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游漫记(六)

丫丫姥爷

<p class="ql-block">  在195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选世界历史十大名人时,孔子名列第一。孔子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创立儒家学派、推动教育普及、整理古代典籍及奠定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上,其思想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余年,并辐射东亚文化圈。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强调“仁、礼”为核心的社会伦理体系,其思想核心《论语》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仁政”等理念,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还通过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的文化传播,影响了东亚文明的发展轨迹。 ‌</p> <p class="ql-block">  曲阜孔庙是祭祀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历代增修扩建。曲阜孔庙以孔子故居为庙,岁时奉祀。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谥号,孔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孔庙。现存的建筑群绝大部分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占地327亩,前后九进院落。庙内有殿堂、坛阁和门坊等464间。四周围以红墙,四角配以角楼,是仿北京故宫样式修建的。曲阜孔庙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p><p class="ql-block"> 有关孔庙古建筑规模评价众说不一,有专家认为曲阜孔庙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也有专家认为曲阜孔庙和北京故宫、泰安岱庙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但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的 评价争议不多。</p> <p class="ql-block">  孔庙的棂星门(或檽星门)是位于中轴线的第一道大门,象征孔子可比天镇星,体现“尊孔如尊天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大中门,宋代孔庙的大门,当时称“中和门”,明代扩建孔庙改建时,改为“大中门”。无论是“中和”还是“大中”,都内含着深邃的“中庸”原理。</p> <p class="ql-block">  虽然中国各地有许多孔庙,但大多数都被称为文庙或夫子庙。只有曲阜孔庙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孔子的崇高声誉,被特别称为“至圣庙”。</p> <p class="ql-block">  杏坛是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的纪念性建筑,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象征儒家教育精神,始建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现存主体为明代隆庆年间重修的双层檐十字脊方亭,高12.05米,是孔庙建筑群的核心地标。</p> <p class="ql-block">  孔庙大成殿位于孔庙建筑群中轴线上,是祭祀孔子的核心建筑。现存主体为清代雍正七年(1729年)重建,重檐歇山顶,面阔九间,覆黄色琉璃瓦,高24.8米,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殿前檐10根深浮雕龙柱以整石刻成双龙戏珠。</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四周廊下环立28根石雕龙柱,均以整石刻成,高6米,径长0.8米,为明代弘治年间徽州工匠刻制。大成殿两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石柱均为云龙浅雕。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前檐的10根深浮雕龙柱,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雕刻玲珑剔透,龙姿栩栩如生,无一雷同,堪称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成化碑。孔庙石碑很多,但成化碑最为有名。全称“明宪宗御制重修孔子庙碑”,系明宪宗朱见深于成化四年(1468年)为重修曲阜孔庙所立,现存于孔庙奎文阁东南侧。碑体由龟趺螭首构成,通高745厘米(龟趺125厘米、碑身460厘米、碑额160厘米),宽228厘米,碑额浮雕云龙图案,碑身刻楷书碑文,为孔庙现存形制最大的明代御碑。碑文由明宪宗亲撰,称孔子之道“如布帛菽粟不可暂缺”,强调其维系纲常伦理、治国安邦的核心作用,并追溯孔子思想与上古圣王之道的传承关系。碑文书法结体方整、刚劲有力,楷书风格与明代书法家姜立纲作品相似,但未署书者姓名。</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孔庙碑碣如林,形制不一,令人目不暇接,但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明成化碑。《成化碑》的正楷书写十分规范化,标准化,精湛引人,历代对其笔法素有“著称于世”之评语。许多出版的书法正楷临摹版本就选自成化碑。</p> <p class="ql-block">  十三碑亭。“十三碑亭”位于孔庙第六进院落内,奎文阁以北,大成门以南,因有十三座碑亭,故称“十三碑亭院”。其中南排八座,北排五座,这些亭子式样基本相同,均为方亭体木结构。十三碑亭内保存了唐、宋、金、元、明</p><p class="ql-block">清及民国时期所设立碑刻57块。每座亭内陈列</p><p class="ql-block">着体积、形态不同的石碑,碑文由汉文、八思</p><p class="ql-block">巴文、满文等文字镌刻,真、草、隶、篆书体</p><p class="ql-block">俱全。碑文内容主要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p><p class="ql-block">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孔子庙宇的记录,</p><p class="ql-block">极具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 孔庙“钩心斗角”奇特景观。十三碑亭院内,大中门房檐的一端插入了另一座房屋的两层屋檐的中心位置,这就是所谓的“钩心”。屋檐的左右四角相对,即所谓的“斗角”。按孔庙的建筑发展,清代碑亭应建在大中门前,清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将碑拥挤在各碑亭之前,故在此院内出现了双檐穿插交错的拥挤现象。古代建筑师通过卯结构将许多木头组合成构件,形成上翘的飞檐,这种设计不仅不需要铁钉和粘胶,还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飞檐和斗拱的设计非常精妙,飞檐层层叠叠,相互交错,角角相对,展现出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这种设计不仅在结构上稳定地连接建筑中心,还在美观上尽量向外出檐延伸,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曲阜孔庙有几棵汉柏,树龄最大的古树是‌汉柏‌,树龄约2100-2200年。汉柏通直且扭曲,树冠呈椭圆形,枝叶茂密;树干粗壮,需两人以上合抱,树皮斑驳带青苔,历经沧桑仍生机盎然。‌‌1‌</p> <p class="ql-block">  “墙倒屋不塌”的奇特现象。曲阜孔庙奎文阁体现了中国古建筑杰出的抗震性能。清康熙七年(1668年),在山东南部发生了一次8.5级的地震,史称“郯城大地震”,这是我国大陆东部板块内一次最强烈的地震,其释放的能量约是唐山7.8级地震的11倍。当时百姓描述“忽听空中若响雷,霎时大地皆翻覆”,在孔庙奎文阁前的一通石碑上也记载道“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但23米高的奎文阁能够安然无恙岿然屹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斗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技术发明,也是对世界人类古建筑技术的伟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这是奎文阁建筑结构图(网上下载图)</p> <p class="ql-block">这个旅游团队穿古装参观孔庙,颇有仪式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