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于1901年至1902年创作并于后续多次修改的管弦乐作品,1904年10月18日由作者亲自指挥首演于科隆。该作品是马勒第一部纯器乐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中期风格转型,通过音乐自身逻辑发展实现乐章间联系,逐渐趋向内在标题性的抽象化表达。全曲由五个乐章构成并分为三个部分,调性从升c小调逐步转向D大调。</p><p class="ql-block">该作品创作于马勒与阿尔玛·辛德勒结婚及出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指挥期间。第一乐章以葬礼进行曲形式展开,包含小号主导的送葬主题;第四乐章采用纯弦乐编制的《小柔板》,被视作马勒写给阿尔玛的"音乐情书";终章以回旋赋格形成高潮。全曲采用三管制木管组、六支圆号及多组打击乐器,第二乐章标注"如暴风雨的激烈"演奏指示3-7</p><p class="ql-block">。指挥家卡拉扬评价该作品"会让你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马勒曾阐释其创作哲学:"我的音乐永远都是大自然的声音",体现其对生命与死亡、大地与宇宙的深邃思考。</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克劳迪奥·阿巴多,指挥<span style="font-size:18px;">琉森音乐节乐团</span></p><p class="ql-block">2004夏季琉森音乐节现场录制</p><p class="ql-block">该乐曲虽然被称作是《升 c 小调第五交响曲》,但只有第一乐章使用了升 c 小调。为了使作品符合逻辑发展,在以后的乐章中乐曲逐渐背离沉闷的升 c 小调,奔向更明朗、更宽广、更踏实的 D 大调,表现了马勒敢于创新、敢于与命运作斗争的伟大精神。</p><p class="ql-block">整曲约 80 分钟,是篇幅很长的一部交响曲作品,其与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有着很多异曲同工之处。</p><p class="ql-block">但马勒五中所体现的作曲家悲痛绝望的负面经历所占比例更大,更侧重于对死亡主题的刻画。全曲跌宕起伏,唯有第五乐章算是迎来了真正的曙光。</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1 葬礼进行曲:以精确的步伐,严格地,如同葬礼行列 -1:00</p><p class="ql-block">2 如暴风雨般的激烈,极度猛烈 -13:37</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3 谐谑曲:强健有力,但不过快 -28:29</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p><p class="ql-block">4 小柔版:很慢 -45:23</p><p class="ql-block">5 回旋曲式终曲:快板→戏谑的快板:清新、活泼的 -53:52</p><p class="ql-block">I.</p><p class="ql-block">1 Trauermarsch. In gemessenem Schritt. Streng. Wie ein kondukt -1:00</p><p class="ql-block">2 Stürmisch bewegt, mit größter Vehemenz -13:37</p><p class="ql-block">II.</p><p class="ql-block">3 Scherzo. Kräftig, nicht zu schnell -28:29</p><p class="ql-block">III.</p><p class="ql-block">4 Adagietto. Sehr langsam -45:23</p><p class="ql-block">5 Rondo - Finale. Allegro - Allegro giocoso. Frisch -53:52</p> <p class="ql-block">乐章分析</p><p class="ql-block">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升C小调——2/2拍</p><p class="ql-block">该乐章含有两个中段。指示为“以精确的步伐,严格地,像葬礼行列”。以小号表示送葬鼓号的开始,小提琴与大提琴奏出悲哀的主题,然后出现送葬的行列。