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二道乡“三相”村是船厂后裔

刑警007

<p class="ql-block">前二道乡古文化考察游记</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8日星期三,农历乙巳蛇年八月十七,寒露节气,秋高气爽。早晨,我应已退吉林市满族文化研究会主席、城建委史志专家关云蛟的邀请,与北华大学教授、民俗文化学者曾日红,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作家高振环及吉林市旅游产业规划师刘启伟,自驾游丰满区前二道乡苏相、王相、马相村,进行古文化考察之旅。</p><p class="ql-block"> 郊游考察活动得到自由媒体人闫杰及其团队成员邹本喜、张玉艳的全力赞助,取得学术交流、情感沟通、愉悦身心、增进友谊多项收获。</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到船营区欢喜乡下洼子村骚达沟屯北山,这里从1941年至1953年,先后清理发掘28座石棺墓,出土大量青铜器时代文物,鉴定属于西团山文化遗存。其中,山顶一座花岗岩板石立砌大墓棺内出土随葬品最多,与山腰处多数由块石垒砌小棺墓形制明显有别,表明当时社会已有地位和贫富分化,山顶大石棺墓应属氏族首领的墓葬。</p><p class="ql-block"> 骚达沟古墓群总面积22.5万平方米,因有山顶大棺这样特殊的墓葬而对研究西团山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性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提供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考古学家佟柱臣于1941年发现该墓群,1961年被列为吉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由吉林市文物管理处列管,尚未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随后,驱车前往磨盘山万德寺,沿途在前二道乡苏相村、王相村村头停车留影。期间,满族文史专家关云蛟老师发表他近年研读《明实录》的收获,今前二道乡在明代于永乐四年设置佛尔门河卫,隶努尔干都司所辖。卫、所是明代军政体制的建制单位,“卫”相当县级,“所”相当乡镇级政权,卫辖人口须在五千人以上。佛尔门河卫都是女真人,卫指揮使由女真部落头领担任,明朝皇帝给卫指挥使颁发敇封证书、官印,赐给官服、官帽,修建卫办公衙门。明朝对少数民族卫所实行羁糜政策抚慰管理。明代在此地设船厂得到当地女真人的协助,他们为船厂提供砍伐、搬运木材等人力服务和狩猎、采集山野菜等后勤保障。</p><p class="ql-block"> 《明实录》明确记载“温德河有松树可造船”,关老师据此推断明代森林覆盖的吉林大地,松花江一级支流温德河岸就是辽东都指挥使刘清将军领军造船的主场地。数千兵匠连同家属五六千人在此三次累计二十余年伐木造船和开垦生活,留下后人形成马相、苏相、王相三个大村落,成为今前二道乡引以为豪的“三相”村 名流至今。</p><p class="ql-block"> 关老师说古代南方对读书识字的文化人称为“相公”,到北方就是“先生”的意思。这说明当年造船高手、大工匠都是从南方征调来的,而东北人口稀少,也没有造大船的经验和技能,东北人使用最早的船是在独木上挖槽,做成“独木舟”,满语叫“威呼”。</p><p class="ql-block"> 此前,我到阿什哈达摩崖阁参观明清船厂遗址博物馆,想象松花江岸边造船的场景,觉得关大哥的研究更有道理。早年全靠人力肩扛手拉造船是不能在狭窄、陡峭且水流湍急的岸边施工的,需要更宽敞和安全平稳的场地。同时,众多工匠日常生活也需要家属开荒种地,温德河子岸边开阔的山间平原无疑是最佳地方,造好的船又可经温德河驶入松花江。</p><p class="ql-block"> 因此“三相”村是古船厂后裔所留的考证落地,不仅回答明清船厂的具体造船位置,还将进一步增加二道乡的历史文化底蕴,促进前二道乡文旅产业振兴。为此“三相”村民中的老户人家也有必要“寻宗问祖”,提供资证。</p><p class="ql-block"> 到达王相村境内的磨盘山万德寺停车场,大家下车与卖菜的村民聊瓜问果,在山门前合影后拾阶而上,先后参观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殿和卧佛殿。磨盘山明清年间就有寺庙,被佛、道两家视为风水宝地,但屡遭损毁。现有万德寺由隆德法师与能禅法师于1992年共同创建,本世纪初曾是热门风景区之一,人气兴旺,新冠疫情后有所衰落。</p><p class="ql-block"> 万德寺所在的磨盘山又叫小磨盘山,距市区15公里,总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因顶峰形状如磨盘而得名,南北走向,双峰对峙,北侧主峰海拔783.8米,是城区西南最高山峰,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山侧岩石间有滴水洞、狐仙洞等天然洞穴,被列国家2A级风景区,尚未开发登山顶专用道路,静怡、野趣。登上山顶前二道乡粮田万顷,吉林城楼群鳞次栉比,春天有迎春花漫山,满语年祈香,朝鲜语金达莱,学名兴安杜鹃。</p><p class="ql-block"> 此次,登临万德寺首见卧佛殿前银杏树果实累累,作为景观树银杏叶是比红枫叶更难得一见的北方观赏佳品,每片都是天然书签。这次果叶俱佳、赏心悦目、大饱眼福。我给大家在银杏树下拍照留影,又到寺外路旁拍照以磨盘山主峰五花山为背景的合影。随后,驱车前往马相村境内的狼头山古遗址和二道水库风景区。</p><p class="ql-block"> 二道水库位于温德河(亦称五里河、二道河)左岸支流兴家甸河下游,坝前距沈吉铁路650米,始建于1966年8月2日,由吉林市郊区机关干部和当地社员并肩奋战,人拉肩扛,抬土筑坝,实现当年11月27日土坝合拢蓄水。再经逐年加高、加固,至1984年全面竣工。坝长600米,最大坝高15.6米,另设高1.2米的钢筋混凝土防浪墙,库容积水面积36.7平方公里,具灌溉、养殖和观光功能,曾是吉林市上世纪末最热络的野游休闲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目前,二道水库处于枯水状态,坝端栏杆闭锁,未见有管理人员,我们越过栏杆走上坝头拍照,在此重点谈论的是位于坝左前方的狼头山。