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上篇

老陈

<p class="ql-block">2015年7月24日星期五,晴。澳大利亚悉尼。</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第二站是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始建于1871年的这个美术馆共分为五层,其中地上一层,是仿古典的建筑,另外4层则在地下。外墙全部由浅桔黄色石材装饰,入口处有个突出的柱廊,颇具古罗马神庙的遗韵。</p><p class="ql-block"> 美术馆外观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主体以暖黄色石材构筑,尽显庄重典雅。建筑正面矗立着多根高大的圆柱,柱身纹理精致,支撑起带有装饰性线脚的檐部,营造出强烈的秩序感与宏伟气势。墙面由规整的石块拼接而成,细节处雕刻有精致纹饰,增添了艺术韵味。馆名“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清晰镌刻在建筑上方,入口处悬挂着色彩鲜艳的展览横幅,既点明场馆身份,又为庄重的建筑增添了活力,吸引着往来行人,尽显艺术殿堂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外的《真实与持久的胜利》雕塑。雕塑以青铜为材质,整体呈现出深沉而富有历史感的色泽。</p><p class="ql-block"> 一位战士骑在健硕的马匹之上,人物姿态昂扬,一只手臂高高举起,手中握着象征胜利的物品,仿佛在向世人宣告或传递胜利的讯息,尽显豪迈与力量感。马匹造型矫健,肌肉线条等细节刻画得较为细致,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与动感。在人物与马匹的结合部位,还有着带有艺术表现力的雕刻元素,增添了雕塑的层次感与艺术深度。雕塑底座同样精心雕琢,上面刻有文字,与整体雕塑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真实与持久的胜利”这一主题。整个雕塑与美术馆的建筑背景相得益彰,传递出对胜利的赞颂以及对那些具有永恒价值事物的推崇,既有着艺术的美感,又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给观者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触动。</p> <p class="ql-block">  19世纪澳大利亚艺术展展区陈列着代表澳大利亚最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澳大利亚的官方语言为英语,说明牌自然也是英文,对于了解展品内容非常有帮助。</p><p class="ql-block"> 莫里斯·费尔顿(Maurice Felton)1840年创作的,布面油画作品《亚历山大·斯帕克夫人肖像》(Portrait of Mrs Alexander Spark),1974年购入(馆藏)。</p><p class="ql-block"> 莫里斯·费尔顿1803年生于英国,1839年抵达澳大利亚,1842年卒于悉尼。</p><p class="ql-block"> 海军外科医生莫里斯·费尔顿凭借其副业--风景画与社会人物肖像画,赢得了颇高赞誉。遗憾的是,他抵达悉尼后不到四年便猝然离世(死因未被记载),其澳大利亚艺术生涯因此十分短暂。</p><p class="ql-block"> 这幅肖像画是该艺术家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画中人物玛丽亚·斯帕克是成功商人兼艺术赞助人亚历山大·布罗迪·斯帕克的妻子,这幅肖像正是两人婚后不久,由亚历山大·斯帕克委托创作的。斯帕克夫人是殖民时期社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她与丈夫居住在悉尼南部库克河畔的坦佩庄园。这幅作品的原始画框由斯帕克先生于1840年委托所罗门·刘易斯制作,并于2008年进行了修复,其镀金表面大部分仍为原始材质。</p> <p class="ql-block">  尤金·冯·杰拉德(Eugene von Guérard)1865年创作的布面油画作品《悉尼岬角》(Sydney Heads),由H·W·霍尔少校遗赠,1974年入藏(馆藏)。</p><p class="ql-block"> 尤金·冯·杰拉德1811年生于维也纳,1838年至约1851年、1882年至1891年居于德国,1852年至1882年居于澳大利亚,1901年卒于伦敦。</p><p class="ql-block"> 一位女士居于画面核心,身着带有光泽的浅紫色缎面长裙,裙身设计精美,衣袖蓬松且饰有蕾丝,尽显优雅华贵。她佩戴着精致的项链、耳环,手上戴着长手套,还握着带有毛绒装饰的物件,整体装扮精致考究,彰显出高贵气质。</p><p class="ql-block"> 女士姿态优雅,一只手轻触着一本红色封面、带有精美纹饰的书籍。这幅作品以19世纪中期悉尼岬角(悉尼港入口地标)为背景,在壮阔自然景观中融入人物细节,兼具写实主义 的细腻与风景画的磅礴。</p><p class="ql-block"> 左侧陡峭的岩石悬崖占据主要视觉,岩石纹理刻画入微,深褐、灰绿的色调还原出海岸礁石的粗糙质感,崖边点缀着低矮的原生植被;右侧海面以分层的蓝绿渐变呈现,近岸礁石激起细碎的白色浪花,远处海面平静延展,与天空交融。</p><p class="ql-block"> 天空占画面上半部分,云层以柔和笔触铺展,浅灰与淡蓝交织,光线透过云层洒向海面与陆地,形成明暗层次,既还原了悉尼海岸的晴朗气候,又赋予场景静谧的氛围感。</p> <p class="ql-block">  Bertram Mackennal伯特伦·麦肯纳1904年创作的青铜塑像《舞者》(The dancer 1904)。收藏信息:1910年购入。</p><p class="ql-block"> 伯特伦·麦肯纳1863年出生于墨尔本,1882年起生活于法国、英国、澳大利亚,1931年卒于英国。</p><p class="ql-block"> 伯特伦·麦肯纳是澳大利亚著名雕塑家,擅长人物雕塑,其作品常展现古典与现代风格的融合,《舞者》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雕塑呈现出一位裸体女性舞者的形象,她姿态优雅,身体似随韵律自然摆动,肢体线条流畅且富有张力,尽显灵动之美。