加快速度后,指示为“热情而粗犷地”,进入降B小调的第一中段,在沉重的音响背景上,小号与小提琴作对位进行。长号奏出鼓号调,在第一段基础上发展得比第一段更激烈。而热情消退,又变成葬礼节奏后,到达A小调第二中段。在进入第二中段之前,独奏中提琴奏马勒自己的《亡儿之歇》中的《在这个世界上的喜悦之光》的旋律。第二中段只是以弦乐进一步宣泄悲哀,悲哀至极,便出现小号的送葬节奏,然后再趋于平静。著名音乐评论家劳伦斯·吉尔曼对这个乐章的解读是:“就像是令人心碎的失去理智的忧愁,一发而不可收拾,在低音提琴和大管的持续低音之上,小号尖厉的音响表现天昏地暗般的悲伤。与弦乐半音进行的哀泣互为呼应,这一段音乐描写绝望之情,汹涌奔腾,前人的音乐中未有可与伦比者。</p> <p class="ql-block">第二乐章:快板——a小调——奏鸣曲式——2/2拍</p><p class="ql-block">马勒特意在该乐谱上标明:“如暴风雨的激烈,并更加激烈。”在低声部激烈的序奏后,小提琴表现有力而不稳定的第一主题,它的发展加入前乐章的中段动机。第二乐章减慢速度,随着第一乐章的送葬节奏,大提琴给予F小调处理。速度回到原速后,开始发展部。按序奏动机、第一乐章中段旋律、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的顺序发展。第一主题变形后成为再现部,第二主题虽给予暗示,但不完全再现。最后边将第一主题作九度音程大跳之后轻轻地结束。</p> <p class="ql-block">第三乐章:谐谑曲(小快板)——D大调——3/4拍</p><p class="ql-block">马勒在该乐章上指示为“强有力而不太快地”。由木管奏维也纳舞曲的快乐的主题,展开别致的发展后,到达降B大调第一中段,小提琴奏乡村气息的旋律,大提琴给予纠缠。</p><p class="ql-block">接着第一段以自由形态再现。第二中段减慢速度,由圆号作引导,各乐器层层发展。第一段三现后,铜管奏第一中段旋律,木管奏第二中段旋律,第二乐章第一主题加入,发展成高潮结束。</p> <p class="ql-block">第四乐章:小柔版——F大调——三段体式</p><p class="ql-block">该乐章是专为弦乐定做的,与乐章大部分的刺耳铜管和声做鲜明对比。在竖琴伴奏下,第一小提琴奏出抒情主题,变成厚重的对位后进入中段,第一小提琴奏躁动不安的旋律。第三段回到F大调,是对第一段的简化。</p> <p class="ql-block">第五乐章:回旋曲(不太快的快板)——D大调</p><p class="ql-block">圆号与小提琴奏暗示性的有延长记号的单音,转为快板后,管乐奏主题的断奏。接着变成游戏似的快板,圆号奏主题,其它乐器以赋格发展。大提琴奏巴赫风格的第一副主题,也作赋格发展,这一赋格乐段加入了小提琴所奏的优美新旋律。然后主要主题以小提琴开始,以赋格形态再现,接着再现第一副主题,加入了前面优美的动机,表现对位技巧、二重、三重赋格,进入结尾,铜管制造出强烈的对位高潮而结束。</p> <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马勒的《第五交响曲》。这部作品是其创作中期“巨人三部曲”(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的核心,标志着其风格从人声交响曲向纯器乐交响曲的回归,并以其深刻的戏剧性、复杂的情感和精湛的配器而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其中最著名的段落是第四乐章小柔板,因被电影《魂断威尼斯》用作配乐而广为人知。</p><p class="ql-block">整体概述</p><p class="ql-block">· 创作时间:1901-1902年,1904年首演。</p><p class="ql-block">· 乐队编制:大规模的四管编制,尤其突出铜管乐部(包括一段著名的独奏小号)和竖琴。</p><p class="ql-block">· 核心脉络:全曲可以看作一个从黑暗、挣扎走向光明、胜利的宏大叙事。马勒本人曾将其描述为“从地狱到天堂”的旅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五个乐章详解及曲式结构分析</p><p class="ql-block">传统上,马勒第五交响曲被分为三个部分:</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第一、二乐章 - 葬礼与风暴</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第三乐章 - 生命的舞蹈与困惑</p><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第四、五乐章 - 爱与胜利</p><p class="ql-block">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Trauermarsch. In gemessenem Schritt. Streng. Wie ein Kondukt)</p><p class="ql-block">· 速度与情绪:精确的步伐,严格的,如同送葬行列 - 压抑、沉重、悲剧性的。