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的马铃薯产业

田舍翁

<h3>围场的马铃薯产业<br>张桂茹<br>马铃薯产业是围场农业的主导产业,已形成产加销、科工贸一体化的龙型产业体系。围场全县年平均种植面积40万亩,已形成28个种子基地村12181个薯种户,年产种薯、商品薯6亿公斤。1999年,围场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目前围场农民种植的马铃薯田地呈现出一派别样美景。其中,位于朝阳湾镇的马铃薯旱作梯田景色最美,每年都会吸引来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成为当地乡村游的一张名片。<br>围场马铃薯的栽培和种植<br>围场的马铃薯品种主要有:春薯4、坝薯10、红皮、紫皮、陇薯3、克新1号、荷兰15、 集农958、早大白、夏波蒂、大西洋、渭薯1号、中薯9号、费乌瑞它、快发财等等。可谓品种齐全,种类繁多。<br>围场海拔高度在750米~2067米之间,属中温带向寒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性大陆季风性高原山地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水热同季、昼夜温差大,且县内土壤土质疏松,有机质平均含量1.9%,2/3的耕地全氮含量在0.1%以上,速效钾含量在100PPM以上,非常适合马铃薯生长。因为马铃薯保护区范围内海拔750至1300米,pH值5.8至7.0。马铃薯种植一般选择平坦地块,排灌方便,结构适宜,理化性状良好,保肥、保水能力较强的耕地。土壤类型为棕壤,质地为沙壤或壤土最好。土层厚度大于40厘米,有机质含量≥1.5%。<br>围场薯农栽培管理马铃薯的耕作方法:一是种薯选择。一般选择脱毒种薯,种薯单个重达75克以上,剔除疡、烂、杂畸型薯。二是种薯处理。播种前选择晴天,将选好的品种薯摊于地上晾晒2至3天,在15℃至25℃条件下,当芽长至0.5至2mm,芽块重不小于50克时挖芽。三是播种。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密度每亩在4000株左右。四是施肥。每667m2(亩)施有机肥不少于3000千克,每667m2(亩)用含N、P、K各15%的马铃薯专用肥35公斤以上,结合中耕追施尿素7.5千克,硫酸钾7.5千克。五是收获。7月下旬至10月上旬,茎叶枯黄即可收获。六是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均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污染环境。<br>围场马铃薯产业现状<br>围场立足县内独特的气候及土壤条件,大力发展马铃薯种植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围场的马铃薯干物质含量、茎尖脱毒技术、机械化栽培程度、品种选育、种薯经销量均位居全国之首,成为农业部确定的全国马铃薯种薯、商品薯基地县。 <br>为持续壮大马铃薯产业,围场通过实施政策引导、典型带动、利益驱动等举措,使广大农民种植积极性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三大生产基地。<br>北部接坝及坝上为种薯和专用薯生产区,涉及8乡2场,总面积为10万亩,主要以繁育“荷兰15”、“克新1号”、“集农958”、“早大白”、“夏波蒂”、“大西洋”等品种的种薯为主,通过实施新技术、健全扩繁体系,为全县及其它省市提供优良种薯。中部为高淀粉加工薯生产区,以棋盘山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10个乡镇,总面积为15万亩,重点推广“春薯4”、“坝薯10”、“红皮”、“陇薯3”等高淀粉品种,辅以地膜覆盖、大垄密植高培土技术、深加工技术,主要为淀粉厂及其它淀粉加工企业提供原料,谋求转化增值。<br>同时,充分依托马铃薯研究所及新技术产业开发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全县60多家生产企业和种植大户实现了稳步健康发展,这些企业和种植大户共在坝上两场租赁近3万亩土地,种植优质种薯及炸条商品薯,不断推广集约化经营,采用机械化作业及先进的喷灌圈技术,对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br>围场外销马铃薯质量要求:一是感官特色,表皮光滑、芽眼浅、薯块呈圆形或椭圆形。二是理化指标,块茎单个重150至500克,干物质含量≥17%,淀粉含量≥14%。三是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br>1998年9月,围场马铃薯正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金栏”牌商标,第二年,围场生产的“金栏”牌脱毒马铃薯种薯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这标志着围场在“科技兴薯”战略上打出了自己的拳头产品。 <br>围场的马铃薯加工和产业发展前景      <br>围场始终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一项特色主导产业来抓,在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努力在科研上下功夫,积极争取科研立项,扶持科研实体,加大科普力度,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使马铃薯产业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其中,1996年被确定为国家星火科技计划——区域性支柱产业;2001年“马铃薯精制淀粉研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2003年“ZBXSM-1D型马铃薯多功能播种机及抗旱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开发项目”被列入省科技攻关计划。<br>马铃薯脱毒中心是国内从事马铃薯品种引进、繁育、科研的权威机构,实现了种薯、脱毒薯工厂化生产,可培育不同薯形、不同淀粉含量、不同成熟期的各类马铃薯新品种200多种。<br>围场还本着高附加值、高外向度的原则,着力建设了精深加工企业,对淀粉过滤槽(池)等加工设施进行改造,不断改进粉条、粉丝加工工艺,向着色泽白、条细、捆小、精包装的方向发展,努力与市场需求对接。并不断进行初级产品的深加工,产品由单一的淀粉、粉丝、粉条拓展到了生产薯条、薯片、速冻块等领域。目前,围场粉丝、粉条、粉皮等淀粉制品深加工企业已达到30家,年产量达到了1000吨。围场引进荷兰马铃薯精制加工成套设备,可年产万吨级国际特级淀粉。<br>在长期以小米、玉米、大米和小麦作为主食的中国,土豆一直以来都是作为配菜出现在餐桌上的。在战争年代和偏远山区,土豆才有它用武之地。在建国初的50年代,为节约粮食,不少单位就在主食中掺入土豆。很多经历过粮荒年代的人,都说自己是“吃土豆长大的”。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不少快餐进入中国,一种全新的土豆食物也席卷而来,这就是薯条。围场马铃薯一度成为麦当劳的原料。快餐不仅把外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引进了中国,也给中国人心目中的土豆镀上了一层时尚的金边。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马铃薯之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