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连续去湿地公园转了几次,昨天给电动车充足了电。再去哪转转呢?今天又没有雨,去里口山路走走,现在也不是防火期。前几年,曾坐友人车走民俗路,从这条路上下来了的,对这条路充满了好感与好奇。</p>  <p class="ql-block">  一到村头就见到村里的这条河,从大山深处走来,正不急不缓,从从容容地流淌着。</p>  <p class="ql-block">  河里有几位妇女在洗衣服。棒槌敲打衣服“梆梆”响,和着水流的声音,让小山村更显宁静,这个声音仿佛跨越时空,从过去走来,让这里更具有了历史气息。</p>  <p class="ql-block">  清清的河水里有几只洁白的鹅在悠闲地游着。</p>  <p class="ql-block">  干净的河底上也有几只鹅在“呴嘎”地交流着。</p>  <p class="ql-block">  骑过这个村有名的“磨石街”。这个村确实干净,石头缝里一棵杂草都没有。</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不少的人在洗衣服。这应该大部分来于远处的。“哗哗”的水流声、偶尔的敲衣声、洗衣女欢快的说笑声,听着是那么的和谐,这声音在这青山绿水中,是不是更具现代意义呢?这画面该有许多人羡慕和向往!</p>  <p class="ql-block">  再向里骑行,有栏杆拦路。春天时,我来这里,方圆街道一位美女在此值守,栏杆横放,任务防火。来时我还想现在应该畅行。不想还是不行。我交涉,管理员说,现在是村里管。他们是看山的,常年无空档。几十年都这样。这里有监控,村领导在手机里能看到。也确实啊这里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百度资料显示:这个村,现在有山岚八千亩,是山东省级森林村。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烟台团组织组织广大团员在这里植树一千亩,新世纪初年,本村发动村民又植树一千亩。在强有力的措施保障下才有了现在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         我与守山人说:我想在这山路转转,拍个照片,他没回应。这时,有车从里面出来,栏杆升起,没接着放下,我理解他是让我进去。我骑车进入。</p>  <p class="ql-block">  道右边有"哗哗”的流水声。哟,有这个小瀑布。让我想起《雨中登泰山》的几个文字:似什么而下,银花飞溅。</p>  <p class="ql-block">  侧首看路旁,树木茂密。</p>  <p class="ql-block">  正缓慢骑行,路边停着的轿车“嘀”一声,哟,是我老同学。我去年在湿地公园碰上过他们夫妻,没想到在这儿又遇见他们。我这老同学俩口子,全年不停闲,全国各地的走。至于海阳哪旮瘩有好玩的,他俩了如指掌,我对于他俩这方面佩服,近于膜拜!现在我老同学说,他们是从盘石经民俗路过来的。还说:这边,风景挺好的!</p>  <p class="ql-block">  我骑行。路,时而平缓,时而陡峭。看这路,当年修它可费了大力气的。找了一个还算平缓的地,观看远方:陡峭的巨石,崎岖的山峰,令我神往。这山,东就与4A旅游区招虎山接壤,这里崇山峻岭,风光美丽,地形、地貌与招虎山相似。</p><p class="ql-block">     有资料显示,该村环山路二十三公里,是一九八二年秋修成。现在我走的这个路形应该就是那时修建的,应该主要考虑交通的,如果现在考虑旅游的话,对线路稍加改造,多考虑几个打卡地,可能就很好了。</p>  <p class="ql-block">  因这个路我只是随车走过一次,可谓走马观花,这次我骑行,左拐右扭,兜兜转转,时常有疑无路的感觉,后来有人告诉我这里叫“山路十八盘"。</p><p class="ql-block">      这一个高坡,我将电门扭到底,车才缓缓到顶。哈哈!惊险哈!再高点就上不去了,也下不来,那怎么办?</p>  <p class="ql-block">  这条路到顶与一条南北走向的路相接,我是想到民俗路去,就拐弯向左,一会儿,一个大下壃,我觉得不对,上次不是这么走的,我又扭回来调头向南走。路上只有我一个人在骑行,时常看到路边有提醒防火的小旗帜,很是奇怪看到它心里总有一暖的感觉。走了好一会儿了,有几公里吧,似乎望到这路的尽头,也没有进入到民俗路,我知道走反了。停下车,瞧下一看:看见了里口村,隐隐地看见来的那条路。站在这里也确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这里应该有海拔三百五十米以上吧。我这七十二伏电动车经受住了考验。一看手机,十一点半多了,回去吧。</p>  <p class="ql-block">  回来路上才觉这路很陡啊,需要双手把扎才可。怎么上去时没觉得呢?</p>  <p class="ql-block">  路边就是松树,可以用手轻抚,可以与之耳语。</p>  <p class="ql-block">  转一个弯,完全进入到里口的路。嗯,这有个景,上去的时候怎么没看见呢?下来看看。</p>  <p class="ql-block">  趋近,看清楚——名曰:饽饽石,由当地书法名家刘克文题字。两块石头像一个饽饽用刀当中切开,一半平放,一半侧依。旁边有山楂和雪里红,伸手可摘而食之。</p>  <p class="ql-block">  又走,见道旁一棵刺槐树,你看它长得逗人不?先横着一出,扭一个节再向上,像虬龙。照个照片,咔嚓。</p>  <p class="ql-block">  陡峭的路边,山楂已红了,伸手可及。</p>  <p class="ql-block">  即使双手把扎,我的电动车走得也很快。一会儿就到栏杆处,栏杆是放下的。响了几声喇叭,栏杆起,我出来了,很欣慰!</p>  <p class="ql-block">  一会儿,就看到在路边,有几个人在灌水,我停下车。其实来时,这里也有人,只是没这么多。我得好好看看,照一张:这有三十多个桶,在等待。这里的水远近有名,来这里灌水的人每天都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这一上午,我骑了三四个小时的车,观赏了里口的山、里口的水,体验了这山路的蜿蜒险峻,骑到了山顶,成就感满满,</p><p class="ql-block">      充实的退休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