青铜材质赋予其深沉而富有光泽的质感,在光影下更显立体,将舞者的柔美与力量巧妙融合,仿佛正于空间中舞动,传递出艺术的韵律与生命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伯特伦·麦肯纳创作于1907年的大理石雕塑《受伤的戴安娜》。伯特伦·麦肯纳1863 年生于墨尔本,自 1882 年起往来于法国、英国和澳大利亚,1931 年在英国去世。 </p><p class="ql-block"> 借展信息:这件作品从伦敦泰特美术馆借出。1908年由钱特里遗赠基金的受托人捐赠。</p><p class="ql-block"> 这尊雕塑呈现了女神戴安娜负伤后的姿态。她身形曼妙,姿态却因伤痛而略显蜷缩,身体微微前倾,头部低垂,似在审视自身的伤势。洁白的大理石材质,将她肌肤的细腻质感与身体的柔美曲线精准刻画,每一处起伏都流畅自然。整体造型既保留了神话中戴安娜的神性之美,又通过受伤的动态与神情,传递出一丝脆弱与哀伤,在纯净的白色基调下,更显艺术的张力与情感的深度。</p> <p class="ql-block">  乔治·W·兰伯特1910年创作的布面油画《埃塞克斯的假日》。乔治·W·兰伯特1873年生于俄罗斯,1886年抵达澳大利亚,1900-1921年居于英国,1930年卒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科布蒂。</p><p class="ql-block"> 收藏信息:1981年购藏,购藏得到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协会及马歇尔遗赠基金的协助。</p><p class="ql-block"> 《埃塞克斯的假日》是乔治·W·兰伯特重要群像肖像系列的收官之作,灵感源自西班牙艺术家委拉斯凯兹。这幅宏伟的画作,在尺寸规模与丰富的笔触运用上,集中体现了兰伯特追求“庄重风格”的艺术志向。该作品创作于他的伦敦工作室,题材取材于其家人在埃塞克斯郡默西岛的常规假日生活,画中人物为他的妻子埃米以及两个儿子康斯坦特与莫里斯。</p><p class="ql-block"> 在油画《埃塞克斯的假日》中,乔治·W·兰伯特展现出了非凡的绘画技艺。画面中心是一匹健壮的棕马,它的存在为整幅画奠定了沉稳的基调。</p><p class="ql-block"> 马背上坐着一个金发的孩童,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意,亲昵地依偎着哥哥。旁边站立的孩子头戴一顶别致的尖顶帽,手里提着猎物,姿态从容,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有趣的狩猎,彰显着少年的活力与勇敢。在马的后方,乔治·W·兰伯特的妻子埃米神情平和,手中似乎拿着物件,动作舒缓,给人一种温柔且沉静的感觉。人物的服饰质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得到了生动呈现,衣裙的褶皱和纹理都清晰可见,仿佛能触摸到布料的质感。</p><p class="ql-block"> 背景色调偏向于暖棕色,天空中云朵朦胧,营造出一种闲适、温馨的假日氛围,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埃塞克斯郡那温和的阳光与清新的空气。兰伯特对光影的把控十分精妙,光线柔和地洒在人物和景物上,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这幅画以宏大的构图和精湛的技艺,将一个普通却温馨的假日场景,永久地定格在了画布之上。</p> <p class="ql-block">  乔治·W·兰伯特1913年布面油画《红披肩》。</p><p class="ql-block"> 乔治·W·兰伯特1873年生于俄罗斯,1886年抵达澳大利亚,1900-1921年居于英国,1930年卒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科布蒂。收藏信息:1934年购入。</p> <p class="ql-block">  在这幅油画《红披肩》中,画家乔治·W·兰伯特以精湛的笔触勾勒出一位身着艳丽红披肩的女子形象。</p><p class="ql-block"> 女子端坐于画面中央,一袭红披肩成为视觉焦点。红披肩色泽明艳而浓郁,仿佛燃烧的火焰,充满了生命力与激情。披肩上交织着丰富而繁复的花纹图案,色彩斑斓,有灵动的蓝色、深沉的黑色等,这些图案似在流动,为披肩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韵味。</p><p class="ql-block"> 披肩柔软而细腻的质感被画家细腻地描绘出来,尤其是披肩的褶皱处,光影交错,仿佛能触摸到织物的起伏与纹理。披肩自然地垂落、搭在女子的手臂与身躯上,流畅的线条勾勒出披肩的形态,既展现出其轻盈飘逸,又体现出一定的重量感。红披肩与黑色的背景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更凸显出披肩的艳丽夺目,让画中女子宛如暗夜中的璀璨星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克莱温·哈考特1911年布面油画《一个夏日午后》。收藏信息:1976年由H·F·威尔逊与M·L·威尔逊捐赠。</p><p class="ql-block"> 克莱温·哈考特1870年生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多诺利,1965年卒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海德堡。</p><p class="ql-block"> 这幅油画营造了静谧又温馨的氛围。一位身着洁白长裙的女士,披着红披肩,姿态优雅地坐着,手中捧着一本书,似在阅读或沉浸于思绪中。她身旁,一个孩子亲昵地依偎在她身上,另一个孩子则慵懒地趴在她的裙摆旁,安然休憩。</p><p class="ql-block"> 背景是开阔的户外景致,树木枝叶繁茂,投下斑驳阴影,远处是广袤的田野与澄澈天空,裹挟着淡淡云彩,尽显夏日午后的闲适与美好。整体色彩柔和,光影运用细腻,将母子间的温情以及夏日午后的慵懒惬意,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鲁珀特·邦尼布面油画作品《夏日时光》(约1907年)。收藏信息:1928年购入。</p><p class="ql-block"> 鲁珀特·邦尼1864年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1886-1933年居于法国,1947年卒于澳大利亚墨尔本。