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月20号,我们一行33人踏上了穿越鄂、陕、甘、蒙直至外蒙的10日跨文化之旅。地图在眼前铺展,像一条蜿蜒的秋日长河,串联起历史的回响与草原的辽阔。清晨的草原泛着微黄,成群的牛儿低头啃食着最后的青草,风里已有凉意,却挡不住我们心头的热切。这趟旅程,不只是看景,更是穿越时间与文化的行走。</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是乾陵。站在武则天的无字碑前,秋阳斜照,石面泛着沉静的光。她一生波澜壮阔,临终却选择沉默。有人说她功过难评,也有人说继任者难以落笔——称她为皇后?皇帝?母亲?敌人?身份太复杂,文字反倒成了累赘。我伸手轻抚碑身,仿佛触到了千年前的犹豫与释然。无字,或许是最完整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碑旁立着“乾陵博物馆”几个大字,郭沫若的手迹沉稳有力。绿树环抱中,这座小馆像一位守陵人,默默收藏着盛唐的余音。阴天里,台阶层层叠叠通向深处,有人驻足拍照,有人低头沉思。历史在这里不喧哗,却格外清晰。</p> <p class="ql-block">几天后,我们在兰州黄河母亲雕塑前停下脚步。那尊石像侧卧着,孩子依偎在怀,线条柔和而有力。几位同伴伸手轻触雕塑底座,像是在与这条大河对话。黄河是母亲,也是时间的见证者——她不语,却把故事刻进了两岸的黄土与人心。</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便是“黄河第一桥”。石碑静立,桥身横跨大河,行人来往如织。有人张开双臂站在碑前,笑着喊:“我抱住了百年历史!”笑声随风飘散,桥上灯笼在晴空下轻轻摇晃,仿佛回应着这份轻快。</p> <p class="ql-block">站在桥中央,城市在眼前铺开,高楼与远山相接,河水静静流淌。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像是在现代与过往之间架桥。有人扶着栏杆远望,有人低头拍倒影,那一刻,桥不仅是铁骨,更是连接记忆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中山铁桥的百年纪念碑前,阳光正好。石碑上“百年”二字鲜红如初,桥身钢架斑驳却依然挺立。几位同伴坐在石墩上休息,红灯笼在头顶轻轻摆动,像是为这段旅程点亮了小小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沿着河岸走,一条雕塑长廊静静延伸。“情系母亲河”几个字刻在石碑上,有人站在碑前微笑,手轻轻搭在上面,仿佛在回应一种久违的亲情。树影婆娑,风从河面吹来,带着水汽与秋意。</p> <p class="ql-block">“黄河之滨也很美”——石墙上这句话朴素却动人。我们在这儿合影,背景是垂柳与绿树,脚下的方砖被雨水打湿,映出模糊的倒影。美不在远方,就在此刻的驻足与凝望。</p> <p class="ql-block">公园长椅上,一对旅伴静静坐着,阳光穿过树叶洒在肩头。没人说话,但那种松弛与满足,比任何言语都真实。旅行的意义,有时就是这样的片刻安宁。</p> <p class="ql-block">进入麦积山,云雾缭绕,山色空蒙。红褐色的岩壁上,石窟层层叠叠,像时间的眼睛。竹林深处,“麦积山石窟”石碑静立,有人站在碑前微笑挥手,仿佛在向千年艺术致意。</p> <p class="ql-block">观景台上,有人举着手机记录云海,有人倚着栏杆发呆。山在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幅未完成的水墨。穿红衣的同伴轻声说:“这才叫仙境。”我点头——不是因为风景,而是因为这一刻,我们全都放下了匆忙。</p> <p class="ql-block">古建筑的阳台上,一位同伴扶着栏杆远眺。山雾缭绕,她目光沉静,像在看景,也像在看自己一路走来的影子。这一路,我们看过帝王的沉默、河流的温柔、山川的壮阔,也看见了自己内心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石阶旁,竹影斑驳,有人指着石碑上的字念出声来。那声音轻,却像敲在心上。我们不是考古学家,也不是历史学者,只是普通人,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这趟旅程,从乾陵的无字碑出发,穿越黄土高原、河西走廊,最终将踏入草原深处。33个人,33种感受,却共享着同一种感动——在秋日的光影里,与历史相遇,与自然对话,与自己和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