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读老舍《八方风雨》有感

zmzg李存根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zmzg李存根</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9763849</p> <p class="ql-block">今夏的高温久熬不去,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砸在窗玻璃上,溅起的水花忽然让我想起老舍先生在《八方风雨》里的句子:“北平的雨是灰的,重庆的雨是黑的”。八十余年的时光仿佛被这雨珠击穿,我这位退休多年的老记者,竟在熟悉的文字里,触到了比当年更滚烫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算起来,与这篇散文的初遇已是五十多年前。那时我还是个高中学生,满脑子都是激烈的情节与华丽的辞藻。读先生写北平沦陷后携家逃亡,写济南炮火中收拾行囊,写重庆防空洞里伴着炸弹轰鸣啃干粮,只觉得这文字太过平淡,甚至有些“琐碎”,不过是一部“抗战生活流水账”。如今想来,那时的我,哪里读得懂文字背后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真正读懂这份“琐碎”,是后来参观老舍故居时。朱漆门扉上的斑驳裂痕,窗棂间缠绕的枯藤,忽然让我记起文中那句“我舍不得那台旧台灯,不是值钱,是它陪我写过《骆驼祥子》”。那一刻才恍然大悟,先生笔下的“琐碎”,从来都不是无意义的堆砌。离京时母亲塞的那袋“皮儿都潮了,可嚼着香”的炒花生,武汉流亡时房东老太太半夜送来的、“碗沿儿还沾着米粒”的热粥,重庆躲警报时怀里揣着的、“纸角都被汗浸湿了”的未完成手稿,每一个细节里都藏着对土地的眷恋、对生活的热忱。这份不用口号修饰的家国情怀,比任何激昂的文字都更动人——这或许就是我后来从事新闻工作时,总执着于捕捉“细节里的真实”的最初启蒙。</p> <p class="ql-block">今日再读,最触动我的,是先生对“人”的那份穿透时光的关怀。作为曾跑过无数基层采访的记者,我太懂这种“看见”的珍贵。先生写流亡路上的车夫,“裤脚卷到膝盖,脚上的草鞋露着脚趾,可拉着车跑起来像阵风,说要送我们去安全的地方”;写防空洞里的小学生,“手里攥着半块发霉的饼,还分给我一半”。他不把人塑造成完美的英雄,也不渲染纯粹的苦难,只是像一位坐在茶馆里的观察者,用温和的目光注视着乱世里每一个挣扎的普通人,如实记录他们的选择与善良。</p> <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自己当年的采访经历:在寒冬的菜市场里,看卖菜老人把最新鲜的白菜留给带孩子的顾客;在抗洪救灾的现场,见年轻的志愿者累得坐在泥水里,却还笑着把干粮分给受灾群众。这些平凡人身上的光芒,不正是先生笔下的“人味儿”吗?原来真正的文学与真正的新闻,内核是相通的,从来不是歌颂崇高,而是看见每一个普通人的坚守与温暖。</p><p class="ql-block">合上书时,窗外的雨已经停了,天边挂着一道浅红色的晚霞,洒在书页上,恰好映衬着先生的照片。他穿着长衫,嘴角带着温和的笑,眼神里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坚毅。文末那句“八方风雨,吹不散我心头的那点热”,忽然在心里泛起回响。这“热”,是对家国的赤诚,是对生活的热爱,更是对自己所坚守的事业的执着。</p> <p class="ql-block">如今我已退休,远离了当年跑新闻时的奔波与忙碌,生活里的“风雨”也从战火、灾情变成了寻常的琐碎与困顿。可每当遇到不顺心时,总会想起《八方风雨》里的文字,想起先生在苦难中依然能听见雨声、看见星光的从容。它像一盏明灯,时刻提醒我:无论人生遇到多少风雨,都要守住心头的那点“热”——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对世界的善意。这份感悟,是先生的文字给我的,也是岁月与经历教我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