-</p><p class="ql-block"> 《夏日时光》绝佳展现了鲁珀特·邦尼作为绘图师的精湛技艺,以及他对大幅构图的娴熟掌控。该画作于1907年在新沙龙(New Salon)展出,是法国美好时代(Belle Époque)闲适精神的缩影。画面优雅捕捉了七位体态丰腴的女子,她们闲坐于浴室中,啜饮冰茶,呼吸着新摘玫瑰的醉人芬芳。邦尼笔下的每位人物都以妻子珍妮·莫雷尔(Jeanne Morel)为模特,这一时期的多幅画作均由她担任模特。</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作的内框疑似与画作一同从法国带来,而外框的平面装饰部分则是之后在澳大利亚加装的。该画框于1992年进行了修复。</p> <p class="ql-block">  鲁珀特·邦尼布面油画作品《下十字架》(约1898年)。收藏信息:1969年购入。</p><p class="ql-block"> 注:“The descent from the cross”是西方艺术中常见题材,通常表现耶稣受难后,其门徒将他从十字架上取下的场景,中文通译为《下十字架》。</p><p class="ql-block"> 鲁珀特·邦尼1864年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1886-1933年居于法国,1947年卒于澳大利亚墨尔本。</p><p class="ql-block">​ 《下十字架》这幅油画,聚焦于耶稣受难后被从十字架上取下的场景,充满了悲怆与肃穆的氛围。画面中央,耶稣的身体平躺在那里,姿态沉静却带着死亡的沉重感。</p><p class="ql-block"> 周围人物的神情与动作,传递出深切的哀伤与崇敬。一位身着深色服饰、头戴头巾的人物,正小心地处理着白色的布,似在为耶稣的身体做后续的安排;旁边的人物俯身靠近,流露出痛惜与不舍。右侧,一位身披蓝色长袍、头戴白色头巾的人物,温柔地托着耶稣的头部,眼神中满是悲痛与眷恋。</p><p class="ql-block"> 背景色调偏暖棕,营造出一种黄昏或黎明时分的朦胧感,更添画面的悲剧色彩。地面上,荆棘冠与铁钉等元素,无声地诉说着耶稣所承受的苦难,让整个场景的宗教与情感张力愈发强烈,将那神圣而哀伤的瞬间,深刻地定格在画面之中。</p> <p class="ql-block">  馆藏精品--法国画家爱德华·德泰伊(1848年-1912年)创作于1891年的布面油画《法兰西皇帝万岁》。收藏信息:1893年购入。</p><p class="ql-block"> 爱德华·德泰伊或许是法国最伟大的军事题材画家。他曾于1870年参加普法战争,早期创作的战争场景画作风格冷峻写实。后来,他迷上了法国军装历史,并出版了一本大型插图著作专门论述该主题。《法兰西皇帝万岁》这幅油画,生动再现了拿破仑时期法国第四骠骑兵团冲锋的震撼场景。画面中,众多骑兵策马奔腾,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前景里,一位骑兵身着鲜艳红装,头戴特色军帽,骑在白马上,高举弯刀,身姿矫健,似在引领冲锋,充满英勇无畏的气魄。周围骑兵们也身着各色军装,骑着不同毛色的战马,手持武器,奋勇向前,战马奔腾扬起的尘土,更添战斗的激烈与紧张感。</p><p class="ql-block"> 背景中,大批骑兵如潮水般涌来,与前景的冲锋队伍呼应,展现出军团冲锋时的庞大阵容与磅礴气势。地面上散落着头盔、武器等,暗示着战斗的残酷与激烈。整体色调丰富,通过对人物神态、战马动态以及战场环境的细腻刻画,将那惊心动魄的冲锋瞬间,以及对拿破仑时代军事荣耀的赞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这幅《法兰西皇帝万岁》是一幅回顾性作品,再现了近百年前拿破仑时期,法国第四骠骑兵团冲锋时惊心动魄的场景。该画作的修复工作得到了美术馆“保护之友”组织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  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库尔图瓦(1852年-1924年)1890年的布面油画《Study习作》。收藏信息:1890年购入。</p><p class="ql-block"> “Study”在艺术领域常译为“习作”,通常指画家为练习技巧、捕捉光影或记录形象而创作的草稿性作品,区别于完成度更高的正式创作。</p> <p class="ql-block">  即使是习作,这幅油画依然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画中人物身着带有花卉纹饰的橙色服饰,色彩鲜艳夺目,白色的饰边与深色腰带形成鲜明对比,既凸显了服饰的层次感,又增添了视觉上的和谐感。人物姿态优雅,一手叉腰,侧头的动作传递出一种从容且略带思索的神态。背景采用暖色调,与人物服饰相呼应,营造出温馨而雅致的氛围,整体画面细腻柔和,尽显画家对人物形象与色彩运用的精妙把控。</p> <p class="ql-block">  英国艺术家弗雷德里克·莱顿勋爵(1830年-1896年)创作的白色大理石雕塑作品《与蟒蛇角力的运动员》(1888-1891年)。收藏信息:由沙费尔收藏(Schaeffer collection)借出,且计划捐赠。</p><p class="ql-block"> 《与蟒蛇角力的运动员》是一座极具张力的白色大理石雕塑。运动员身形健硕,肌肉线条流畅而充满力量感。一条巨大的蟒蛇缠绕在他的身躯与四肢间,似在与他进行激烈的搏斗。运动员双臂伸展,牢牢抓住蟒蛇,身体呈现出对抗的姿态,每一处肌肉的隆起都彰显着力量的迸发,将人与蛇搏斗时的紧张、惊险氛围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人类在面对强大自然力量时,不屈的抗争精神与蓬勃的生命力量。</p> <p class="ql-block">  英国艺术家弗雷德里克·莱顿勋爵1885年创作的青铜作品The sluggard《懒汉》,为后期缩小版铸件(reduced cast)。收藏信息:由沙费尔收藏(Schaeffer collection)借出。</p><p class="ql-block"> 《懒汉》这座青铜雕塑呈现的是一位男性的形象。雕塑中的人物姿态慵懒,身体呈现出松弛的曲线,双臂抬起,手部姿态似乎带着一种倦怠的意味。人物的肌肉线条在青铜材质的塑造下,既有着力量感的隐约体现,又因整体慵懒的姿态而显得柔和。青铜表面泛着深沉的光泽,为雕塑增添了一份古朴与沉静的质感,生动地诠释出“懒汉”那种闲适、倦怠的状态,将人物慵懒的神韵细腻地刻画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  英国艺术家弗雷德里克·莱顿1884年布面油画作品:《西摩与伊菲革涅亚》。