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尧日第二十

文曲星

<p class="ql-block">《论语》第二十章为《尧曰》,其全文及白话文注解</p><p class="ql-block">20.1</p><p class="ql-block">原文: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p><p class="ql-block">注解:尧说:“啊!你这个舜!天命降临到你的身上,你要真诚地执守那中正之道。如果天下百姓都陷入困苦贫穷,那么上天赐予你的禄位也就永远终止了。”舜也用同样的话告诫禹。商汤说:“我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大胆地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的善恶)我也不敢隐瞒,这些天帝您都清清楚楚地知道。如果我自身有罪,不要牵连天下百姓;如果天下百姓有罪,罪过都在我一人身上。”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有至亲,却不如有仁人。百姓如有过错,责任全在我一人。”谨慎地审查度量衡,周密地制定法度,恢复废弃的官职,那么天下的政令就会通行无阻。复兴灭亡的国家,承继断绝的世族,提拔被埋没的人才,天下的百姓就会真心归服。治理国家所重视的是:人民、粮食、丧葬、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功绩,公正就能使百姓高兴。</p> <p class="ql-block">20.2</p><p class="ql-block">原文: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p><p class="ql-block">注解: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从政呢?”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政,就可以从政了。”子张说:“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给百姓以实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百姓却不怨恨,有欲望却不贪婪,庄重而不骄傲,威严而不凶猛。”子张说:“怎样叫给百姓以实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呢?”孔子说:“顺着百姓能够得利的事情而使他们得利,这不就是给百姓以实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吗?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机和事情让他们去劳作,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想要仁便得到了仁,又哪里会贪婪呢?君子无论面对人多人少,势力大小,都不敢轻慢,这不就是庄重而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齐,目光庄重,使人见了就生敬畏之心,这不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说:“什么是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先教育百姓就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先告诫百姓却要求他们做出成绩叫做暴;政令下达后,不督促百姓执行,却突然限期完成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p> <p class="ql-block">20.3 原文: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p><p class="ql-block">注解: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懂得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不懂得分辨别人的言论,就不能了解人。”</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二十章《尧曰》的中心思想,是通过追溯圣君治国理念、阐述从政核心准则,最终落脚于君子修身的根本要求,构建了“治国”与“修身”相贯通的思想体系。</p><p class="ql-block"> 具体可从三个核心层面拆解:</p><p class="ql-block"> 1. 治国维度:借尧、舜、汤、周的治国言论,确立“以民为本”的核心原则,强调执政者需“执中”“担责”(如“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并通过“谨权量、举逸民”等具体举措,实现天下归心。</p><p class="ql-block">2. 从政维度:明确官员从政的关键标准——“尊五美,屏四恶”,既要求执政者以“惠而不费”“威而不猛”等美德施政,也警示需摒弃“不教而杀”“慢令致期”等恶政,体现对执政能力与道德的双重要求。</p><p class="ql-block">3. 修身维度: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不知言,无以知人”收尾,将君子修身的根本定格在“知命、知礼、知言”,为个人立身行事与从政履职提供底层思想支撑。</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二十章《尧曰》的现实意义,核心是为当代执政者施政、个人修身与社会治理提供可落地的价值准则,而非单纯的古代思想复刻。</p><p class="ql-block"> 其现实价值可从三个关键场景切入:</p><p class="ql-block"> 对执政者的启示:“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的担当精神,对应现代社会“权责对等”的执政理念,警示管理者需主动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而非推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则直接契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醒政策制定需聚焦民众真实需求,避免“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p><p class="ql-block"> 对个人处世的指导:“不知礼,无以立”在今天可解读为对规则意识与社交礼仪的重视,无论是职场沟通还是公共生活,懂礼守矩都是立足社会的基础;“不知言,无以知人”则教会人理性分辨信息——在信息繁杂的当下,避免被片面言论误导,才能更客观地认识他人、判断事物。</p><p class="ql-block">对社会治理的参考:“谨权量,审法度”强调规范制度与公平标准,这与现代社会完善法律法规、统一行业标准的需求高度契合;而“兴灭国,继绝世”的文化保护思维,可延伸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传承,助力文化多样性发展。</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二十章对个人修身的指导意义,核心聚焦“知”与“行”的统一,从认知底层到行为准则,给出了清晰的实践方向:</p><p class="ql-block"> 1. 以“知命”立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并非迷信宿命,而是让人认清自身定位与客观规律。这指导个人在修身中保持清醒——不盲目追求超出能力或规律的目标,既不因顺境骄纵,也不因逆境消沉,以平和心态接纳现实、专注成长。</p><p class="ql-block">2. 以“知礼”立身:“不知礼,无以立也”在当下可解读为对“规则”与“尊重”的践行。修身中,“知礼”既包括遵守公共秩序、职场规范等显性规则,也涵盖待人接物的分寸感(如沟通时的倾听、对他人边界的尊重),让个人在社会关系中既不失原则,也能获得他人认可。</p><p class="ql-block">3. 以“知言”明辨:“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教会人通过语言洞察本质。修身时,“知言”能帮助个人避免被片面言论、情绪化表达误导,既不轻易轻信他人,也能反思自己的言语是否客观——比如在网络交流中不传播谣言,在与人争论时不被情绪裹挟,始终保持理性判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