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村李家坑

华hua

<p class="ql-block">  古时村落山水边,路转溪头忽见。</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自然村李家坑处浙东四明山腹地。大皎溪弓状绕村而过。</p> <p class="ql-block">  建村600年。无唐宋状元村之显赫,有明清古村落之风格,显江南自然村之特色。</p> <p class="ql-block">  适逢国庆中秋节,村外处处车。傍山而列的电、油“长蛇阵”:浙、苏、沪、皖、赣、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村巷入口处,迎客香榧树。果实“香榧子”,有护眼之效(适用</span>眼睛干涩、易流泪、夜盲等)。几百年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外乡小哥移栽的这棵坚果树,俯瞰着世态的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  据统计,双节开始三四天,小村涌入游人两千余。中青年、孩子居多。</p> <p class="ql-block">  村民:自家种的。</p> <p class="ql-block">  龙眼井的山泉是甜的。AI进村了。</p> <p class="ql-block">  柿红栗落时,市场交换季。</p> <p class="ql-block">  古村民宿多,风格多古朴。</p> <p class="ql-block">  这家老板,村干部。家庭民宿生意经营打理、村里双节活动组织管理两相宜。住宿按周末节假日与周一至周五不同时段,实行价格调节。</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原始村落的兴起有契机。</p><p class="ql-block"> 公元1644年,特殊的年份。通常说的明末清初,正值大明、大清、大顺、大西四个政权交锋之时——明思宗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李自成);大西天命三年(张献忠)。</p> <p class="ql-block">  这一年,18岁的铁匠李姓小哥,沿途打铁做生意,来到这个只有七户徐姓人家(徐氏先祖比李氏先祖早136年来此定居)的小村,应徐氏族人铁制农、器具之需。</p><p class="ql-block"> 徐氏之前,是早218年,明宣德元年(1426)在此定居的夏氏(后迁出)。</p><p class="ql-block"> 外来小哥以村子为中心,拓展营生;娶了老婆,丁旺千余。</p> <p class="ql-block">  康熙年间,建了“李氏家庙”。不称“宗祠”,村史有释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据“谱系”考证,李氏为李世民后裔。称“家庙”有其渊源。不称“宗祠”,还意味“海纳诸姓”。徐氏繁衍,只“徐七户”,难建有规模的宗祠。李氏饮水思源, 以“家庙”命名而不分族姓,徐氏也可百年之后归阴。这是李家坑和谐的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家庙内保存有光绪帝对此地民风嘉奖的匾额。</span></p> <p class="ql-block">  “叮叮当当”打铁,打造出新经济增长点。</p><p class="ql-block"> 用加持了工场商铺效率的青春,突破传统村落单一的田力运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勉强的自给自足制式。</span></p><p class="ql-block"> 收支相抵,开始步入盈余时期。“历史上较周边其它山村更为富裕”(村史)。</p> <p class="ql-block"> (三) </p><p class="ql-block"> 村经济文化元素充实、活跃起来。</p><p class="ql-block"> 至清中晚期,建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墙黛瓦,青砖粉影,</span>屋环畅通,呼应转达,全国独一无二的“通转”院落。四合院、三合院及排屋组合布局的讲究,砖、石、木“三雕”美的追求,小巷鹅卵石自然态的铺就。</p> <p class="ql-block">  古村沧桑,时代变迁。原有18大宅院,保存较完整的有4座,还修补了些复古元素。</p><p class="ql-block"> 浙东明清建筑文化,原址原味,尽力展示。</p> <p class="ql-block">  1885年,两位李氏堂兄弟各捐25亩良田,在村里办起私塾。<span style="font-size:18px;">首开民学,逐渐辐射周边地区。</span>光绪庚子(1900)仲冬,建“善教堂”,升级为李氏学堂。民国元年,扩办私立李家坑善教小学,1942年后发展成为乡中心学校。“承祖业克勤克俭,示子孙唯耕唯读”,家训传承。</p> <p class="ql-block">  发蒙解缚。清光绪年间,村里出了两位秀才。其中一位是创办“李氏学堂”的李怀珂,创新改制教学课程,获当时主管教育官员奖赏。</p><p class="ql-block"> 其子李启化曾任南京中山陵建筑设计督导主官,先后在南京、上海和家乡多地兴办糖果厂、营造公司、剧院公司、织布纱厂、茶厂(茶厂利润补助家乡学堂开支)。</p> <p class="ql-block">  李启化南京旧居。1935年自行设计营造(南京等地多处著名民国建筑为其营造)。现为“江苏省慈善总会”办公场所。</p> <p class="ql-block">  李启化育有三子三女,均为共和国人才。有铁道总工程师、核工业专家、知名大学(清华大学等)教授。还有位师从数学家苏步青,后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任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 李家坑自办学堂,家学传承,重教育人,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文化礼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村史馆,展示</span>了李家坑经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p> <p class="ql-block">  陈列的证件、票证,见证了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  村史大事记(摘录):</p><p class="ql-block"> 1957年,建造榧树潭小水电站。 </p><p class="ql-block"> 1958年10月,隶属新成立的四明山公社第八大队。秋收时,全村开始吃大食堂,至1961年上半年结束。</p><p class="ql-block"> 1983年6月成立李家坑村民委员会,公社建制取消。11月30日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p><p class="ql-block"> 2008年年中,开发浙东第一漂旅游——四明山大峡谷漂流。</p><p class="ql-block"> 2011年至今,先后被命名为“省级旅游特色村”、“国家级历史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徜徉在李家坑,亦有些感慨。</p><p class="ql-block"> 民宿、农家乐、农副产品摊位,经营者几乎是老人。</p> <p class="ql-block">  同是节日,农家乐生意,家有孙女、孙媳妇回来吆喝喊客帮衬的,食客扎堆。不然,生意清淡。</p> <p class="ql-block">  10月4日晚,非遗鱼灯巡游。按村里安排,节日期间,这项活动每晚都有。</p> <p class="ql-block">  鱼灯巡游是这一带祈求吉祥与丰收的传统习俗。</p> <p class="ql-block">  一夜鱼灯舞,舞者是爷叔。</p><p class="ql-block"> 李家坑,长寿村,四世同堂,五世其昌。有百岁老人,鲐背之年亦不少。村史记载:</p> <p class="ql-block">  村里制订了发展规划。</p><p class="ql-block"> 对外推介文案风趣地描述了所处地势环境:</p> <p class="ql-block">  毕竟:</p><p class="ql-block"> 山窝窝里有家园,近悦远来省市县。</p><p class="ql-block"> 坐井观天不闭塞,群峰哪能蒙望眼。</p> <p class="ql-block">  有道是:</p><p class="ql-block"> 夏氏开村徐七户,李哥十八铁匠铺。</p><p class="ql-block"> 勤俭耕读通转企,转捩衍生新机遇。</p><p class="ql-block"> 忆大锅饭惜饱肚,地不误人人自误。</p><p class="ql-block"> 香榧传歌代代丰,祥灯舞处年年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