收藏信息:1976年购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品题材源自薄伽丘的《十日谈》。盖勒苏斯是塞浦路斯贵族阿里斯提普斯之子,容貌俊美,却举止粗野、缺乏教养,因此被人称作“西摩”(意为“粗人”)。一天午后,他在草地上偶遇少女伊菲革涅亚与奴隶们一同熟睡,被她的美貌深深吸引。对伊菲革涅亚的爱慕,让西摩摒弃了粗鄙习性,开始习得与自身贵族身份相符的修养与才德。</p><p class="ql-block"> 《西摩与伊菲革涅亚》这幅油画,营造出静谧而充满故事感的氛围。画面中,伊菲革涅亚身着洁白的长裙,慵懒地躺卧着,姿态舒展,仿佛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之中。她身旁,还有其他人物或休憩或相伴,增添了场景的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 西摩身披红色长袍,立于一旁,目光注视着伊菲革涅亚,神情中透着专注与爱慕。背景是带有树木的户外景致,色调温暖,夕阳的余晖为画面蒙上一层柔和的光晕,远处似乎能看到开阔的景色,整体画面色彩和谐,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与氛围营造,将西摩被伊菲革涅亚美貌吸引的瞬间,以及那因爱而萌生改变的情愫,巧妙地展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  英国艺术家弗雷德里克·莱顿1882年布面油画作品《Wedded结为连理》。收藏信息:1882年购入。</p><p class="ql-block"> 画面展现了一对年轻夫妇婚后相拥的场景,背景设定在西西里岛陶尔米纳的希腊圆形剧场。画中女子的形象,显然源自莱顿在大马士革对一位希腊少女的写生--这位少女的美貌曾令他深深着迷。</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是艺术家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据说诗人罗伯特·布朗宁在观赏此画后评价道:“我在这个人的作品中找到了一种诗意,这是在其他任何人的作品里都找不到的。”</p><p class="ql-block"> 《结为连理》这幅油画,将新婚夫妇的缱绻深情与浪漫氛围渲染得极为动人。画面中,一对年轻夫妇紧紧相拥,男子温柔地靠近女子,似在传递着新婚的甜蜜与珍视。女子姿态柔婉,依偎在男子身旁,神情中满是幸福与依恋。</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服饰色彩搭配和谐,女子的衣裙带有精致的花纹与明快的色彩,男子的衣着则尽显古朴与典雅。背景的建筑拱门与远处的景致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既具历史厚重感,又充满温馨浪漫的氛围,仿佛将观者带入那充满爱意的新婚时刻,完美诠释出婚姻初始的美好与柔情。</p> <p class="ql-block">  托马斯·库珀·戈奇(英国,1854-1931年)的布面油画作品《我的王冠与权杖》。收藏信息:1900年购入。</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描绘的是画家的女儿菲利斯,创作于1891-1892年画家造访佛罗伦萨期间。尽管戈奇是纽林画派的成员,但此时他因发现了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画家,艺术风格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他摒弃了纽林画派艺术家们轶事性的现实主义题材,开始探索象征主义风格,聚焦于在永恒场景中描绘女性与儿童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注:纽林画派是19世纪末英国的一个现实主义画派,以描绘康沃尔郡纽林地区的渔民生活和乡村场景著称;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画家强调人文主义精神和古典美学,对后世艺术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  油画《我的皇冠与权杖》以温暖浓郁的色调铺陈画面。女孩居于画面中心,头戴红花草环,似“皇冠”般点缀,衬得她面容恬静。身着带有花纹的浅金色长裙,粉色腰带束出身形,手持的植物茎秆仿若“权杖”,另一只手托着红果枝,细节精致。背景是带有花纹的暖橙色幕布,搭配深色椅具,整体营造出静谧且富有象征意味的氛围,尽显优雅与梦幻,传递出画家对女儿的珍视与独特艺术表达。</p> <p class="ql-block">  威廉·斯特拉特(英国,1825-1915年)创 作于1868年的布面油画《大卫的首次胜利》。收藏信息:1974年购入。</p><p class="ql-block">​ 出生于英国的斯特拉特在墨尔本开启了成功的早期艺术生涯,后于1862年返回英国。</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中,获胜的少年大卫(未来的以色列国王)从狮子和熊的口中救下了一只母山羊和一只小羊羔。这一情节源自大卫后来面对腓力斯巨人歌利亚时所说的话:“你的仆人曾打死狮子和熊”(《撒母耳记上》17:36)。2010-2011年,该画作的修复工作及新画框制作得到了海波龙资产管理公司的慷慨资助。</p> <p class="ql-block">  这幅《大卫的首次胜利》油画以宏大且充满张力的场景呈现。年轻的大卫居于核心,身着简洁白衣,红带束腰,赤脚立于死去的雄狮之上。他一手高举,似在抒发胜利的豪情或向上天表达感激,另一手抱着获救的小羊羔,姿态有力且充满温情。其周围还有其他动物,与死去的狮子一同衬托出大卫刚刚经历的惊险战斗。背景是开阔的原野,天空晕染着暖色调,营造出一种既具史诗感又带有一丝静谧的氛围,生动展现出大卫战胜猛兽、拯救生灵的英勇时刻,传递出力量与希望之感。</p> <p class="ql-block">  弗雷德里克·莱顿(英国,1830-1896年)布面油画作品《缠绕纱线》(约1878年)。收藏信息:1974年购入。</p><p class="ql-block"> 莱顿对古典世界的纯粹想象,以林都斯海湾为背景,设定在一处露台上。这一景致是画家1867年造访罗得岛时观察所得(见下方油画草图)。</p><p class="ql-block"> 这幅《缠绕纱线》油画展现出静谧而唯美的古典场景。