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一思考,他人就受益;有人一思考,他人就倒霉~旧作散文首发

彭维盛~诗词歌赋系列部分

<p class="ql-block">有人一思考,他人就受益;有人一思考,他人就倒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光明与幽暗之间,思考如何定义生命的重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类之所以能挣脱生物本能的桎梏,站上地球生态链的顶端,成为被冠以“高等”之名的物种,核心在于拥有“思考”这一独一无二的精神利器。思考是灵魂的呼吸,是意识的星火,它既能点燃文明的火炬,也能酿造毁灭的毒药;既能让生命在利他的光芒中绵延悠长,也能让个体在利己的深渊里加速坠落。正如星辰既能指引航向,也能因引力坍缩成吞噬一切的黑洞,思考的双翼,从来都负载着光明与幽暗两种可能,而选择振翅向何方,便决定了生命最终的轨迹与归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些以思考为舟、渡人渡己的灵魂,总能在时光的长河里锚定不朽的坐标,他们的生命长度,往往与思想的广度、善意的深度同频共振。纵观中外历史,无数大学者、大智者的生命轨迹,都印证了“思考利他,则生命常青”的深刻逻辑。北宋大儒朱熹,一生沉浸于哲学思辨与典籍注疏,从“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到“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观,他的思考并非困于书斋的空想,而是试图为乱世中的人们构建一套安身立命的价值体系。他广收门徒,讲学授业,将艰深的义理转化为可践行的处世准则,让无数人在蒙昧中寻得精神依托。这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思考,让他的思想穿越千年,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而他本人也以七十一岁的高龄,在那个平均寿命不足四十的年代,成为被时光厚待的长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近代以来,这样的例子同样不胜枚举。钱钟书先生穷尽一生钻研文学与哲学,《围城》的嬉笑怒骂背后,是对人性困境的深刻洞察;《管锥编》的浩如烟海之中,是对人类文明共通智慧的打捞与串联。他的思考不追逐功名利禄,只专注于为世人拨开思想的迷雾,让人们在文字的世界里看清自我、读懂世界。这份纯粹的利他之心,让他在动荡岁月中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静,最终以八十八岁高龄辞世,留下的不仅是等身的著作,更是一种“以思考滋养灵魂,以智慧惠及众生”的生命范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大学者的长寿,从来不是所谓“天意庇佑”的偶然,而是思考与善意共同作用的必然。当一个人的思考始终指向“如何让他人更好”,他的精神世界便会处于一种积极的、开放的状态——思考问题时的专注,能让人忘却世俗的烦恼与焦虑;看到自己的思想转化为惠及他人的力量,又会产生强烈的价值感与幸福感。这种精神层面的丰盈,会反过来作用于身体,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力,形成“思考利他—精神愉悦—身体健康—更长时间思考利他”的良性循环。正如一颗不断向外界输送养分的大树,根系会因汲取更多阳光雨露而愈发深固,枝叶也会因滋养万物而愈发繁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思考的力量并非天然向善,当它被私欲裹挟、被恶意驱动时,便会沦为刺向他人、反噬自身的利刃。那些以思考为刃、损人利己的灵魂,即便一时权势滔天、风光无限,最终也难逃“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宿命,他们的生命往往在短暂的喧嚣后,便匆匆落幕于自己亲手挖掘的深渊之中。戴笠的一生,便是“思考为恶,则生命速朽”的典型注脚。作为近代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他无疑拥有极强的思考能力——从情报网络的构建到特工手段的设计,从政治局势的判断到人际关系的操控,他的每一次思考,都精准地指向如何巩固权力、打击异己。但他的思考里,没有对生命的敬畏,没有对正义的坚守,只有冰冷的算计与无情的迫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为了维护特定集团的利益,他策划了无数暗杀行动,让许多无辜的生命死于非命;为了掌控情报渠道,他编织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监控网络,让无数人的隐私与自由被肆意践踏。他的思考,如同附骨之疽,所到之处,皆是恐惧与灾难。当一个人的思考始终以“让别人倒霉”为目标,他的精神世界便会被猜忌、仇恨与焦虑填满——时刻担心阴谋败露,日夜提防政敌报复,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身体与精神都会被这种负面情绪反复侵蚀。戴笠最终在五十岁时因飞机失事身亡,或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从本质上看,这正是他“以恶为思考底色”的必然结果。一个始终与人性为敌、与天道相悖的人,即便没有这场意外,也终将在无尽的内耗与反噬中,走向生命的终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古今中外,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岳飞,他的思考充满了对权力的贪婪与对忠良的忌惮,最终在世人的唾骂中病逝,死后还被铸成铁像,跪在岳飞墓前,永世承受耻辱;希特勒以“种族优越论”为幌子,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的思考里充斥着极端的狂热与残忍的野心,最终在柏林的地堡里自杀身亡,留下的是数千万生命的逝去与满目疮痍的世界。这些大奸大恶者的结局,印证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思考的方向,决定了生命的价值与长度。当思考背离了善意与正义,即便拥有再高超的智慧,也不过是在为自己的生命倒计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思考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它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握在不同人的手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大学者们用它披荆斩棘,为人类开辟文明的道路;大奸大恶者用它挥砍屠戮,为世界制造苦难的深渊。前者因思考而长寿,并非“天意庇佑”,而是因为他们的思考与人性的光辉同行,与时代的需求同步,生命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得到了延伸;后者因思考而早逝,也并非“上天惩戒”,而是因为他们的思考与人性的底线相悖,与社会的良知为敌,生命在制造毁灭的过程中被加速消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对每一个普通人而言,我们或许没有大学者那样的智慧,也不会有大奸大恶者那样的野心,但我们同样拥有思考的能力。如何运用这份能力,如何让自己的思考既不辜负生命的馈赠,又不违背内心的良知,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是用思考去理解他人的困境,用善意去温暖身边的世界;还是用思考去算计他人的得失,用自私去满足自己的欲望?选择前者,即便生命平凡,也会因思考的温度而变得厚重;选择后者,即便一时得利,也终将因思考的冰冷而走向空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类作为善于思考的高等物种,真正的“高等”,从来不是指智慧的高低,而是指对思考方向的掌控能力——在光明与幽暗之间,始终选择向着阳光的方向振翅;在利己与利他之间,始终坚守为他人创造价值的初心。唯有如此,我们的思考才能成为滋养生命的清泉,而非腐蚀灵魂的毒药;我们的生命,才能在时光的流转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既不辜负自己,也不辜负这个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