。我有幸,算是全程参与了朱日和基地这套系统的建设,那些日子,至今回忆起来,仍让我心潮澎湃。</p><p class="ql-block">2007年,军委正式把朱日和确定为“全军唯一陆军复杂电磁环境建设试点单位”。任务很清楚:率先形成组织和保障对抗训练的能力。任务一下来,军区立马就动起来了,首长亲自带队,我们这帮军训部,通信部还有朱日和基地的人,跟全军复杂电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总师组的专家们凑一块,开始了一场谁都没干过的技术远征。</p><p class="ql-block">上海,南京,九江,锦州,石家庄……我们真是脚不沾地,大江南北的军工企业跟研究所都跑遍了。每次去考察,那感觉,就跟军事需求跟前沿技术火星撞地球一样。我们跟科研人员坐一块儿,经常为一个参数,一个功能吵的脸红脖子粗,但一到后半夜,又能为了同一个目标在灯底下握手。那会儿,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这事儿必须干成,而且得干得漂漂亮亮的!</p> <p class="ql-block">跑了好几个月,我们脑子里装的满满当当的回了北京。在空军指挥学院招待所的大会议室里,方案评审会一场接一场,开的特紧张。两个多月,建设方案在数不清的讨论跟修改里,从一个模糊的想法,一点点变得有鼻子有眼了。2007年底,当那个建设实施方案合同正式签下来那一下,我看着大伙儿脸上绷不住的笑,心里对未来那叫一个期待。这不只是一份合同,这是我们对未来战争的承诺。</p><p class="ql-block">合同一签,朱日和基地复杂电磁环境系统建设就正式开干了。2008年6月,一场大会战就在一望无际的朱日和草原上打响。所有参研单位全部到齐,系统安装,调试,验收,每个环节都泡着无数人的心血。为了管好用好这套系统,基地专门成立了电磁环境构设大队,底下分了电磁环境监测,电磁环境模拟和训练效果评估三个中队。当系统第一次开机,我看着屏幕上跳动的信号曲线,听着训练场上传来的反馈,我就知道,朱日和的练兵模式,从今往后,要彻底改变了。</p> <p class="ql-block">这套系统可不是一天两天就搞定的。背后是我们十多年反反复复的钻研跟摸索。</p><p class="ql-block">2007到2009年那阵子,我们引进了合肥电子工程学院的成果,一个叫电磁环境复杂度理论计算法的科研成果,还在这个基础上验证了重度,中度,轻度,简单这四级强度模型,给系统研发提供了量化的依据。</p><p class="ql-block">到了2010年3月,中国陆军首套“复杂电磁环境应用系统”宣布建成。经过连续7场实兵对抗演习的“压力测试”,证明了它强大的实战能力。</p><p class="ql-block">2011年,朱日和又接了新任务,要搞全军唯一大型训练基地试点建设,我们的电磁系统也跟着升级,实现了对多频段的闭环管理。</p><p class="ql-block">从2012年到2014年,靠着陆军“跨越”系列演习,系统那是高强度连轴转,导调了78场大型对抗,搞出了几百份电磁损伤报告,直接推动了训练大纲的修订。</p><p class="ql-block">再到2017年,系统又扩建,加了GPS欺骗等新模块,形成了超宽频段,多平台部署的能力,给建军90周年阅兵这种大任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p> <p class="ql-block">那这系统建成后,威力到底有多大?很快,一场场真刀真枪的对抗就给了答案。那叫一个残酷,也叫一个清醒。我亲眼看着一支支王牌部队,就在这张看不见的天网底下,栽了他们最大的跟头。</p><p class="ql-block">“电磁风暴”突袭,指挥瞬间“致盲”。一次演练中,红方装甲旅刚对蓝军形成包围,导演部突然启动电磁干扰。顷刻间,红方电台失灵、雷达屏幕飘满“雪花”,指挥链路全面中断。我从指挥大屏上看到,那些新型坦克和自行火炮仿佛瞬间失去了灵魂,只能眼睁睁看着蓝军突围而去。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这套系统让部队首次尝到了“信息优势秒变信息灾难”的滋味。——源自新浪军事2011年报道</p><p class="ql-block">“电磁迷雾”下的原地待命。在“跨越”系列演习中,导演部悄然派出数十台电磁环境模拟车。几分钟后,整个战场被“电磁迷雾”覆盖,雷达目标消失,无线电里只剩“嘶嘶”杂音。