两位女子在露台之上专注于缠绕纱线的劳作。左侧女子身着洁白长裙,头戴头巾,姿态优雅地处理着纱线;右侧女子一袭红裙,手持纱线球,动作轻柔。背景是开阔的海湾与远山,天空中云朵舒展,色调柔和。整体画面将朴素的日常家务劳作与宏大的英雄古典主义呈现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既恬静又富有艺术张力的氛围,尽显莱顿对古典世界纯粹且精致的想象。1878年,亨利·詹姆斯评价这幅画“堪称最极致的美--事实上,我认为这是皇家艺术学院中唯--幅极具美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弗雷德里克·莱顿(英国,1830-1896年)油画《罗得岛的林都斯》(约1867年)。收藏信息:1990年购入。</p><p class="ql-block"> 1867年,莱顿前往小亚细亚旅行,返程时途经希腊;在雅典停留研究卫城之前,他造访了罗得岛。整个旅途中,他创作了多幅户外风景写生。其中部分草图被用于他后期作品的风景背景(见上文《缠绕纱线》)。莱顿的户外写生作品兼具即时性,让人联想到他极为推崇的艺术家柯罗的创作风格。</p><p class="ql-block"> 这幅《罗德岛的林都斯》展现出静谧悠远的海湾景致。澄澈的海水如宝石般蓝,与天空的暖色调相融,岸边是棕褐与土红交织的崖壁,线条粗犷又富有质感。近处,错落的白色屋舍与葱郁树木点缀,增添了生活气息。整体色调柔和,笔触细腻,将林都斯海湾的自然之美与人文韵味巧妙融合,传递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尽显莱顿户外写生时捕捉到的那一份自然的即时美感与独特神韵。</p> <p class="ql-block">  Edwin Long埃德温·朗(英国,1829-1891年)的布面油画作品《六世纪的多加会》(A Dorcas meeting in the 6th century)。创作时间:1873-1877年。收藏信息:伊迪丝·沃克基金(Eadith Walker Fund),1889年入藏。</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作的主题颇为特别,它暗指“多加会”(Dorcas Society)。这是一个成立于1847年的女性社团,主要为穷人制作衣物。该社团以“多加”(Dorcas)命名,这位女性在《使徒行传》中被描述为“广行善事、多施周济”的人。</p><p class="ql-block"> 将多加会的场景设定在6世纪,这一想法显然是虚构的。这幅画是艺术家首次尝试古典题材的作品,他为此耗费了四到五年的时间,创作过程颇具挑战。在油画《六世纪的多加会》中,埃德温·朗以细腻笔触和丰富色彩,勾勒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与历史遐想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一群身着古典服饰的女性,她们的衣衫款式与色调,尽显六世纪的服饰特色,质朴中透着典雅。画面中央,一位气质出众的女子端坐,她身着浅色长袍,衣料上精致的花纹与点缀的色彩,彰显着她在这个场合中的特殊地位。她正专注地处理着手中的织物,身旁跪着一位女子,似乎在虚心求教或是虔诚聆听。</p><p class="ql-block"> 在这两位女子周围,围坐或站立着其他女性。有的低头专心于手中的针线活,神情专注而投入;有的彼此交流,眼神中流露着温和与友善。她们的姿态各异,却都被画家捕捉得栩栩如生,仿佛能让人听到她们轻声的交谈与织物穿梭的细微声响。</p><p class="ql-block"> 背景的墙壁上,装饰着精美的壁画,人物形象与图案古朴而神秘,增添了空间的历史厚重感。悬挂于空中的灯具,造型独特,微微摇曳间似要洒下柔和的光芒。地面上铺陈的地毯,色彩斑斓且图案繁复,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p><p class="ql-block"> 整个场景洋溢着宁静而温暖的氛围,既展现了多加会成员们为穷人制作衣物的善举,也让人感受到六世纪那个特定时代的生活气息与人文风貌。画家埃德温·朗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以及环境细节的精妙描绘,将这一虚构却饱含深意的历史瞬间永久定格,让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陷入对往昔岁月与人性之善的深深思索。</p> <p class="ql-block">  Thomas Francis Dicksee托马斯·弗朗西斯·迪克西(英国,1819-1895年)创作于1874年的布面油画《赫米奥涅》。收藏信息:1886年购藏。</p><p class="ql-block"> 迪克西擅长塑造众多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角色,此次他描绘的是《冬天的故事》中的赫米奥涅王后。据剧情所述,赫米奥涅在女儿出生后不久便离世。剧终时,国王莱昂特斯与女儿被带到一尊刚完成的赫米奥涅雕像前,而这尊雕像竟活了过来。</p><p class="ql-block"> 画家面临的挑战在于,要塑造出一个既非纯粹大理石质感、也非鲜活肉身的形象--仿佛被困在艺术与生命之间的“无人之境”。在托马斯·弗朗西斯·迪克西的油画《赫米奥涅》中,观者仿佛踏入了一个神秘而充满诗意的空间,去窥探莎士比亚戏剧中那奇妙的瞬间。</p><p class="ql-block"> 画面的主体,赫米奥涅静静地伫立着。她身着一袭素白的长袍,轻柔的布料似有微风拂过,泛起自然的褶皱,将她的身姿勾勒得优雅而端庄。长袍之上,点缀着精致的装饰,领口处的金色扣件闪耀着微光,增添了几分高贵与华丽。她披着的浅色披风,边缘处的精美花纹与整体服饰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赫米奥涅的神情宁静而深邃,低垂的眼眸仿佛藏着无尽的思绪,微微抿起的嘴唇又透露出一丝隐忍与坚毅。她的姿态自然而舒缓,一手轻轻搭在身前,一手似不经意地垂落,仿佛在等待着什么,又仿佛在思索着命运的无常。</p><p class="ql-block"> 背景的布置同样精妙绝伦。深红的帷幕厚重而华丽,从两侧垂下,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仿佛在暗示着赫米奥涅复杂的命运和戏剧中的跌宕情节。帷幕后方,浅色的石柱与精致的雕刻,展现出古典建筑的美感,为画面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与艺术的典雅气息。