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庆节假日,我和几名要好的老同学再次踏上游览忻州古城的征途,亲身体验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和亲口品尝一下这里的风味小吃,近距离地感受一下这座千年古城所带给我们的震撼魅力以及十分接地气的愉悦心情。</p><p class="ql-block">10月1日国庆节这一天,晴空万里,气候宜人,一大早我就电话邀约了几位居住在太原和忻州的老同学,我们兴高采烈、精神抖擞齐聚于容城建设南路康乐小区西门外的公交车站牌底下候车准备出发忻州古城。</p> <p class="ql-block">公交车缓缓地行驶在街头,秋阳洒在车窗上,像铺了一层薄薄的金箔。我们几人有说有笑,各自回忆着往日来忻州跑逛的旧事——那时的忻州就是指现在古城所在地域的一个县城,设为一个行署地区,下辖14个县(市),根本不晓得它背后藏着多少朝代的风雨。如今再看忻州市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方面突飞猛进,新建的古城已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而是一本摊开在黄土高原上的线装书,等我们一页一页去读。</p> <p class="ql-block">不大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忻州古城的北城门楼,它是忻州古城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楼高28米,匾额题有“晋北锁钥”,周围广场是人员聚集和政府机关单位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也是新旧城衔接之地。</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踏入北城门,青石铺就的街面便传来踏实的回响。进入主街道翘首相望,街边屋檐翘角,灰瓦叠鳞,木门上的铜环被岁月磨出温润的光。几家老铺挂着“剪纸”、“面塑”、“老陈醋”、“酒坊”等招牌,门前摆着地摊,有各式各样的小玩意儿。热腾腾的烤地瓜香鼻诱人,一位老人坐在长条凳子上正用嘴通过一根细管吹着各种小动物的糖塑,还不时地做出些滑稽的动作,引得过往游客哈哈大笑。</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顺着泰山庙巷步入小食品一条街时,一股沁人心脾的油气香味扑鼻而来,跟寻味道一直往里走,原来是一家老字号美食铺——刚出炉的神池月饼,混着胡麻油和芝麻、青红丝、玫瑰酱的气息。只见师傅一手和面,一手搓馅,把早已准备好的五仁馅包进了用手托按平的油面皮里 ,上手捏好,在封口时每个都要掐下那么一小丢丢的面团,最后高举头顶“啪”地一声摔到饼盒里,整个动作干脆利落。同学老赵忍不住口水尝了一块,外酥里嫩,油气四溢,满嘴香甜,由衷的赞许道:“还是小时候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晌午时分,该到了吃饭的时候了,况且肚子里也“咕噜咕噜”的直叫,我们一行四人穿街走巷寻找饭铺,街巷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到处都是人流,找了几处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像代州的米油粥、熬鱼,保德的碗托、油炸糕,岢岚的柏子羊肉 ,五寨黑肉烩菜,还有五台豆腐丸子、定襄蒸肉、原平锅盔、忻州豆腐脑、新疆的烤羊肉串、河曲酸捞饭等饭铺都排满了人 ,要等好长时间才能轮到 ,最后我们来到了“偏关羊杂碎”饭铺,每人一碗羊杂碎再加一张馅饼,又吃又喝,也吃得挺舒服的,花钱少办大事。肚饱饭足,随后我们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参观忻州古城“秀容书院”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因此吃罢午饭后紧随其后就来到了秀容书院进行实地参观。</p><p class="ql-block">“秀容书院”作为山西唯一保存完好且仍具教育功能的清代书院,不仅承载了千年文脉的厚重历史,更通过建筑布局与文化传承激发了对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思考。</p><p class="ql-block">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由知州鲁潢创建,是忻州首所学府,累计培养进士39人、举人165人,被誉为“文跻九原,雅出秀容”的教育高地。1902年改制为“新兴中学堂”,开创山西书院改学堂先例。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是省立忻州农职校、忻州师范学校、卫校、戏校、技校、省广电等中等学校,已成为忻州教学、文化初见规模的源头。从历史的角度窥视,它是我国古代书院发展变迁的一个主要缩影,彰显了独特的人文魅力,其文化底蕴影响至今不绝。</p><p class="ql-block">书院的建筑特色与空间设计惟妙惟肖,它依山而建,分上、中、下三院,总面积21320米/平方,坐北朝南,以自然地形巧妙设计,古柏参天、琉璃飞檐、沧桑典雅、静谧宜人,文化传承与现代价值极高,书院与2017年政府投巨资修复后设为博物馆,其核心价值体现在文脉延续、教育启示和情感共鸣之上,彰显了适应时代的创新精神,对当代教育借鉴意义非常之大。</p> <p class="ql-block">午后阳光斜照,我们登上了古城墙。走在用城砖磊砌的台阶上,发出“咯噔咯噔”的响声,像是踩在历史的关节上。凭栏远望,整座古城如棋盘铺展,屋舍错落,人影如蚁,远处山势绵延,如一道沉默的屏障。风从垛口掠过,带来了秋草的干香和街巷商者的叫卖声。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千年古城”,不只是砖石的堆叠,更是无数普通人在这里生火做饭、生息繁衍、赶集说笑的日日夜夜。</p> <p class="ql-block">从南门古城墙上下来后,我们沿街往回返。两侧商铺林立,门面上挂着各色招牌,横竖不一。有现代3d立体影院,有仿古的石碾石磨,也有六七十年代的供销社。外来的游客驻足推推石碾,不时地按下快门;年轻的帅男手挽着靓丽的女友有说有笑,就连几个上了岁数的老人也要花钱买一把游戏圈试试手气,那神情既紧张又洒脱,表现出一副不服输的样子。</p><p class="ql-block">我们走得有点口渴,就进了一家茶店花30元钱要了一壶热茶,老板是一位中年女子,说话带笑,给我们端来一壶枣茶,说是用本地山枣慢熬的。我们边喝边聊,顿时觉得浑身轻松,一点儿都不乏了。</p> <p class="ql-block">天色渐晚,街灯次第亮起,灯笼红得像熟透了的柿子。我们沿着石板路往回走,路过一家老陈醋专卖店,门口挂着一个大大的“醋”招牌。进去看了看,那个醇香的醋味扑鼻而来,让人直流口水。对于咱们山西人来说个个都爱吃醋,外地人称咱们为“醋坛子”。这家店的门面特别有特色,门口摆着大醋坛子,复古风格十足。居说用粮食酿造出来的高度醋,不同年代醋的酸度和香气都不一样。这家醋店的醋不管是从包装的外观上看,还是品尝过的味道,绝对是你食醋的首选,更是你走亲访友送礼的佳品!因此我毫不犹豫地购买了一单,不仅品尝到了地道的山西老陈醋,还感受到了浓厚的醋文化。如果说逛古城的收获,那就是不枉此行!</p> <p class="ql-block">回程的车上,大家渐渐安静下来。窗外,古城的轮廓在夜色中淡去,像一幅被水洇开的水墨画。我低头翻看着手机里拍下的每一张照片,忽然觉得,我们今天走过的每一步,吃过的每一口美食,听到的每一句谈笑,其实都在续写着这座古城的故事。它不靠碑文炫耀,而是靠烟火气息人脉活着——而我们,也曾是它呼吸中的一缕热气,充满活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编辑撰稿制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無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二零二五年十月二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