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现代摄影平遥观国际摄影展及古建游摄(四)‍平遥文庙 ‍城隍庙 ‍马家大院 ‍双林寺本,(本期重点)

兰草

<p class="ql-block">9.23日我们依次游览了平遥古城墙(详见上期)→平遥文庙→城隍庙→马家大院→双林寺</p><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墙:斑驳青砖,承载明清商旅历史感。</p><p class="ql-block">◦马家大院:飞檐斗拱精致,木雕“五福捧寿”展现晋商家族故事。</p><p class="ql-block">◦城隍庙:红墙古柏相映,香火缭绕,戏楼角檐极具特色。</p><p class="ql-block">文庙:环境清幽,大成殿前有千年古柏,棂星门雕花光影唯美。</p><p class="ql-block">◦双林寺:殿内彩塑灵动,韦陀金刚怒目、观音含笑,衣袂似有风动。</p> 平遥文庙 <p class="ql-block">平遥文庙位于山西平遥古城内东南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它始建于唐贞观初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庙之一。其大成殿重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是全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文庙总体布局展现了元明以来中国文庙建筑的基本规制,由中轴线的庙区和东西两侧的学宫组成,共六进院落,主要建筑有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等。殿内供奉孔子及“四配”“十哲”“七十二贤”塑像,是中国最大的孔子及儒学先贤塑像群。平遥文庙历来为县学所在地,直至清光绪末年废除科举后才改办新学。如今,这里陈列着中国现存唯一的一张状元试卷等珍品,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p> 网络视频介绍文庙 平遥城隍庙 <p class="ql-block">平遥城隍庙位于平遥古城内城隍庙街51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据记载,其始建于明初,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庙宇坐北朝南,占地7302平方米,按照“天人合一”的礼制,与县衙署对称。庙内前后四进院落,中轴线上有牌楼、山门、戏楼、献殿、城隍殿、寝宫等建筑,东侧为灶君庙,西侧为财神庙,形成“诸神共居一庙,联袂同受香火”的独特格局。</p><p class="ql-block">城隍庙里的建筑工艺精湛,殿宇屋顶满布琉璃,造型精美。正殿内悬挂的明代壁画《城隍出巡图》,距今约600多年历史,色彩鲜艳。作为平遥古城的精神信仰中心,城隍被视为守护古城的神灵,后殿供奉的城隍奶奶则被认为能保佑孕妇平安分娩,吸引着众多游客和信众前来祭拜。</p> 网络视频介绍城隍庙 马家大院 网络视频介绍马家大院 双林寺 <p class="ql-block">双林寺的独白。</p><p class="ql-block">一般看完一个景点的介绍,您就可以基本了解到景点的全貌。辅以图片就更加明了。可是这个景点不能,文字介绍总觉苍白无力,图片以一个游客去拍不仅拍不到全貌更重要的是拍不到它的美。所以我以网络视频独白的方式让您领略双林寺的美和故事。看完不得不为这个被列为世界遗产的双林寺竖起大拇指。</p> <p class="ql-block">  双林寺,原名中都司,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西南六公里桥头村 ,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双林寺占地面积约为一万五千平方米,内分东西两大部分。双林寺中现存最古之碑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年代久远,字迹模糊,第二十行“重修寺于武平二年”尚可辨认。“武平二年”(571年)乃北齐年号,既是重修,其创建年代必早于此。即使从北齐算起,中都寺也已历经一千四百多个春秋了。 双林寺坐北朝南,寺的外围是一圈高大的夯土包砖墙。寺内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为庙院,有十座殿堂、三进院落。