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古城印象 2025-10-12

閑雲野鶴

<p class="ql-block">  襄阳古城雄据汉水中游,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古城总面积约3.35平方公里。至宋时由原土城改为砖城,并将直进直出式城门改为屯兵式的瓮城门。景区内现有古城墙、昭明台、仲宣楼、临汉门、夫人城、绿影壁等文物遗迹。今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有生以来,但凡带有一个“古”字的事物,都能勾起我的兴趣。对于襄阳古城,我闻名已久,此番应好友之约,便欣然前往。</p> <p class="ql-block">  眼前所见便是江汉,襄阳古城隔汉江对面是樊城,为襄阳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樊城曾是襄樊市的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如今,樊城与襄阳古城共同构成了一个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交融的新型城市。</p> <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到达夫人城下。</p><p class="ql-block"> 夫人城 ,位于襄阳古城西北角,是为纪念东晋襄阳守将朱序之母韩夫人筑城守土有功而得名。城墙高6米有余,周长约100米,临江的一面上有一块清代宣统二年的“夫人城”碑刻。</p> <p class="ql-block">  远远地便看见城墙上有一个大洞。寻思着如此古城,怎就不把这个洞填好呢?走近一看,原来这是个弹洞,并且还是一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弹洞。洞下立有一碑以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  走近城墙,由下往上看。斑驳的墙面上透露着满满的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绕过夫人城,我们沿着古城墙走向正门,也就是临汉门。想象着在那个人山肉海、肩挑背扛的年代,兴建如此浩大的工程是多么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  白古便有“华夏第一城池”之誉的襄阳,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它以“铁打的襄阳”和“华夏第一城池”的美誉而著称。而这个碑是二00一年才公布的,我为古城有点叫冤了。</p> <p class="ql-block">  临汉门 ,又称小北门。城门直接面对浩荡的汉江,与对面的樊城隔江相望。其上歇山式斗拱砖木结构的城楼是襄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现存的北楼建于清道光年间。站在临汉门上,可远眺汉江美景,亲身感受“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的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  门洞不太大,好在古时也没有大型车辆。地面的青石坂路早被岁月打磨得溜光闪亮。</p> <p class="ql-block">  硕大的门铆早已锈迹斑斑,默默地诉说着沧桑岁月。今我奇怪的是,襄阳古城咋就用上了九横九竖的门铆呢?实在费解。</p> <p class="ql-block">  门上的神兽,神秘而又威严。顽石雕琢出来的门扪洞,深嵌在城墙里,虽经千年风霜洗礼,仍然稳如泰山。</p> <p class="ql-block">  走出洞门抬头一望,“北门锁钥”四个大字跃入眼帘。顺着城墙往下看,城墙上刻满了岁月的印迹。</p> <p class="ql-block">  城墙根边一组雕塑,几个小孩和一只小狗,围着一个吹糖的老头,看得饶有兴趣,那表情、神态栩栩如生。透过雕塑间隙,猛然发现“何氏棕编”四个字,旁边还有一个红衣老头,正低着头认真的编着棕叶。于是我走上前去,与那老头闲聊起来。</p> <p class="ql-block">  老人名叫何兴德,自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棕扇编织的传承人。老人问我来自何处,我如实告知我来自黄冈。老人立刻露出了钦佩与亲切的表情。他告诉我,他以前就是黄冈一位无帅手下的兵。老人要送我一把棕扇作为纪念,我没接受。而后按他的价格买了两把棕扇。</p> <p class="ql-block">  拾阶而上,但见巍峨的城楼高耸于汉江之滨,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凭栏远眺,汉江风光、长虹大桥,和对岸樊城的现代化楼宇尽收眼底,深深感受了“一江碧水穿城过”的诗画美景。</p> <p class="ql-block">  行在城头之上,看着脚下和城墙上那些饱经沧桑的古砖,仿佛穿越到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年代。耳畔的风里仿佛也带着号角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从这个角度看下去,城墙似乎并不是很高。不过在没有任何机械的冷兵器时代,想要攻上来也绝非易事。</p> <p class="ql-block">  城楼边展出一尊铸铁大炮,没说明出自哪朝哪代。记得少年时在《说岳全传》连环画中看到过这种大炮。