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丝风片里,穿越秦陇 ‍——西行漫记第三日

初阳生活记忆

<p class="ql-block">晨光未透,便从十三朝古都西安启程。雨,成了今日唯一的、忠实的旅伴。此去兰州,六百四十九公里,我们要在一天之内,横跨陕西与甘肃两省,用车轮丈量地理的变迁,也用身心感受风土的差异。</p> 一、 陕西段:精心编排的文明展廊 <p class="ql-block">车行陕西境内,高速公路仿佛一件被精心打磨过的器物。单向四车道,宽阔而平坦,轮胎轧过路面的声音沉稳而流畅。这里的限速极富节奏感:在隧道成群、桥梁相连、弯道复杂的路段,限速谨慎地降至80到100,确保安全;而一旦驶入开阔的三四车道,限速便豁然开朗至120。这是一种基于细致勘察的理性管理,让人安心。</p> <p class="ql-block">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陕西人将这段路打造成了一条流动的文化与经济长廊。服务区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补给站,青瓦白墙的仿古建筑里,飘出的是肉夹馍、凉皮的香气,陈列的是各色地方特产。最绝的是那些横跨高速公路的桥梁,两面都被巧妙地利用起来,悬挂着巨幅广告。“西凤酒”的招牌在氤氲的雨雾中一次次闪过,气势磅礴。与江浙沪常见的高炮广告牌相比,这无疑是成本更低、效果更震撼的智慧,让我们这些过客在无形中,便完成了一次对陕西名片的深度认知。</p><p class="ql-block">窗外,八百里秦川的沃野在雨中舒展,植被茂盛,绿意盎然。</p> 二、 甘肃段:粗犷放任的黄土长卷 <p class="ql-block">一过省界,画风骤变。道路由四车道收窄为二车道,路面的平滑感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原始的粗粝感。路面不时出现波浪般的起伏,积水处车轮驶过,会溅起一片水幕。有趣的是,在这样的路况下,限速标志却一律显示为120公里/小时。这种“一路很放飞”的设定,让我不得不放慢速度,按照自己最舒适的节奏来驾驶。</p> <p class="ql-block">甘肃的服务区是另一番景象。它们无比巨大,空旷得如同机场候机楼,设施虽然齐全,但因车辆稀少而显得格外寂静。在定西服务区,我们见到了更多的车辆停靠,人气稍旺。然而,餐厅里却空空如也,大多数人都选择在休息区吃着泡面。</p> <p class="ql-block">我们本想给电车补充电量,却发现充电桩电流极不稳定,数字屏上的数字疯狂跳动,充电桩本身也发出异常的声响,吓得我们赶紧断电中止。环顾四周,怪不得充电桩前门可罗雀。</p> <p class="ql-block">此外,这个服务区的入口设计也让人捏一把汗:巨大的开口直接连接高速主路,缺乏足够的引路和缓冲带,进出都需格外小心,感觉颇为危险。</p> <p class="ql-block">窗外的景色也在同步变化。茂盛的绿色渐渐褪去,黄土高坡的沟壑峁梁开始占据视野,大地变得苍茫而雄浑。雨依旧下着,但仿佛也带上了西北的尘土气息。</p> 三、 抵达:兰州夜雨洗风尘 <p class="ql-block">一路行来,对比鲜明。陕西段的公路,像一位心思缜密、精于经营的管家,将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而甘肃段,则像一位不修边幅、性情豪放的西北汉子,带着些许的放任与随性。这无关优劣,更像是两地不同性格的直观体现。</p> <p class="ql-block">还好,风雨兼程,我们终是平安抵达了兰州。当夜色笼罩,毛毛细雨中的兰州城,灯火初上,别有一番风味。黄河的涛声似乎已在耳边响起,而兰州的夜的故事,则要留待下一章再细细表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