</p><p class="ql-block">· 曲式结构:自由结构的葬礼进行曲</p><p class="ql-block">· 分析:</p><p class="ql-block"> 1. 著名开场:由独奏小号奏出严峻、如同号角般的葬礼进行曲主题,这个主题是全曲的核心动机之一,奠定了整个乐章的基调。</p><p class="ql-block"> 2. 两个主要段落交替:乐章在两种情绪间切换:</p><p class="ql-block"> · A段(葬礼行列):节奏规整、步伐沉重,由小号和低音弦乐主导,充满绝望和宿命感。</p><p class="ql-block"> · B段(激情的迸发):音乐突然爆发出狂野、痛苦、歇斯底里的高潮,弦乐和木管激烈地挣扎,仿佛是面对死亡的哀嚎与反抗。</p><p class="ql-block"> 3. 结构:它并非传统的奏鸣曲式,而是更像一个回旋曲或交替曲式(A-B-A'-B'-A''-尾声)。每一次A段的回归都更加支离破碎和疲惫,最终音乐在阴郁和寂静中消散。</p><p class="ql-block">· 音乐形象:象征着“地狱”的入口,是对死亡最直接的凝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第二乐章:如暴风雨般涌动,十分激烈(Stürmisch bewegt, mit größter Vehemenz)</p><p class="ql-block">· 速度与情绪:风暴般地涌动,以最大的激烈程度 - 动荡、不安、充满冲突。</p><p class="ql-block">· 曲式结构:奏鸣曲式(自由的)</p><p class="ql-block">· 分析:</p><p class="ql-block"> 1. 与第一乐章的关联:这个乐章可以看作是第一乐章情绪的延续和升级。它承接了第一乐章B段的狂暴能量,并将其发展成一场全面的音乐风暴。</p><p class="ql-block"> 2. 呈示部:</p><p class="ql-block"> · 主部主题:由低音弦乐奏出急促、翻滚的动机,充满了挣扎和不安。</p><p class="ql-block"> · 副部主题:会出现一个相对抒情的旋律片段,仿佛是风暴中的一丝喘息,但它很快又被汹涌的浪潮淹没。</p><p class="ql-block"> 3. 发展部:音乐材料被激烈地冲突、变形和发展,调性极不稳定,代表了内心最激烈的搏斗。</p><p class="ql-block"> 4. 再现部与尾声:主题再现后,音乐并未走向解决,而是以一个悬而未决、筋疲力尽的尾声结束,为下一个乐章的转折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 音乐形象:这是在地狱中的挣扎与搏斗,是灵魂的暴风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第三乐章:谐谑曲(Scherzo. Kräftig, nicht zu schnell)</p><p class="ql-block">· 速度与情绪:强有力,不太快 - 活力、民间风味、同时又带有诡异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曲式结构:扩大化的谐谑曲(A-B-A'-B'-A''-尾声)</p><p class="ql-block">· 分析:</p><p class="ql-block"> 1. 转折点:这是全曲的支点,音乐从悲剧性的前两个乐章转向了世俗和生命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2. 主导乐器:独奏圆号担任了重要角色,奏出充满活力的、兰德勒舞曲风格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3. 双重性格:这个乐章并非单纯的欢乐。它融合了:</p><p class="ql-block"> · A段(乡村舞会):维也纳舞曲的节奏,仿佛一场喧闹的民间聚会。</p><p class="ql-block"> · B段(幽雅的圆舞曲):更优雅、梦幻,甚至带有一丝马勒式的反讽和怀旧。</p><p class="ql-block"> 4. 