</p><p class="ql-block"> 狼头山是一东西走向的山岗,到这里中断,向东南方向形成一个突起的山头,形似“狼头”而名。狼头山主峰海拔254米,山南沟原有小河叫二道河,即今被拦腰建成的二道水库。</p><p class="ql-block"> 狼头山1960年发现古遗址,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其中,山的东北坡是古居住遗址,西南坡是古墓葬遗址,出土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文物104件,经检测鉴定属西团山文化遗物。</p><p class="ql-block"> 狼头山古墓葬1966年修建二道水库时挖破石棺墓2座,散落石器、陶器文物多件,1983年对被挖石棺墓进行抢救性清理。1984年配合水库工程再次清理石棺墓10座,出土随葬品93件。1987年第三次配合水库工程清理石棺墓2座,出土随葬品5件。</p><p class="ql-block"> 从狼头山遗址布局和出土文物看,当年生活在狼头山的人类择濒水高岗、避风向阳的地方穴居,从事原始农业,兼以渔猎、畜牧和采摘为生,过着稳定的生活,死后以石棺垒墓,葬在山后坡,属于西团山文化早、中期特征。其社会组织为父系氏族社会,年代相当于西周初至春秋时期。狼头山和骚达沟古墓群遗址以实物证明吉林大地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是人类生存活跃的地方。因此,前二道鱼米之乡的历史久远,关大哥原想此游会见乡领导以交流情况,但考虑仍值双节假期而罢。</p><p class="ql-block"> 狼头山古遗址分别于1982和1987年,先后被列为吉林市和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这次关云蛟大哥组织前二道乡古文化考察之旅,让我有机会结识多位文化人,他们都还很年轻,已经或正在为我市文旅产业做出贡献。我感觉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就是财富,尤其是他们基于乡愁的对本土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研究,更是对家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不可多得的资源。事在人为,要办好事情,必先有人才。</p><p class="ql-block"> 这次本来是城西之旅,可我还是趁机提出城东的话题。即:龙潭山旱牢与水牢的功能,古人到底用它们干什么?民俗专家北华大学曾日红教授谈了他1992年带领学生现场考察旱牢时的学术观点,我受到很大启发。</p><p class="ql-block"> 当年,他面对学生旱牢是“装粮食”、“装武器”、“装财宝”、“装动物”、“装犯人”等等一系列使用性功能的回答,最后讲出自己的判断:“旱牢和水牢都不是生产生活设施,而是祭祀设施。”曾老师用“排除法”否定了学生们的答案,强调了“两牢”的文化功能。</p><p class="ql-block"> 在远古社会,人类对自然现象与生老病死充满困惑与敬畏。他们相信万物有灵,认为祖先与神灵拥有支配命运的力量。于是,通过献祭物品、叩拜祈祷等方式,试图达到与未知力量沟通,祈求护佑与帮助。这种朴素的心理活动逐渐发展成客观行为,进而演变成祭祀仪式,这就是信仰与宗教的起源。统治者需要神灵护佑自己,也需要神灵协助统治自己的属民。</p><p class="ql-block"> 曾教授认为龙潭山南天门作为古扶余 国王祭天的场所,旱牢和水牢分置东西,直线距离仅300米,符合祭祀仪式所需要的高低、阴阳、方圆、干湿、天地等诸元要素,如果说有使用功能,那也是洗浴、焚烧祭品之用。</p><p class="ql-block"> 对此,关云蛟大哥坚持不久前跟我说的观点,即水牢为军马等大牲畜提供饮用水源,旱牢用来存放野猪等活的猎物。关老师认为“两牢”的实用性远超象征性,这让我感到学术研究的严肃与乐趣,在没有充分史料和证据之前,急于追求结论是不必要的,争论存疑都是思考的前提。</p><p class="ql-block"> 因此,关云蛟大哥关于明清船厂的具体位置在温德河沿岸和曾日红老弟关于龙潭山“两牢”功能的见解,都是我近年思考,但书籍、网络、资料上都从来没有的新说法。所以,这次郊游我有意外的收获。按照惯例我知道的,就要让读者知道。对真相的追求就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学术观点的传播就是对文化学者科研价值的宣传与肯定。</p><p class="ql-block"> 从二道水库回来,因参加婚礼未能同游的媒体人闫杰,及其团队成员邹本喜和张玉艳在饭店安排丰盛菜饭款待大家,席间交流感情,沟通友谊,共同庆祝国庆、中秋双节长假结束。</p><p class="ql-block"> 作者:退休警官 王家富</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0日</p> <p class="ql-block">骚达沟古墓群</p> <p class="ql-block">骚达沟北山</p> <p class="ql-block">下洼村骚达沟</p> <p class="ql-block">骚达沟北山古墓遗址地</p> <p class="ql-block">苏相村头</p> <p class="ql-block">王相村头</p> <p class="ql-block">部分村民常年在万德寺门前卖菜</p> <p class="ql-block">山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参观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参观藏经殿</p> <p class="ql-block">观赏银杏果</p> <p class="ql-block">我的摄影技术好友侯云生拍照万德寺银杏</p> <p class="ql-block">磨盘山主峰</p> <p class="ql-block">五花山风景</p> <p class="ql-block">关云蛟大哥1940年生,还能组织登山考察,讨论学术,令人羡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