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能够代表当代“秦地红拳”流派的主要是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和西安红拳文化研究会,而新落成不久的“长安书院”则是“西安文脉”所在。</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日早上,我和西安红拳文化研究会领导柴文魁先生,西安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方秀敏先生,西安红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顾金祥、副秘书长何云峰共五人去“长安书院”。</p><p class="ql-block"> 长安书院,矗立于灞河西岸,与奥体中心隔河相望,是西安市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和西安文化新地标。</p><p class="ql-block"> 我们去长安书院,是把陕西一代红拳泰斗张悦侠先生毕生心血——七十余册红拳手稿送去收藏。</p><p class="ql-block"> 张悦侠先生,他自创的武术套路有:连拳、侠拳、侠棒、虎尾鞭、无影鞭、骁虎拳等二十多种拳、械套路。整理编辑的武术著作有《陕西拳法要言》、《陕西拳法八字诀》、《习武三言行》,整理挖掘出的陕西地方拳、械套路八十多种,为陕西红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贡献极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赠书仪式在十月十一日早上十点正式进行。 </p><p class="ql-block"> 早上九点半,我们西安红拳文化研究会的二十多名骨干成员陆续到达长安书院,西安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方秀敏先生带着几家媒体早已到场。长安书院接收赠书的仪式早已布置好,我们受到了贾馆长他们热情接待。</p><p class="ql-block"> 赠书仪式如期举行,地点在“西安文脉“的五楼。</p><p class="ql-block"> 主持人简洁大方、开宗明义,宣布赠书仪式正式开始。</p> <p class="ql-block"> 长安书院的贾副馆长首先讲话。</p><p class="ql-block"> “各位观众,红拳界的各位师傅、传承人们,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怀着对传统文化的崇高敬意,齐聚于此,共同见证“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资料捐赠仪式”这一重要时刻。首先,我谨代表西安图书馆向本次慷慨捐赠珍贵资料的红拳传承人——西安红拳文化研究会柴文魁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红拳,是我们秦地武术的瑰宝,是扎根于三秦大地的文化根脉。它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一招一式间,不仅蕴含着强身健体的武学智慧,更承载着忠勇仁义、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它是一部“活态”的典籍,记录着古长安的盛世雄风,传承着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保护好、传承好红拳,对于我们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捐赠的,不仅是手稿和资料,更是几代红拳人毕生的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嘱托。这些珍贵的文献、图谱和影像,将为红拳的历史溯源、技法研究、传承推广提供至关重要的学术支撑。将它们捐赠给图书馆,是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归宿。因为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文明传承的灯塔。在这里,这些资料能够得到专业的保存、系统的整理和广泛的利用,从而从“秘传”走向“共赏”,从“拳场”迈向“学堂”,让更多的人能够查阅、学习与研究,让红拳文化在学术的殿堂里焕发新的生机。今天,我们在此举行的,既是一场捐赠仪式,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接力。我们不仅看到了秦地武术的瑰宝被珍重收藏,更将目睹活态流淌的技艺在现场虎虎生风。接下来精彩的红拳展演,将向我们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既在于“藏”的永久,更在于“演”的鲜活。朋友们,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努力。希望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能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非遗、参与保护;希望我们的图书馆、研究机构能深入挖掘这些宝藏的文化价值;更希望我们的红拳传承人们能薪火相传,将这门古老的技艺发扬光大。最后,再次向本次捐赠的柴文魁先生表示诚挚的感谢!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 赠书交接过程:</p> <p class="ql-block">赠送书稿</p> <p class="ql-block">赠送《传统传统红拳三十六势法》</p> <p class="ql-block">颁发证书</p> <p class="ql-block"> 柴文魁先生代表西安红拳文化研究会讲话。