</p><p class="ql-block"> 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精准地捕捉到了光影的变化,让赫米奥涅的形象既有大理石雕像般的沉静与永恒,又隐隐透出生命的温度,完美诠释了《冬天的故事》中那个介于生死、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奇妙状态,使观者在凝视画作时,不禁陷入对戏剧情节与人物命运的无尽遐想之中。</p> <p class="ql-block">  这尊大理石雕塑展现了一位充满力量与温情的男性形象。人物上身赤裸,肌肉线条流畅而富有张力,尽显强健体魄。他头戴精致的发带,卷发自然卷曲,为整体形象增添了几分优雅。</p><p class="ql-block"> 他右手紧握一根长矛,矛身纹理清晰,仿佛能感受到其坚硬与锐利,传递出一种英勇无畏的气息。腰间随意地搭着一块布,布料的褶皱被雕刻得极为逼真,似在微风中轻轻飘动。</p><p class="ql-block"> 最动人的是他与身旁猎犬的互动,左手温柔地抚摸着猎犬的头部,猎犬仰头亲昵地回应,画面充满了人与动物间的和谐与温情。脚下还卧着一只猎物,更凸显出他作为猎手的身份与经历。</p><p class="ql-block"> 雕塑整体在柔和的光线映衬下,大理石的质感温润细腻,将力量与柔情巧妙融合,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关于狩猎、陪伴与温情的故事,给人以视觉与情感的双重触动。</p> <p class="ql-block">  John Hoppner约翰·霍普纳(英国,1758-1810年)布面油画作品《希利格斯伯格夫人》(Madame Hilligsberg)。创作时间:约1790-1795年。收藏信息:肯尼斯·里德(Kenneth Reed)捐赠,2014年;通过澳大利亚政府“文化捐赠计划”完成捐赠。</p><p class="ql-block"> 玛丽-路易丝·希利格斯伯格(Marie-Louise Hilligsberg,约1765/70?-1804年)是一位法国舞者。自1787年登台首演至1803年退休,她以优雅灵动、活力四射的舞姿征服了伦敦观众。</p><p class="ql-block"> 在霍普纳的这幅肖像中,她并非以舞台上的真实状态呈现,而是身着剧中角色服饰:一袭“白色闪光缎”轻质长裙,这类裙装曾为她的舞台表演增添了璀璨光彩。背景则暗喻着东方风格的芭蕾舞场景,例如1792年希利格斯伯格曾参演的《士麦那集市》(Foire de Smirne)。</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尊充满灵动与童趣的小天使雕塑。小天使有着卷曲的头发,发丝的纹理细腻逼真,头顶还带有别致的装饰。他的背后展开一对翅膀,虽不宽大,却为整体造型增添了梦幻感。</p><p class="ql-block"> 小天使呈蹲坐姿态,一只小手举至头顶,似乎正拿着什么小物件把玩,神情专注又带着孩童特有的天真烂漫。他身下是类似贝壳或花朵形状的底座,底座雕刻繁复,有着镂空等精致细节,与上方小天使的简洁形成对比,更凸显出雕塑的精美与层次感。整体洁白的材质,在光线映照下,给人温润柔和的视觉感受,将小天使的纯真与可爱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这尊精美绝伦的大理石雕塑呈现出一位女子沉睡的姿态。她侧身卧于一处台座之上,头部轻枕在枕头上,双眼闭合,面容安详,似沉浸在静谧的梦境中。身上的长袍质感被雕刻得极为逼真,布料的褶皱自然垂落,随着身体的曲线起伏,流畅且富有韵律,仿佛能感受到衣料的轻柔与垂坠感。</p><p class="ql-block"> 女子的手臂自然伸展,一只手轻轻搭在枕侧,另一只手似乎正触碰着什么,姿态松弛而慵懒。雕塑整体的白色大理石材质,在光线的映衬下,散发着温润柔和的光泽,将女子沉睡时的恬静与柔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视觉感受,仿佛时间都在此刻静止,只余这安详的睡颜。</p> <p class="ql-block">  这尊大理石雕塑展现了一位青年男子与猎犬互动的场景。男子身形健硕,肌肉线条流畅且充满力量感,他俯身,一只手握着猎犬的项圈,姿态充满动感,仿佛正引领或控制着猎犬。</p><p class="ql-block"> 猎犬造型生动,身体紧绷,前爪似乎在地面上用力,嘴巴微张,似在发出低吼或准备奔跑,将猎犬的警觉与活力刻画得十分传神。</p><p class="ql-block"> 雕塑整体以温润的大理石为材质,在光线的映衬下,更显细腻质感,把人与动物间那种充满力量与默契的瞬间,鲜活地呈现在观者眼前,仿佛能让人感受到现场的紧张与动感氛围。背景中还能看到另一尊小天使雕塑,与主体雕塑相互映衬,更增添了空间的艺术氛围。</p> <p class="ql-block">  Joshua Reynolds约书亚·雷诺兹(英国,1723-1792年)布面油画作品《詹姆斯·梅特兰,第七代劳德代尔伯爵》(James Maitland, 7th Earl of Lauderdale)。创作时间:1759-1760年。收藏信息:1976年购藏。</p><p class="ql-block"> 41岁的劳德代尔伯爵曾在军队中功勋卓著,但他早年便辞去军职,于1747-1761年及1782-1784年期间担任英国上议院议员。此后,他还曾任苏格兰警务大臣与格拉斯哥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 雷诺兹擅长以奉承的笔触塑造人物,在这幅作品中,他将这位老练的年轻贵族描绘为斜倚在一根“所罗门式(螺旋纹)立柱”底座上的姿态--这一元素暗喻着一次意大利之旅,而这位苏格兰贵族实际上从未去过意大利。</p><p class="ql-block"> 在这幅油画中,第七代劳德代尔伯爵詹姆斯·梅特兰身着华贵的服饰,尽显贵族气派。他身披红白相间的长袍,白色部分点缀着黑色圆点,红色边缘鲜艳夺目,衣料的质感通过细腻的笔触被生动呈现,褶皱自然流畅,仿佛能感受到丝绸的柔滑与厚重。</p><p class="ql-block"> 伯爵姿态优雅,一手托腮,似在沉思,另一手叉腰,展现出自信从容的气度。他的头发卷曲,打理得一丝不苟,面容俊朗,神情沉静中透着贵气。</p><p class="ql-block"> 画面左侧,金色的王冠置于精致的台座上,与后方带有螺旋纹理的立柱相呼应,立柱的造型独特,仿佛暗示着某种不凡的经历。