结构:两个对比主题交替出现,并在最后一次再现时达到辉煌的高潮。它展现了生命的复杂面貌:既有狂欢,也有孤独;有质朴的快乐,也有都市的精致。</p><p class="ql-block">· 音乐形象:象征着“人间”,是生命的舞蹈,是对前两个乐章死亡阴影的暂时逃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第四乐章:小柔板(Adagietto. Sehr langsam)</p><p class="ql-block">· 速度与情绪:非常缓慢 - 亲密、温柔、宁静、充满爱意。</p><p class="ql-block">· 曲式结构:简单的三部曲式(A-B-A')</p><p class="ql-block">· 分析:</p><p class="ql-block"> 1. 极简配器:仅由弦乐和竖琴演奏,这与前面乐章的庞大编制形成巨大反差,创造了极其私密的音响空间。</p><p class="ql-block"> 2. 著名旋律:旋律优美而悠长,由小提琴声部奏出,竖琴的拨奏如同心跳般的伴奏。普遍认为这是马勒写给妻子阿尔玛的“情书”。</p><p class="ql-block"> 3. 情感内涵:它不仅仅是爱情的表达,更是一种深沉的慰藉、宁静的冥想和对纯粹美的赞颂。它从第三乐章的世俗喧嚣中升华出来,进入了精神性的爱的领域。</p><p class="ql-block"> 4. 结构:非常清晰简单。A段主题呈现,B段情绪稍有起伏和加强,最后A段主题再现,在无比宁静和满足中结束。</p><p class="ql-block">· 音乐形象:象征着“天堂”的预演,是纯粹的爱与宁静。</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第五乐章:回旋曲-终曲(Rondo-Finale. Allegro)</p><p class="ql-block">· 速度与情绪:快板 - 明亮、乐观、技艺精湛、充满胜利感。</p><p class="ql-block">· 曲式结构:自由的赋格与回旋曲结合</p><p class="ql-block">· 分析:</p><p class="ql-block"> 1. 与第四乐章的连接:乐章开头轻柔地引用了第四乐章小柔板的动机,仿佛从梦中醒来。</p><p class="ql-block"> 2. 赋格段:音乐迅速转入一个轻快、明亮的赋格段,由巴松管率先奏出主题,其他乐器声部依次模仿进入。这展示了马勒对位法技巧的精湛,也象征着一种有序的、建设性的欢乐。</p><p class="ql-block"> 3. 材料回顾:终曲中巧妙地融入了前面乐章的动机(尤其是第三乐章谐谑曲的片段),但都以积极、光明的面貌重新出现,象征着对过去挣扎的克服与整合。</p><p class="ql-block"> 4. 辉煌的结尾:音乐步步推进,最终形成一个盛大、壮丽、铜管齐鸣的胜利高潮,以D大调的灿烂光辉结束全曲。</p><p class="ql-block">· 音乐形象:象征着通过爱与创造力,最终抵达的天堂般的喜悦与胜利。</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马勒第五交响曲的五个乐章,完成了一个宏大的“悲剧-挣扎-生命-爱-胜利” 的叙事弧光。其曲式结构并非完全遵循古典范式,而是根据音乐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行自由处理,体现了晚期浪漫主义交响乐在形式上的扩展与创新。从第一乐章的葬礼号角到终曲的赋格狂欢,马勒带领听众完成了一次从最深沉的黑暗到最辉煌的光明的灵魂旅程。</p> <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马勒的《第五交响曲》的创作背景。这部作品不仅是马勒个人创作生涯的转折点,也是音乐史上最富戏剧性和情感张力的交响曲之一。</p><p class="ql-block">一、 核心创作时间与个人境遇</p><p class="ql-block">· 创作时间:主要创作于1901年和1902年的夏季。马勒有在夏季假期集中创作的习惯,这两个夏天他分别在奥地利沃尔特湖边的迈尔尼格度假别墅完成。</p><p class="ql-block">· 个人生命的转折点:这段时间是马勒人生的一个关键分水岭。</p><p class="ql-block"> 1. 健康危机:1901年冬天,马勒经历了一次危及生命的消化道大出血,一度被误诊为绝症。这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让他深刻反思了生命与死亡,这直接影响了《第五交响曲》前两个乐章(第一部分)对“葬礼”和“挣扎”的描绘。</p><p class="ql-block"> 2. 