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车轮滚滚,飞速奔驰,沿河西走廊继续西行。手握方向盘,眼观前方,追逐着遥远的地平线,那是长城的召唤,那是大漠的呼唤。路上,风景犹如移动画卷,如诗似画,稍纵即逝,不断变换着新的风景。车轮碾过岁月的痕迹,带走的是时光,留下的是美好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太阳晒,大风吹,雨雪淋,万里长城永不倒,雄风万古扬。长城像一条腾跃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跨沙漠、穿草原,巍峨耸立,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雄伟壮观,气势磅礴,长城印在人们的心中。要问长城有多长?历代长城总长度超过2.1万千米,其中明长城全长为8851.8千米。长城,闪耀着不朽的光芒,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奇迹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嘉峪关坐落于甘肃省嘉峪谷关市戈壁中,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明长城最西端的关隘,承担着防御西北边疆的重要职责,被誉为“天下雄关”和“河西咽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城,历经风雨依然巍峨,弥漫战争硝烟更加雄壮,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于1967年第一次到了北京八达岭,爬上了长城。现回想起来,太有意义了: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印记,每一点汗水都涌起无尽的敬畏,每一次呼吸都饱含自豪,我爱万里长城!以后的旅游岁月,我到过居庸关、雁门关、陕北榆林的“天下第一台”镇北台,两到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两到嘉峪关的“天下第一雄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首儿歌唱到:“长城长,长城弯,长城像条长扁担,一头挑着山海关,一头挑着嘉峪关”。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两关有什么区别?为了说明问题,本篇将吾拍得山海关和老龙头的照片罗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海关,北倚燕山、南连渤海由此得名。山海关,以城为关,周长约4公里,防御体系包括五座城楼和钟鼓楼,瓮城等,以“五虎镇东”布局闻名。建关640多年没被攻破过,1644年吴三桂开关投降清军,中国历史得以改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匾额不留姓名不书年月,究竟是何人所写呢?众说纷纭。而根据临榆县志记载:由明朝著名书法家萧显(山海关人)于1472年题写,笔力苍劲浑厚,尺寸巨大,长5.8米,宽1.55米,其中“一”字长达1.09米,繁写的“关”字右边的一竖长1.45米。看着“一”虽只有一笔却不显单薄,“闗”笔画虽多却不显臃肿,五个大字安排合理,与城楼威严气势浑然一体,成为山海关的标志性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山海关早九年。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及城壕组成,关楼高耸,保存完好,游击将军府为指挥中心,且传说修建完工时仅剩一块砖,体现工程计算精准。2017年完成大规模修缮,现为长城文化代表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嘉峪关“天下雄关”石碑,由清代肃州总兵李廷巨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题写,碑高3米,强调“雄”而非“第一”。“天下第一雄关”历史上曾传林则徐、左宗棠题写之说。当前悬挂的匾额由近代书法家赵朴初1996年题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综上所述:山海关和嘉峪关为长城东西两端的重要关隘,两大奇观!两者在称谓上要有一定的区别,不能雷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放在城楼里的“天下第一关”匾额为萧显所题写的原迹,以备后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龙头是明长城东部入海点,以入海石城、澄海楼等标志性建筑闻名。老龙头和山海关均为明长城组成部分,但功能不同,相距约7.5公里。游山海关,也要游老龙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穿过茫茫戈壁,绕过连绵沙丘,大漠无垠处,黄沙似波浪,驼影映夕阳,驼铃悠悠放眼望,敦煌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鸣沙山,主峰海拔1715米,大漠无烟沙不鸣,因沙动鸣响而得名。登鸣沙山,滑沙而下,惊险刺激,其乐无穷,欢快的笑声划破了沙山的寂静,为这片荒凉的大地增添了无尽的生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周沙海阔无边,一脉清泉逾万年。月牙泉,是鸣沙山环抱中一穹新月形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最深处约5米,水质甘冽清澈,以“沙泉共生,千年不涸”的沙漠奇观著称。汉代称沙井,唐代称药泉,清代因形似新月定名月牙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塞外风光一绝”“沙漠第一泉”,鸣沙山与月牙泉共同构成“沙岭晴鸣,月泉晓澈”的敦煌胜景奇观,源于独特的地质地貌与风沙平衡机制。鸣沙山高耸沙丘形成山洼,风力产生上升旋风,将流沙吹回山顶,避免掩埋泉眼,洼地结构还减少水份蒸发。泉水由党河古河道地下水系补给,通过渗透作用持续为月牙泉提供水源,能长期维持水位稳定。正如诗日:沙山月牙两相依,造化神工世所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20世纪90年代起,月牙泉曾因过度开采地下水及水质污染,导致水位急剧下降,最低时水域面积仅剩2.56亩,濒临干涸。2016年启动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加大地表水入渗补给,同时限制地下水开采,这一工程于2020年竣工。截至2025年7月,月牙泉南岸监测点水位深达3.8米,水域面积达31.73亩。月牙泉完全依靠自然地下水抬升维持水域面积,未采用直接补水措施。愿科技救泉,如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月牙泉一汪清泉映日月,不给后人留遗憾!</span></p>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