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坚持的青春之歌/丘隅桑田

新华书店

<p class="ql-block">  人生天地间,十年光阴究竟有多重?于有些人而言,它是日历本上悄然撕去的三千六百多页,是日复一日的重复与消磨;于另一些人而言,它是脚下深深浅浅的脚印,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是用每一个清晨的奔波与深夜的坚守,在岁月长卷上写下的滚烫注脚。当我们回望这十年,能拍着胸膛说“我尽力了、担当了、无愧于心”的人寥寥无几,——而白超,这位扎根小丘镇的青年党员、小丘饭庄的掌舵人,正是其中最鲜活的注脚。他用十年光阴,在丘隅大地的烟火气与人情味里,谱写出一曲关于奋斗、责任与大爱的青春赞歌。</p> <p class="ql-block">  白超出生在小丘村的一户普通农家。或许是黄土高原的厚重赋予了他坚韧的底色,2007年,他怀揣着对家国的赤诚投身军营。七年的军旅生涯,不仅炼就了他挺拔的身姿,更在他心中刻下了“担当”二字的烙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脚下的土地负责。2014年,带着一身军人的硬朗与拼劲,白超复员回乡。彼时的小丘镇,正沐浴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却也面临着年轻人“走出去多、留下来少”的困境。作为村里最年轻的共产党员,白超看着熟悉的乡邻仍在为生计奔波,看着通往红色照金的旅游路上鲜有像样的服务站点,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愈发坚定:“留在家乡,干出一番事,带着大家一起富。”</p> <p class="ql-block">  创业的种子一旦埋下,便需要用汗水与毅力浇灌。2015年5月,白超决心开办一家能服务游客、带动乡邻的饭庄。可理想照进现实,首先面临的便是资金难题。他没有退缩,带着军人“啃硬骨头”的劲头,开始了四处奔走:白天,他挨家挨户拜访长辈乡邻,说明自己的创业计划,争取大家的支持;夜晚,他对着账本反复核算,向亲友辗转筹措,终于凑齐了饭庄建设的启动资金。那段日子,他既是“设计师”,拿着图纸在旧场地上规划布局;又是“施工员”,跟着工人一起搬砖、和泥,皮肤晒脱了几层皮也毫不在意;更是“采购员”,为了选到性价比最高的桌椅、厨具,驱车往返于周边市县的建材市场,常常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p> <p class="ql-block">  一年的日夜兼程,终于换来了硕果。2016年初春,坐落于红色照金旅游专线旁的小丘饭庄,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众人眼前——朱红的门楣透着乡土的温暖,整洁的院落能容纳数十辆游客车辆,餐厅里窗明几净,后厨中厨具锃亮。这家集餐饮、停车于一体的饭庄,不仅配备着一流的设施设备,更以“让游客吃得放心、让乡邻觉得暖心”为宗旨,提供着贴心周到的服务。开业初期,白超便带着团队走访周边村落的老艺人,拜师学习传统面食技艺。为了推出能代表小丘特色的招牌菜,他和厨师们反复调试过程涵盖了从面粉的选择到和面的水温,从醒面的时长到刀工的力度,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经过数十次改良,“小丘刀剺面”终于诞生:面条薄如纸,韧如丝,浇上用本地土鸡和山菌熬制的浓汤,再撒上一勺自制的油泼辣子,香气四溢,飘出半条街。这碗面不仅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舌尖美味”,更成为小丘镇的美食名片,吸引着周边乡亲们专程前来品尝。这里也是聚餐和家宴的中心,城里的居民常常在此宴请宾客,享受实惠与美味。</p> <p class="ql-block">  饭庄的红火,没有让白超忘记初心。他始终记得自己是一名复员军人,一名共产党员,“一人富不算富,众人富才是真的富”这句话,被他记在脑海上,更刻在了心里。从开业第一天起,他便优先录用周边的贫困户和农村妇女:手脚麻利的张大姐,丈夫因病致贫,白超不仅聘她当服务员,还预支工资帮她凑齐了医药费;50多岁的李妈,子女在外打工,独自带着孙子生活,白超安排她有时间就来帮忙挣零花钱,又能照顾家庭。截至目前,小丘饭庄已累计带动60余名乡亲实现就近就业,不少人有了稳定的收入。饭庄的年产值稳定在200余万元,年利润达40余万元,成为了小丘镇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p> <p class="ql-block">  财富的积累,于白超而言,不是享受的资本,而是回馈社会的底气。