背景的天空云层密布,色调深沉,与前景人物的明亮服饰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伯爵的主体地位,整体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又带有一丝神秘的氛围,将贵族的威严与优雅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15-19世纪欧洲艺术展室。Prospero Fontana普罗佩罗·丰塔纳(意大利,1512-1597年)白杨木板油画The Deposition 1563《下十字架》,同样是描写将耶稣的尸体从十字架放下来的场面。收藏信息:1994年由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协会(Art Gallery Society of New South Wales)出资购藏。</p><p class="ql-block"> 丰塔纳的这幅祭坛画,描绘了耶稣受难被钉十字架后,人们为其遗体哀悼的场景。画面中央是圣母玛利亚,左侧为抹大拉的玛利亚,右侧是福音传道者圣约翰。画中的老者推测为亚利马太的约瑟与尼哥底母。</p><p class="ql-block"> 天使们手持“受难工具”(浸过醋的海绵、钉子、荆棘冠与长矛)。这幅作品似乎正是早期文献中记载的、曾藏于博洛尼亚圣体圣事修道院(convent of the Corpus Domini, Bologna)的丰塔纳所作《下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  Francesco di Simone Ferrucci弗朗切斯科·迪·西蒙内·费鲁奇(意大利,1437-1493年)创作的大理石浮雕《圣母与圣子》(Madonna and Child)。创作时间:约1480年。收藏信息:1971年购藏。</p><p class="ql-block"> 费鲁奇是德西德里奥·达·塞蒂尼亚诺与安德烈亚·德尔·韦罗基奥的弟子。15世纪70年代(大致与莱昂纳多·达·芬奇师从韦罗基奥的时期重合),他可能曾担任韦罗基奥的助手。</p><p class="ql-block"> 雕塑中圣母安详的形象传承自德西德里奥的风格,而圣子略带顽皮的自然主义刻画,则似乎受韦罗基奥的影响。大理石上留存的孔洞表明,这两尊人物雕像原本不仅有浮雕式光环,还曾配有镀金金属光环。</p> <p class="ql-block">  意大利画家Agnolo Bronzino阿尼奥洛·布龙齐诺(1503年-1572年)创作于约1545年的白杨木板油画《身着盔甲的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Cosimo I de ' Medici in armour)。收藏信息: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基金会1996年购藏。</p><p class="ql-block"> 这是布龙齐诺及其工作室为其资助人--托斯卡纳大公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创作的数幅肖像画之一。科西莫来自美第奇家族的旁支,仅在主支灭绝后才继承了公爵之位,肖像画右下角的内容正暗示了这一事实。X射线检测显示,这幅作品是在另一幅风格迥异的肖像画基础上绘制的,画家因某种原因放弃了之前的创作。</p><p class="ql-block"> 科西莫一世身着精致且带有红色装饰的银色盔甲,盔甲上的纹路与铆钉等细节清晰可见,尽显金属的质感与光泽。他姿态沉稳,一手搭在身前,背景的深色帷幔为人物增添了庄重肃穆的氛围,整体画面将科西莫一世的威严与贵族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比利时画家Sir Peter Paul Rubens彼得·保罗·鲁本斯爵士(1577年-1640年)创作于1623年的《自画像》(Self-portrait),材质为布面油画。出借信息:由澳大利亚堪培拉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 Canberra)友好出借。</p><p class="ql-block"> 这是鲁本斯在1623年创作的两幅自画像之一,另一幅现藏于英国皇家收藏。本幅是为鲁本斯的友人、法国学者佩雷斯克(Peiresc)所绘。画中艺术家身着全套宫廷服饰,展现出他身为曾以廷臣身份开启人生,又凭借技艺与学识获得欧洲权贵青睐的形象。1630年这幅作品被制成版画后,成为了这位欧洲最成功画家的官方形象。鲁本斯是巴洛克美术的代表人物,肖像上的画家年事已高,脸上布满着皱纹,但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尽管眼睑多了许多皱襞,但从眼神中仍可以发现他那尚未泯灭的艺术光辉。肖像被画成侧面,明暗对比很强烈,为了突出脸容,其余细节都被深深地埋在阴影之中了。</p><p class="ql-block"> 这幅鲁本斯的自画像,展现出画家成熟且自信的风貌。他头戴宽边黑帽,帽檐微微倾斜,衬出脸部轮廓。面部留着浓密的胡须,眼神深邃而坚定,似饱含对艺术与人生的思索。身着带有精致白色蕾丝饰边的黑色衣物,质感厚重且华贵。背景色调朦胧,与人物主体形成对比,更凸显出鲁本斯作为欧洲杰出画家的优雅与不凡气度,仿佛在向观者传递他在艺术领域的深厚造诣与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  比利时画家Sir Peter Paul Rubens彼得·保罗·鲁本斯爵士(1577年-1640年)创作于1622年的橡木画板油画《君士坦提乌斯任命君士坦丁为继承人》(Constantius appoints Constantine as his successor)。收藏信息:由詹姆斯·费尔法克斯(James Fairfax AO)于1993年捐赠。</p><p class="ql-block"> 这是鲁本斯创作的、描绘罗马首位基督教皇帝君士坦丁生平的系列油画草图之一。该系列受法国皇家挂毯工坊委托创作,后被复刻成等大的卡通画稿(构图在此过程中被反转),用于编织挂毯。鲁本斯常以绘制草图的方式传递自己的创作构想,这幅作品就绘制在一块小型橡木画板上,画板先涂有白色粉笔底,再粗略敷上一层棕色底漆。</p> <p class="ql-block">  这幅鲁本斯的油画作品《君士坦提乌斯任命君士坦丁为继承人》充满了戏剧张力与宗教神圣感。上方有位天使,身披飘逸白纱,羽翼舒展,姿态轻盈,似在见证或引导这一重要时刻。</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央,两位身着古罗马风格服饰的人物互动,一位穿红袍,另一位着带有金色披风的戎装,他们传递物品的动作,凸显出权力交接的庄重。