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天王殿组成前院;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组成中院;娘娘殿、贞义祠组成后院。东部主要是禅院和经房。</p><p class="ql-block"> 中都寺当时为一方胜境,庙貌雄伟,香火隆盛,游人不绝,曾建有“七重楼阁,高可望省”,可惜毁于火灾,原阁础石至今犹存,直径一米有余,足证其规模之大。约至宋代,中都寺改名双林寺。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盘之地为古代天竺拘尸那城跋提河旁沙罗双树之间,尔时佛在双树之下,头北面西,右胁而卧,圆寂升天,四边双树顿开白花。称为“双林入灭”。宋以后,寺中曾住有尼姑,故有“姑姑之碑”及“贞义祠”等遗迹,盖与纪念尼姑有关。双林寺建筑,历遭一千数百年的风雨兵灾之患,庙貌渐即倾圮,虽然历代皆有修葺,但到元末,已到了“殿楹损壤,厅廊倾颓”的地步。因此,明朝景泰、天顺、弘治、正德、隆庆年间以及清道光、宣统年间都曾大规模地重建或重修,现存庙宇已全为明代和清代建筑了。</p> <p class="ql-block">双林寺的布置格局。寺院由十座殿堂组成,分前、中、后三进院落,前院为天王殿、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中院为大雄宝殿、千佛殿、菩萨殿;后院为娘娘殿、贞义祠。各殿内共保存了宋、元、明、清历代的2000余尊佛、菩萨、天王、金刚、罗汉、力士、供养人、珍禽异兽、山水花木等彩塑。色彩艳丽,造形生动。此外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及古建、壁画都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双林寺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檐斗拱五踩双下昂,屋脊宝顶有明弘治十二年题记,前檐悬“天竺胜境”竖匾。</p><p class="ql-block">前廊四尊金刚像高约3米,袒胸执杵,肢体呈动态弧度,以黑色琉璃珠嵌作瞳孔,神态栩栩如生。殿内主像为天冠弥勒菩萨,结跏趺坐于莲花座;南墙“倒坐”四大天王,手持象征“风调雨顺”的法器;北墙列八大菩萨,与天王、弥勒构成层次丰富的佛国场景。</p><p class="ql-block">该殿是研究明代佛教造像仪轨、泥塑工艺的重要实物,建筑与彩塑的融合极具艺术价值,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双林寺的代表性篇章之一。</p> <p class="ql-block">双林寺千佛殿为明代建筑,是寺内彩塑艺术的核心殿宇。殿内现存约千尊彩绘泥塑小佛,故称千佛殿。</p><p class="ql-block">主像为自在观音,右腿曲蹲、左脚轻踏莲叶,姿态自在惬意,神情怡然。旁立韦驮像,身体呈S形曲线,重心左移却动感十足,眼神警觉专注,是彩塑“神形兼备”的典范。</p><p class="ql-block">群塑布局精妙,五百多尊菩萨分多层簇拥主像,或驾祥云、或骑异兽,构成立体佛国。彩塑以矿物质颜料施色,历经数百年仍鲜艳,线条或硬直或柔和,分别表现武将刚毅与菩萨灵动。部分塑像前倾10-20度,是古代匠师力学与雕塑艺术结合的智慧体现,为中国古代彩塑艺术的巅峰之作。</p> 双林寺建筑特点 <p class="ql-block">双林寺是中国古代佛寺建筑与彩塑艺术融合的典范,建筑年代跨越宋、元、明,以明代遗存最具代表性。</p><p class="ql-block">其整体遵循汉传佛寺“伽蓝七堂”布局,分东西两轴:前院设天王殿、释迦殿,中院有大雄宝殿、千佛殿,后院列娘娘殿等配殿,各建筑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构成完整的宗教空间序列。</p><p class="ql-block">建筑结构上,各殿多采用单檐悬山顶或歇山顶,斗拱形制丰富,如天王殿为五踩双下昂斗拱,大雄宝殿斗拱则兼具装饰性与力学功能。屋脊多饰琉璃宝顶、鸱吻,部分带有明确纪年题记(如天王殿宝顶“明弘治十二年”款),是研究明代建筑工艺的实物标本。</p><p class="ql-block">尤为突出的是,建筑布局与彩塑艺术高度契合:如千佛殿的开阔空间为“千佛簇拥主像”的群塑提供了展示载体,天王殿的前廊结构则让四大金刚彩塑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建筑与艺术的共生关系,使其成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的核心支撑。