</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红拳界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分,首先得感谢西安市图书馆的张俊杰馆长,以及馆内的全体工作人员,原因就在于:一代红拳泰斗张悦侠先生毕生的心血——有关红拳文化的心得笔记、著述立说的文稿有了可靠的去处,有了泽被后人且安身立命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同时,西安红拳文化研究会十年磨一剑的《传统红拳三十六势法》也得以在恢宏的“长安书院”面见海内外“知已“。这次我们捐赠张悦侠先生的文稿七十余册,以及《传统红拳三十六势法》三十余册,目的:一是“藏书于馆”;二是:传书于世。</p><p class="ql-block"> 我们能够怀着对传统文化的崇高敬意,齐聚于此,共同见证“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资料捐赠仪式”这一重要时刻,更得感谢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这让我由衷地感到国家的强大、文明的进步、民族文化自信真实地存在。</p><p class="ql-block"> 红拳,是我们秦地武术的瑰宝,是扎根于三秦大地的文化根脉。它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一招一式间,蕴含着强身健体的武学智慧,承载着忠勇仁义、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它是一部“动态”的武学文化典籍,它记录着古长安的盛世雄风,它传承着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们武术人、红拳人有理由有责任保护好、传承好红拳。</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捐赠书稿仪式,让我们三秦大地的红拳人铭记在心,让我们武术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红拳的决心更加坚定。</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们的红拳先辈,以及我们的恩师张悦侠先生在天有灵,一定会感到无比的欣慰。</p><p class="ql-block"> 值此盛世,幸逢各位领导、以及张俊杰馆长抬爱和支持,让我们西安红拳文化研究会这一重要工作得以完美收官。我代表我会全体同仁,对图书馆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最衷心地感谢!</p><p class="ql-block"> 感谢各位领导,感谢各位来宾。”</p> <p class="ql-block"> 赠书仪式红拳展演环节。</p><p class="ql-block"> 主要展示了张悦侠先生的“侠拳“、“侠棒”、“步战刀”,以及“红拳三十六势法“等红拳传统套路。展演人员主要有西安红拳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良,副会长王长利、黄军平,以及展演团骨干成员:高峰、宋善策、陆建荣、韩新喜等数十人。</p> <p class="ql-block">三十六势法演练</p> <p class="ql-block">侠棒演练</p> <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文化?不同学科和不同视角对它的定义皆有不同,但核心在于它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它涵盖了物质与精神的两个层面,它引领和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一种文化的产生又推动了固有文化的发展,这是文化创新。能够“开宗立派”的领军人物才叫宗师,比如说红拳能称得宗师的有鹞子高三。他不仅拳艺高超名震江湖,而且有武艺传承规范了红拳的套路和技法,在理论上他奠定了红拳“以意为本,圆为根,轻为贵,交为制,以快见长“的风格特点。西安红拳文化研究会十年磨一剑整理出版的《传统红拳三十六势法》,不仅是对传统红拳拳法的系统性梳理,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它将红拳的招式拆解、心法要义、历史脉络与现代科学训练相结合,让传统武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对红拳的传承,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接力。”</p><p class="ql-block"> 张悦侠先生绝非“红拳宗师”,因为他不是开宗立派的人物。近代红拳有“高派“、“邢家”,有“通背李四”,有“饿虎苏三“,乃当之无愧。而现今“某某宗师”目不暇接,却是自娱自乐。</p><p class="ql-block"> 张悦侠先生称为“陕西一代红拳泰斗”,却也是当之无愧。西安红拳文化研究会柴文魁先生,西安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方秀敏先生,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邵智勇先生,据我所知都出于张悦侠先生门下。能够以毕生业余时间研究红拳文化,并且有心得笔记七十余册,有自创套路二十余种的张悦侠先生,毫无疑问是当代红拳的领军人物,当然也不能和众多的“宗师”们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 因此,西安红拳文化研究会“赠书”于长安书院,正如长安书院的贾副馆长讲话中提到的:</p><p class="ql-block"> “这次捐赠的,不仅是手稿和资料,更是几代红拳人毕生的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嘱托。这些珍贵的文献、图谱和影像,将为红拳的历史溯源、技法研究、传承推广提供至关重要的学术支撑。”</p> <p class="ql-block"> 长安书院是“西安文脉“,“秦地红拳”是流淌在西安文脉中的一股涓涓细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