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房红光照青春

山河

<p class="ql-block">作 者:山河</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7454602</p><p class="ql-block">图 片:山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4年4月7日,是我高中毕业离开学校、插队下乡50周年的纪念日,一帮游子回到母校新乡市第一中学。校史馆里,一张特殊时期以连排编班的初中毕业照,让我想起52年前的一件往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帧躺在母校校史馆玻璃展柜里的毕业照,于我而言,不是一件冰冷的陈列品。当我的目光穿过五十二年的烟尘,与它相遇的刹那,时光的闸门轰然打开,将我拽回那个地上覆着厚雪的1972年2月。那张泛黄影像所定格的青春,其生命,正是始于我们几个青年人在新乡老城北大街郜亮家那间临时暗房里,亲手赋予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寒地坼,新乡老城区的北大街一片素白。我们几个——郜亮、郭明、庚武、相春和我,心里却揣着一团火。冲洗照片的念头,像一颗种子,在物质匮乏的年月里,倔强地破土而出。材料来之不易。那时,一次份的显影粉、定影粉——俗称“大海波”的硫代硫酸钠,新乡市百货大楼卖摄影器材的柜台就有卖的,但是相纸都是成包的,单张装相纸市面上很难买到,郜亮费尽了周折才搞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就像一群沉醉于实验课的学生,为洗印照片准备着器物,而这其中最核心的“装置”,便是我们自制的曝光箱。我寻来曝光的灯头、磨砂玻璃灯泡,一个老旧的床头开关被我视若珍宝。郜亮有耐性,耗费了两个钟头,用蘸过水的水砂纸,将一块普通玻璃打磨成为曝光所需的毛玻璃。 我们将这些宝贝零件小心翼翼地组装起来:把灯泡放入一个糊好的纸盒子内,穿电线的孔用沥青进行封堵;盒子的上方,则严格按照冲洗六英寸照片的尺寸,精心开了一个方洞。</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冲印照片必须在全黑环境中进行。我们取出相纸,仔细裁好,与底片叠合,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在曝光箱的毛玻璃上。然后,打开曝光箱光源片刻,光线透过底片打在相纸上,形成影像潜影。 为确保效果,我们用厚布和旧报纸仔细遮挡住门窗缝隙,搭建了一间临时暗房。 为了便于操作,工作台的侧上方装了一只红色安全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开始了冲印的核心步骤。郜亮把曝过光的相纸放进显影液,大家安静地围在盘子边看着。不一会儿,乳白色的相纸上开始出现淡淡的影子,影子越来越深,越来越清楚,同学们的眉毛眼睛都慢慢显现出来了。看着自己亲手冲洗的照片一步步成功,我们心里都充满了喜悦。</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影像完全显现后,郜亮迅速将其移入清水盘中漂洗,洗去表面的药液,立马放入“大海波”溶液中。用手轻轻晃动定影液盆子,约莫十分钟,待到影像彻底稳定,黑白层次变得通透分明,郜亮取出相片,将其置于清水盆中,反复轻晃水盆,以涤尽残留的化学药剂。完成后,用夹子轻轻夹起,挂在室内预先拉好的绳子上。看着那湿润的相纸上,一张张青春的面容清晰浮现,我们几个人的努力,在那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弹指一挥,五十多年过去了,世事变迁,但那个冬日暗房里的一切,依然清晰如昨。我们当时只道是冲洗了一张普通的毕业照,直到岁月流逝才恍然领悟:在那盏红色安全灯下,我们亲手创造并留住的,正是我们自己的,发光发热的青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