失去指令的突击群被迫减速,整装待发的攻击群只能原地待命。这让我意识到,这套被媒体称为“波谲云诡的电磁天网”的系统,彻底颠覆了“冲得快、打得准”的传统制胜逻辑,逼着部队必须在信息化的迷雾中摸索体系化的破解之道。——源自凤凰网、新浪财经2017年特稿</p> <p class="ql-block">更让我震撼的是,这种“为难”是何等精细和逼真。</p><p class="ql-block">几十种噪声混音,通信兵“听不出自己人”。演习中,电磁环境强度被设为“高密度军用信号级”。我曾戴上通信兵的耳机体验,里面根本不是简单的“滴滴”声,而是几十种军用、民用、自然电磁信号混杂的“大杂烩”。过去屡试不爽的“跳频抗干扰”频频失效,逼得指挥所把备份的“旗语”“手语”都搬了出来。这让我明白,系统能实现“一仗一环境”的定制,为部队提供了最具挑战性的训练环境。——源自2010年报道</p><p class="ql-block">无人侦察机“上不了天”。一次演习,红军部队惯用的“无人机-火炮”校射套路刚要展开,无人机却因GPS和测控链路被同时压制,连续三次起飞失败。导演部给出的评估是:“火力打击效能下降70%。”这让我认识到,我们的系统并非单纯“干扰”,而是提供了一整套可量化、可复盘的“电磁损伤”数据链,逼着指挥员从根本上重新设计作战流程。——源自新浪军事对基地司令员的采访</p> <p class="ql-block">一次次的惨败,没把部队搞泄气,反而把大家的求胜欲和创新劲儿都给激发出来了。2007年任务下来以后,基地连续搞了7场大型实兵对抗的压力测试,结果没一个例外:没有一场红军不在电磁这块儿吃亏的。这些宝贵的败仗,成了中国陆军信息化训练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要说我最骄傲的,还是靠着这些演习数据,总部出台了《陆军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纲目》,把电子防空,抗干扰射击,通信备份组网这些科目,写进了必须练的内容里。我们验证的那套电磁复杂度算法,后来在全军都推开了。那一刻啊,我真心觉得,我们这套系统,不只是个锤炼部队的磨刀石,更是给全军立了个标准考场跟规则模板,从根本上推动了军事理论和战法训法的创新。</p> <p class="ql-block">你现在要是走进那个6000多平米的导调控制中心,看着红蓝军导演室,电磁控制室,情报数据室这些,一共20多个专业实验室计算机嗡嗡高效的运转,我真感觉像看到了一个看不见的第二战场。在这儿,这套系统实现了‘干扰-采集-评估-反馈’的一条龙闭环,每次对抗完,都能甩出来一份份数据化的电磁损伤报告,为部队复盘检讨、优化战法提供了最科学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回首那段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心中感慨万千。那些日子,全是挑战跟困难,但也全是高兴跟成就感。我们就凭着一股“不服就干”的劲儿,死磕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后硬是把图纸变成了真东西。这整个过程让我算是彻底明白了,现代化的军事训练体系,必须得对未来打什么仗有超前的认知,还得死死咬住核心技术不放手。要说我们最大的经验,那就是一切跟着实战需求走,敢让部队在最狠的环境里“输个痛快”,因为只有输得最真,才能赢到最宝贵的东西。</p><p class="ql-block">现在,朱日和这套电磁环境系统还在不停的迭代升级,它在“捅破瓶颈”这事儿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了。往后看,随着AI、大数据这些技术的发展,我相信在这片“电磁试验田”里,绝对能长出更多新打法,培养出更多顶尖的军事人才。那些在朱日和熬过的夜,那些为了搞出“无形天网”奋斗的人跟事,都成了我军旅生涯里最宝贝的记忆了。我的心,仍会随着那看不见的电波一同起伏,为每一次技术的突破而澎湃,为每一支部队的成长而欣慰,永远镌刻在祖国的电磁频谱之上。</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2日</p><p class="ql-block">插图:从百度下载</p><p class="ql-block">配曲:纯 音 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