下方还有人物,姿态卑微,进一步衬托出核心场景的威严。整体色彩暖调为主,笔触富有表现力,将历史与宗教的厚重感巧妙融合,尽显鲁本斯作品的大气与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  《年轻女子肖像》(Portrait of a young woman),创作于1541年,材质为橡木画板油画。作者为比利时画家,“16世纪40年代大师”(Master of the 1540s),活跃于16世纪40年代(姓名不详,故以活跃年代命名)。收藏信息:由詹姆斯·费尔法克斯(James Fairfax AO)于1993年捐赠。</p><p class="ql-block"> 画中的拉丁文题字记录了画中人物的年龄(22岁)与创作年份。由于油画颜料随时间变得更加透明,如今能清晰看到画家直接在粉笔底面上快速、自信勾勒出人物姿态的底稿。</p><p class="ql-block"> 这幅《年轻女子肖像》,展现出16世纪上半叶的人物风貌。画中年轻女子头戴白色头巾,面容恬静,眼神平和地看向画外。她身着深色上衣,外搭带有质感的皮草,衣饰细节精致,胸口处有小巧的装饰,手中握着物件,尽显优雅。背景为深沉色调,更凸显出人物的端庄与娴静。从其身着皮草、佩戴珠宝等细节,可推测出她属于社会中较为富裕的阶层,整体画面传递出一种古典的高贵气质。</p> <p class="ql-block">  法国画家Jacques Blanchard雅克·布朗夏尔(1600年-1638年)的布面油画作品《玛尔斯与维斯塔贞女》(Mars and the vestal virgin)。创作于约1637-1638年。收藏信息:2007年购藏,资金来源于詹姆斯·费尔法克斯(James Fairfax AO)的捐赠及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协会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描绘的是神话场景:战神玛尔斯在树林中发现了熟睡的维斯塔贞女瑞亚·西尔维娅。这次相遇的结果是她生下了双胞胎Romulus&Remus罗穆卢斯与瑞摩斯--罗马城的奠基人。</p><p class="ql-block"> 该作品是这位曾被誉为“法国提香”的画家现存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布朗夏尔艺术风格中的感官张力,预示了18世纪画家布歇(Boucher)的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  漂亮的彩盘。带农民胸像及程式化花卉与叶子图案的圆盘,威尼斯,多梅尼科大师工坊风格,16世纪下半叶。</p><p class="ql-block"> 这件圆盘以浓郁的蓝色为底,饰有色彩鲜艳的花卉与叶子图案,是威尼斯特色装饰形式,通常还会搭配以明亮黄色为背景的人物半身胸像(男性或女性均可)。生产这类器物最著名的工坊,是威尼斯的Maestro Domenico多梅尼科大师(约1520/25-1569/74)工坊。</p> <p class="ql-block">  陶瓷盘子:赫拉克勒斯与克里特公牛,Deruta德鲁塔(窑口),约1550年。</p><p class="ql-block"> 捕捉克里特公牛是赫拉克勒斯十二项苦役中的第七项。当他完成全部十二项苦役后,获准成为奥林匹斯山的不朽神祇。赫拉克勒斯所制服的这头喷火怪兽公牛,其实际体型想必远大于锡釉陶画师在这幅明快图案中所呈现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注:意大利翁布里亚大区德鲁塔镇是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锡釉陶(maiolica)生产中心,故译为“德鲁塔(窑口)”;欧洲锡釉彩陶是16世纪意大利重要的陶瓷品类。</p> <p class="ql-block">  多梅尼科·贝卡富米(意大利,1484-1551年)的木板油画作品《圣母子与施洗者圣约翰(幼年)》,约1542年创作。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基金会购藏,1992年。</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的光泽表面得益于浓郁的红绿釉彩,这些釉彩经岁月沉淀已呈现出玻璃般的半透明质感。尽管贝卡富米在相对保守的Siena锡耶纳艺术中心工作,但他对罗马和佛罗伦萨的主要艺术家十分熟悉。此作可见安德烈亚·德尔·萨托与米开朗基罗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圣母的人物塑造上;而基督圣婴的形象,也明显带有蓬托尔莫等佛罗伦萨风格主义者的艺术痕迹。</p><p class="ql-block"> 注:意大利锡耶纳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佛罗伦萨齐名的艺术重镇;“Mannerists”指16世纪欧洲风格主义画家,以夸张的造型、强烈的色彩对比为特点;“Andrea del Sarto”(安德烈亚·德尔·萨托)、“Michelangelo”(米开朗基罗)、“Pontormo”(蓬托尔莫)均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重要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  这幅《圣母子与施洗者圣约翰(幼年)》油画呈现出典型的宗教题材场景,主体是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婴耶稣,身旁还有幼年的施洗者圣约翰。画面以暖棕色调为背景,营造出静谧而神圣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圣母身着带有柔美褶皱的服饰,色彩柔和,红与绿的搭配既显庄重,又不失温婉。她神情温柔,目光低垂看向圣婴,流露着慈爱与关切。圣婴耶稣姿态活泼,肌肤在光影下显得细腻温润,洋溢着纯真气息。幼年圣约翰在一侧,仰头注视着圣母与圣婴,神情专注,为画面增添了生动的互动感。</p><p class="ql-block"> 整体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与光影运用,将宗教人物的神圣感与人间的温情巧妙融合,展现出浓郁的古典艺术韵味与宗教感染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