遇见爱情:就在同一年,他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才华横溢且年轻美丽的阿尔玛·辛德勒。爱情的降临为他黑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光明和希望。这种从绝望到新生的体验,完美地体现在了交响曲从开头的送葬进行曲到末乐章光辉灿烂的终曲,尤其是那著名的第四乐章“小柔板”的转变中。</p><p class="ql-block">二、 音乐本身的革新与“三重无标题”</p><p class="ql-block">马勒的《第五交响曲》开启了他创作的中期阶段,其最显著的特点是:</p><p class="ql-block">· “无标题”交响曲:与之前的第二、第三、第四交响曲(均带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和标题)不同,马勒明确表示《第五交响曲》是一部“无标题”交响曲。他不再依赖文字来引导听众,而是追求“纯音乐”的表达,让音乐本身说话。但这并不意味着音乐没有内容,其情感和叙事性反而更加内化和抽象。</p><p class="ql-block">· 乐器编制的改变:这是他自第一交响曲以来,首次没有使用人声的交响曲。他必须完全依靠管弦乐队的色彩和表现力来传达他复杂的情感世界。</p><p class="ql-block">· 结构上的创新:交响曲分为三个部分,共五个乐章:</p><p class="ql-block"> · 第一部分: 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和第二乐章(如暴风雨般激烈),表达斗争与死亡。</p><p class="ql-block"> · 第二部分: 第三乐章(谐谑曲),是整个交响曲的核心和支点,充满了维也纳民间舞曲的活力和虚幻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 第三部分: 第四乐章(小柔板)和第五乐章(回旋曲-终曲),从深情的柔情走向胜利的狂欢。</p><p class="ql-block">三、 各乐章的情感映射</p><p class="ql-block">1. 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 - 直接源于他重病的经历,以小号独奏的严峻主题开始,如同死亡的宣告。</p><p class="ql-block">2. 第二乐章: 充满了冲突、愤怒和动荡,仿佛是生命在与命运进行搏斗。</p><p class="ql-block">3. 第三乐章:谐谑曲 -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情感的乐章,既有维也纳兰德勒舞曲的优雅,又有一种虚幻、不安的色调,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复杂交织。</p><p class="ql-block">4. 第四乐章:小柔板 - 这是马勒写给阿尔玛的“情书”。极其优美、温柔、内省,仅由弦乐和竖琴演奏。这个乐章因其深邃的浪漫情感而成为马勒最著名的乐章之一,被广泛用于影视作品(如《魂断威尼斯》)。</p><p class="ql-block">5. 第五乐章:回旋曲-终曲 - 一个充满活力、技巧精湛且最终走向辉煌胜利的乐章。它从第四乐章的柔情中自然过渡,最终以壮丽、欢腾的赋格段结束,象征着生命最终战胜了苦难,迎来了光明和新生。</p><p class="ql-block">四、 后世影响与演绎</p><p class="ql-block">· 首演与修改:1904年,《第五交响曲》在科隆由马勒亲自指挥首演,反响平平。此后马勒多次修改配器,直到1910年才出版最终版本。如今演奏的多是这个版本。</p><p class="ql-block">· 著名的第四乐章:“小柔板”因其纯粹的美丽而闻名于世,但马勒本人曾警告阿尔玛不要把它演绎得“过于感伤”,它应该像“一股简单而深刻的情感之流”。</p><p class="ql-block">· 承上启下的地位:《第五交响曲》标志着马勒从早期带有声乐的“巨人”风格,向中期更浓缩、更复杂、更依靠纯器乐表达的转变,为接下来的第六、第七交响曲铺平了道路。</p><p class="ql-block">总结来说,马勒的《第五交响曲》是一部从“死亡”走向“生命”的史诗。它记录了作曲家个人生命中从病痛绝望到爱情新生的深刻体验,并在音乐上摒弃了标题的拐杖,以纯粹而强大的交响逻辑,展现了人类情感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完整历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