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古崖居

岁月静好

<p class="ql-block">国庆中秋假期结束了,放松一下自己,来趟京郊秋游。虽然寒露刚过,京城迎来了连阴雨,天色朦胧。但心情还不错,开启探访延庆古崖居之行。</p> <p class="ql-block">驶过秋意渐浓的特色古龙路,便来到了古崖居。</p> <p class="ql-block">古崖居静卧于延庆西北的幽谷之中,坐落于张山营镇北军都山腹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崖居遗址。</p> <p class="ql-block">古崖居北依巍巍海坨,层峦叠翠,云遮雾绕。南眺浩渺官厅,碧波无垠,天地尽收眼底。古崖居恰处其间,居高临下,脚下村落错落,现代住宅与充满美式风情的“原乡美利坚”小镇并立。</p> <p class="ql-block">二十年前曾携家人至此,而今再访古崖居,心中那“何人所凿?何时而居?为何而建?”的千年之问并非淡漠。沿石阶而上,赏悦古崖居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古崖居,顾名思义,乃古人于山崖之上开凿的石窟居室。海坨山麓共有八处此类遗迹,而此处规模最巨、结构最精、保存最全,堪称崖居之冠,犹如一座悬于峭壁的空中村落。</p> <p class="ql-block">古崖居遗址就在不足十米宽的山沟两侧,距离谷底将近十万平方米的陡峭花岗岩石壁上。百余洞穴错落分布,令人叹为观止。现存石室一百四十七座,依山势自然划分为前、中、后三区,布局井然。</p> <p class="ql-block">在这既无史籍可考,迄今出土的文物又都不足以证明开凿年代和所居民族的古崖居;其山体上和石室内都未发现石刻图案或文字,却留存着古人生活的痕迹:石灯台、石灶、石炕依稀可见;排烟道、气孔、门框印迹清晰可辨;更有马厩、居室、储藏室、议事厅等功能分区,俨然一座凿于深山的完整聚落。</p> <p class="ql-block">洞穴内生活的迹象,这些沉默的石砌,正是古人智慧与生存意志的凝固。</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崖居洞穴排列错落有致,散布在两座山的山壁上。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左右相连。层与层之间有石蹬、石梯和栈道相连。石室大小不均、形状不一;有的套间平行,有的复式两层,有的甚至极类似现代居民楼的“三居室”。</p> <p class="ql-block">这被称为古人崖居洞穴花岗岩中的套间“三居室”。室内所见石炕、石灶和祭祀的石龛。</p> <p class="ql-block">循指示牌行至奚王府。介绍牌称这个“奚王府”是区域内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崖居。当地人称为“官堂子”或“清水县衙”。分为上下两层,至少有八个洞室。下层呈“凸”字形。前殿有粗大岩柱支撑,后设神龛,祭台由八柱擎起,台前有供桌凹槽。从其形制和规模来看:这“官堂子”很可能是议事、祭祀之所。</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奚为东胡一支,游牧于西拉木伦河流域。唐末战乱,部分迁至妫州,称“西奚”。妫州之名源于妫水,今延庆仍沿用此名,称妫水河。或许,这深山中的崖居,正是西奚遗民避世而居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这座立于崖壁之巅的洞群,形如巨岩中凿出的“石窑”,极具标志性。大小洞穴错落堆叠,背倚青山,俯瞰幽谷,天然的坚固堡垒,安全感满满。</p> <p class="ql-block">行走间,看到在崖居的崖壁上多有层状风化的迹象。这是花岗岩中常见的一种风化形式。主要是温差导致花岗岩热胀冷缩,越接近岩体表面温差越大,风化作用就越强。最终岩体从表面一层层剥落,形成类似剥洋葱的结构。</p> <p class="ql-block">在前区设有“花岗岩防风化实验点”,选用当地角闪二长花岗岩,测试不同化学涂料的防护效果。试验表明,特定涂层能显著减缓风化,为这一脆弱的文化遗产提供了科学守护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这命名为“春阴茶馆”的洞穴,名字挺有意思。这里冬暖夏凉,洞身较长,洞底有现代开凿的痕迹。可见现代的开凿手段与古人开凿工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p> <p class="ql-block">朝阳洞或许是古人迎日祈福,或作休憩之所,一洞一景,皆有其意境。</p> <p class="ql-block">沿途多见设立的地质及岩变等自然现象的科普解释牌,挺长知识的。看崖壁岩石中这裂缝,是在岩浆冷却形成岩石的过程中产生,由地下岩浆侵入作用而形成的。这在地质学中称为原生节理。</p> <p class="ql-block">一线天狭窄幽深,两侧石壁高耸,仅容一人通过。抬头只见一线青天,仿佛天地在此合拢,又在此裂开。</p> <p class="ql-block">这块寓意的“飞来石”就在山路的路边。这奇怪的山石是一块独特的三色石。它的构成与周边所有的岩石构成完全不一样,不属于这里的地质结构。推测:它一定来自其他地方。也许在造山运动的一次偶然中,被挤压飞崩到这里,以此得名“飞来石”。</p> <p class="ql-block">远处崖壁上遍布形态各异的凹坑,地质学称“风蚀龛”。这是由风携砂砾,经年累月磨蚀岩石,终成风的雕刻,这是大自然之手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古井与龙泉、象泉同为山寨水源,虽今干涸,但其位处花岗岩节理密集带,地下水曾丰沛。一井一泉,皆为生存之本,是崖居得以延续的命脉。</p> <p class="ql-block">在崖壁树丛中的寻古探幽碑,仿佛引人深入这千年迷境,触摸那些被遗忘的岁月与灵魂。</p> <p class="ql-block">所称“第一道寨门”,早已风化难辨,唯余石壁上两处方形窝眼,为昔日门枢所凿。旁侧洞穴是利用天然岩洞加工而成,为守卫所居。这一窝一眼,是防御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古崖居介于遗址与建筑之间,神秘莫测。其年代众说纷纭:或为唐至五代西奚族所居;或为汉长城烽燧;或为唐代官仓。至今无定论,唯留谜题,任后人揣测探究。</p> <p class="ql-block">一路行来,顿悟园区停车场设立巨幅壁画之意。壁画绘有阪泉之战、妫水女、英女皇娥与舜等传说的场景,将观者引入远古文脉。历史与传说交织,真实与想象并存,恰如古崖居引人深思,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新唐书》载:“其君长常以五百人卫牙中,余部散山谷间……盛夏必徙冷径山,保妫州北山,是为西奚。”据此推测,千年前此地或为西奚族避暑聚居之所。断木为臼,瓦鼎而食,马善登高,羊黑如墨,绘就的一幅游牧生活的生动图景。古崖居宛如“哥德巴赫猜想”,由智者破译吧。</p> <p class="ql-block">古崖居堪称:千古之谜,千古之奇!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迷宫”“北京第二个周口店”“北京的敦煌”,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延庆世界地质公园古崖居园区。它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课堂,如今它已成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继续启迪未来。</p> <p class="ql-block">拍于2025年10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