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对都江堰的描写,宛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这一古老水利工程全新认知的大门,让我在文字的滋养下,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文化苦旅·都江堰》中,余秋雨先生用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笔触,描绘了都江堰的壮丽与伟大。他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长城以其雄伟壮观的气势闻名于世,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象征,它的砖石堆砌起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防线,展现出一种阳刚之美。而都江堰则不同,它看似平凡,却以其巧妙的设计和实用的功能,默默地润泽着成都平原。它没有长城那般宏大的规模和震撼的视觉冲击,但它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无数民众输送着生命的源泉,成为了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体现出一种阴柔之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都江堰的重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座孕育文明的摇篮。在古代,成都平原常常遭受岷江洪水的侵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李冰父子临危受命,他们凭借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卓越的智慧,设计并建造了都江堰。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科学、高效的水利系统。鱼嘴将岷江一分为二,外江泄洪,内江灌溉;飞沙堰在洪水期能自动排沙泄洪;宝瓶口则严格控制着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这一伟大的工程,彻底改变了成都平原的命运,使它成为了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的“天府之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从都江堰的建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巧妙利用。他们没有试图去征服自然,而是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理念在当今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过于强调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而忽视了自然的承受能力。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都江堰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都江堰也是一座文化的丰碑,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在建造过程中,无数工匠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凝聚在每一块砖石、每一处设计之中。都江堰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它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读完《文化苦旅·都江堰》,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古人的智慧和勇气所折服,也为都江堰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力量所震撼。它让我明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们传承和发展的根基。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让人类与自然共同繁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都江堰,这座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它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去探寻文明的智慧与力量,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