</p> <p class="ql-block">双林寺释迦殿为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重建的核心殿宇,采用单檐悬山顶式构造,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前檐设廊,明间悬“灵鹫遗风”匾额,整体布局庄重大气。殿内中央须弥座上,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袒胸露右臂,左手结与愿印,右手施说法印,法相庄严;背光精雕白象、雄狮等祥瑞神兽,间以流云花卉与火焰纹,华美非凡。两侧文殊、普贤菩萨分持经卷与莲花,衣纹流畅,神态娴雅,体现明代造像趋向人性化的风格。</p><p class="ql-block">四壁以圆雕、深浅浮雕结合的悬塑技法,分层组合成84组“佛本行故事”,完整呈现释迦牟尼从降生、成道到涅槃的生平事迹。200余尊人物涵盖王公贵族、市井百姓等不同阶层,或宴饮奏乐,或耕作渔猎,神态举止栩栩如生;山石林木、宫廷建筑与人物动态融为一体,形成宏大的叙事空间。扇面墙背面塑“渡海观音”,单腿盘坐于红色莲瓣上,衣袂飘扬,与波涛汹涌的海浪形成静动对比,四周环侍十大弟子与护法金刚,营造出普陀道场的神圣氛围。</p><p class="ql-block">彩塑以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质颜料施色,部分配饰采用沥粉贴金工艺,色彩历经数百年仍鲜艳夺目。其建筑与彩塑的完美融合,既展现了明代佛教造像仪轨的严谨,又通过生活化场景的刻画,赋予宗教艺术以世俗生命力,堪称“东方彩塑艺术宝库”中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网络视频</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双林寺中轴线核心建筑,明代重建遗存,亦是全寺最高大的殿宇,筑于0.86米高台上,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搭配五踩单翘单昂斗拱,屋脊吻兽尽显明代建筑规制。</p><p class="ql-block">殿内佛坛主供“三身佛”,分别为法身毗卢遮那佛、报身卢舍那佛、应身释迦牟尼佛,两侧文殊、普贤菩萨对坐,神态娴雅。最具特色的是迎门而立的铁铸包泥“接引佛”,此布局堪称罕见,须弥座上的小力士像肌肉紧绷、气势刚猛,极具张力。原殿内三壁绘有《礼佛图》壁画,虽民国时被白粉覆盖,但残存局部仍可见元代遗风的挺拔线描。塑像经清代重绘,虽略逊于其他殿原作,却也融合两代艺术痕迹。</p> <p class="ql-block">双林寺内众多彩塑,最能体现古代艺术家的雕塑水平的千佛殿内的韦驮像,这尊塑佛像是全国同类题材作品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送子娘娘。注意那个年代的抱娃神器!</p> <p class="ql-block">  用一天时间,在平遥的城墙、大院与古寺间穿梭,触摸的不仅是砖瓦,更是藏在木雕与彩塑里的千年故事。</p><p class="ql-block"> 从晨光中的古城墙到暮色里的双林寺,平遥一日,每一帧都是让人心动的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 马家大院的雕花、文庙的古柏、双林寺的彩塑……平遥这趟行程,震撼早已刻进心里。</p> 游记 <p class="ql-block">晨光初透时,我已站在平遥古城墙下,斑驳青砖像展开的史书,指尖抚过城垛,仿佛触到明清商旅的烟尘。穿古城街巷,马家大院的飞檐斗拱最是惊艳,木雕上的“五福捧寿”纤毫毕现,讲解员说每一处雕花都是晋商家族的兴衰密码,听得人入了迷。</p><p class="ql-block">先寻至文庙,朱红棂星门立在暖阳里,雕花缝隙漏下的光在青砖上织成碎金。大成殿前的千年古柏枝桠遒劲,仰头望去,叶片簌簌作响,似在诉说千百年来的文脉传承,心也跟着静了下来。转身去往城隍庙,红墙映着古柏,香火缭绕中,戏楼飞翘的角檐似要载着岁月腾空,与文庙的清幽形成奇妙呼应。</p><p class="ql-block">最后赶去双林寺,殿内彩塑瞬间攫住目光——韦陀金刚怒目,观音含笑,衣袂褶皱似有风动,明明是泥塑,却似有了魂魄。暮色漫上来时离园,回头望,寺檐铃铎轻响,这一天里城墙的沧桑、大院的精巧、文庙的厚重、古寺的灵动,都刻进了心底。</p> 附网络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