“企业赚的每一分钱,都离不开这片土地的滋养,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理应反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每年春节前夕,他都会提前半个月筹备慰问物资:大米、面粉、食用油装了满满几车,他亲自带队,沿着崎岖的山路走访全镇的贫困户。2023年春节,他顶着零下十几度的寒风,走进75户贫困家庭,握着老人冻裂的手嘘寒问暖,给孩子们递上崭新的棉衣和文具;重阳节时,他总会带着饭庄的厨师们去敬老院,为五保老人们包饺子,还联系镇上的文艺队来义演,让敬老院里充满欢声笑语;每逢中秋节,他又会早早备好月饼和水果,送到五保户、低保户家中,也送到镇上的小学,给留守儿童们带去温暖。</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他听说偏远山村的王奶奶独自生活,房屋漏雨却无力修缮。第二天一早就带着工具和工人上山,不仅帮王奶奶补好了屋顶,还翻新了墙面,添置了新的被褥。王奶奶拉着他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流:“娃啊,你比我亲儿子还上心!”这样的故事,在白超的十年里还有很多——他走遍了小丘镇的每一个偏远村落,踏遍了每一户困难家庭的门槛,他的足迹里,藏着最朴素的善意,也藏着一名青年党员最真挚的为民情怀。</p> <p class="ql-block">  这份坚守与担当,让白超收获了沉甸甸的荣誉。2017年2月,他被小丘镇党委政府评为“第三届道德模范‘小丘能人’”;2018年2月,又荣获“小丘镇道德模范荣誉称号”。面对这些荣誉,他总是笑着说:“这不是给我的光环,是给我的责任。”在他的办公室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一面墙上贴满了与贫困户、老人、孩子们的合影,还有一张写着“诚信为本,公益为心”的纸条。他常对饭庄的员工说:“做餐饮,就是做良心。食材要新鲜,分量要足,价格要实,不能欺客,更不能诈客。”多年来,小丘饭庄从未发生过一起食品安全投诉,不仅成了小丘镇的“名牌餐饮”,更成了游客口中“放心的落脚点”。</p> <p class="ql-block">  2025年的端午节过去数月,中秋节的脚步便近了。这几天,白超比饭庄旺季时还要忙碌:清晨,他去市场挑选最新鲜的食材,监督月饼的制作;上午,他联系车辆,将打包好的月饼、牛奶分装上车;下午,他亲自带队,先去敬老院给老人们分发月饼,陪他们聊天,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傍晚,他又赶到镇中心小学,给留守儿童们送上节日礼物,看着孩子们脸上的笑容,他疲惫的眼里也泛起了光。有人问他:“十年如一日地做这些,不累吗?”他摇摇头:“累,但值得。看到老人们笑了,孩子们开心了,再累也觉得心里暖。”</p> <p class="ql-block">  白超,也是一个低调的人,也许是军人的缘故,他说的少,做的多。记得抗疫期间,在寒冷有雪冰冻的下午去设在寺坡那里防疫卡点送饭时,我们丘隅影视组正在拍摄抗疫宣传片,让他拍几张冰雪天地他送饭的照片和视频,他没有答应,说自己做这点事,是应该的,没有必要……</p> <p class="ql-block">  十年,是3650个日夜的叠加,是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更是一份初心从萌芽到绽放的历程。白超的十年,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细水长流的温暖;没有轰轰烈烈的宣言,却有着脚踏实地的行动。他用十年时间,把一家饭庄经营成了“致富驿站”,把自己活成了“公益符号”——他让我们看到,青春的意义,不仅在于敢闯敢拼的创业激情,更在于心怀他人的责任担当;十年的价值,不仅在于数字的累积,更在于用坚持与爱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如今,站在新的十年起点上,白超依旧在忙碌着:他计划用新的管理模式更好的经营饭庄,带动更多乡亲就业,帮助更多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丘隅大地的风,吹过饭庄的朱红门楣,也吹过他坚定的脸庞——那曲用十年光阴谱写的青春之歌,仍在继续,且愈发嘹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