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趣味·创意问答】从诗句看杜甫:隐忍的诗圣

多多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名:多 多</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6365324</p><p class="ql-block">图 片:致谢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b>当我们读到这句诗时,总能瞬间感受到字里行间沉甸甸的痛感与牵挂,而写下这千古名句的,正是被后世尊为“诗圣”的杜甫。他的一生,恰似一部浓缩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史诗,从繁华的长安到颠沛的旅途,从温饱无忧到忍饥挨饿,可无论身处怎样的苦难,他的笔始终没有离开过家国与百姓。</p><p class="ql-block">和李白<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b>的张狂洒脱不同,杜甫的诗没有那么多浪漫的想象,却像一双温暖而有力的手,轻轻托起时代的伤痕,也让我们在千年后依然能透过诗句,看见他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他的个性、才情,还有那份藏在隐忍里的执着,都深深烙印在每一句诗中,等着我们慢慢读懂。</p> <p class="ql-block">当然,杜甫的才情更体现在他能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融于笔端,哪怕身处困境,也能在诗中藏着对生活的细腻感知。年轻时登泰山,他在《望岳》里写下<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既有登顶的豪迈,也透着少年人对未来的昂扬,那时的他,个性里满是意气风发。</p><p class="ql-block">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他被困长安,写下<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国家残破的心痛,却也在<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b>里,藏着对自然与生活的细腻观察;哪怕晚年茅屋被秋风刮破,他喊出<b>“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这里,既有他对天下人的牵挂,也在<b>“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b>的细节里,透着对家人的温柔心疼。他的诗从不是空洞的抒情,而是把个性里的真挚、善良与家国情怀,都揉进了具体的生活与情感里,让才情有了温度。</p> <p class="ql-block">杜甫的才情里,还藏着他对友情最真挚的热忱,尤其是对李白的钦佩与牵挂,读来格外温暖。当年他与李白在洛阳相遇,两人一同漫游山水、畅谈诗歌,这段交集,成了杜甫心中难忘的回忆。分别后,他常常思念李白,写下<b>“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b>,直白地夸赞李白的诗冠绝天下,才华超群,字里行间满是欣赏与崇拜,没有丝毫文人相轻的狭隘。</p><p class="ql-block">杜甫还会在梦里梦到李白,醒来后写下<b>“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b>,把对友人的思念写得直白又恳切,像普通人怀念好友一样真切,完全没有“诗圣”的距离感。这种对友情的珍视与坦荡的欣赏,让杜甫的个性多了几分轻松与鲜活,不再只有苦难中的沉重。</p> <p class="ql-block">可这样一位心怀家国的诗人,在生前却远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当时的人们更偏爱李白那种张扬洒脱、充满浪漫气息的诗,觉得杜甫的诗写满了苦难与现实,不够“潇洒”,也不够“讨喜”。但杜甫从没有就此改变自己的写作方向,更没有放弃对诗歌的追求。</p><p class="ql-block">他依旧执着地写下<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b>,揭露社会的不公;哪怕晚年漂泊到湖南,身体虚弱、生活困顿,登上岳阳楼时,想到的还是<b>“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b>,北方的战乱未平,他依旧忍不住为国家和百姓流泪。这份不迎合世俗、不急于求成的隐忍,让他的诗沉淀下最厚重的力量——他的诗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而是记录时代变迁的“诗史”。</p><p class="ql-block">直到他去世几十年后,人们才慢慢读懂他诗里的重量和温度,最终将他尊为“诗圣”,让他的名字和他的诗一起,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而杜甫那些记录友情、描摹生活的诗句,也让我们看到,他不只是“忧国忧民”的符号,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p><p class="ql-block"><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里“会当”是何意?</b></p> 谢谢雅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