</p> <p class="ql-block">  转进楼里,这里是襄阳城墙砖展览馆。存有自明洪武年至清宣统年所产的不同时期的城砖。其中有一块上刻一个“岳”字,相传此砖为岳飞监制。</p> <p class="ql-block">  从上面的铭文可以看出,古时候做工程,每个工序都是责任到人的。一旦出了质量问题,那可是要砍脑袋的。难怪襄阳古城历经千年依然完好,哪象如今到处都是豆腐渣工程。</p> <p class="ql-block">  这个砖模,小时候没少见。如今早已成了稀罕物件了。</p> <p class="ql-block">  下得城楼,信步前行,这是襄阳北街。街头立有一石碑,上刻襄阳北街简介,寻思着这里一定是我想要看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当我走到街口,放眼望去,瞬间就泄气了。这分明就是一条新建的仿古商业街。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p> <p class="ql-block">  满眼都是各种招牌,取着土不土、洋不洋的名字,卖着那些全国统吃的土特产。</p> <p class="ql-block">  单氏故居是清代大学士单懋谦的旧居。单懋谦(1802—1879年)是襄阳东津镇人,道光十二年进士,历任礼、工、户、吏、刑五部要职,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管兵部,被誉为“三代帝王师”、“诗书宰相”。单氏故居是他发迹后在襄阳城内建造的宅邸,见证了其家族的辉煌与荣耀。</p><p class="ql-block"> 只可惜大门紧闭,不得入内。单看门上一联,值得细嚼,不愧为文人风范,只是为当今之人所不屑。</p> <p class="ql-block">  在以舟楫和马车为交通工具的时代,襄阳与长安、洛阳几乎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沿水路西上可至长安,沿南襄盆地过方城,直抵洛阳。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襄阳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和交通枢纽。因而“辐辏八方“名至实归。</p> <p class="ql-block">  百年传承的红糖饼,最早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清末民初每逢腊月二十三祭灶日,家家户户必制此饼供奉灶神,寓意"红红火火"。过去物资匮乏时,红糖饼是节庆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如今已成为日常小吃。2023年,昭明李记红糖饼制作技艺被列入襄阳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襄阳美食文化的重要标识。从街边小摊到非遗名片,襄阳红糖饼用140年的坚守诠释着"大道至简"的美食哲学。</p> <p class="ql-block">  从排队过街的顾客不难看出,昭明李记红糖饼应该是货真价实的。</p> <p class="ql-block">  街边一小亭,亭中立有一石碑,上刻“襄阳北街”四字,这书法看着很养眼。只是亭太小,本想进去坐坐,歇歇脚,看来是行不通了。</p> <p class="ql-block">  “楚北津戍”是指楚国北部的一个戍防渡口。春秋时期,楚国逐渐强盛,于是向北扩张,欲图中原。襄阳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楚国向北进军的战略支撑点。</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见街旁有一组雕塑,表现的是老襄阳人的日常生活。从那表情、动作和神态来看,怎么都象是三个活生生的人。</p> <p class="ql-block">  一盘生大蒜瓣,就是襄阳牛肉面的标配。</p> <p class="ql-block">  看着这栩栩如生的雕塑,我突发奇想、兴致大发,给他们编上一段对白:</p> <p class="ql-block">  这公子哥正津津有味地嚼着生大蒜、吃着牛肉面。猛一抬头,见我走来,很热情地跟我打着招呼:“哟嗬,这位爷,您打哪儿来呀?要不要吃碗襄阳牛肉面?要不我再陪您整两口襄阳黄酒”?</p> <p class="ql-block">  一旁的老汉马上制止道:“你打住吧。瞧他那穷酸样,是吃襄阳牛肉面的主儿吗?有个窝窝头填填肚子就不错了,还整襄阳黄酒?别做梦了。”</p> <p class="ql-block">  “冠盖名臣”并非襄阳古城内的具体景点或人物,而是与襄阳历史文化相关的一个概念。</p><p class="ql-block"> 汉末时期襄阳地区形成了名士(如卧龙、凤雏等)和官员的聚集地。这一群体在当时的政治和文化领域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体现了襄阳地区深厚的人文底蕴。因人才辈出、冠盖(指官帽)云集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荆州古治”是指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将荆州治所从汉寿迁至襄阳的历史遗址(位于襄阳古城荆州街北段)。襄阳因此成为荆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对三国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明时在此修建了“荆州古治”券门。券门上刻有“荆州古治”四字,见证了襄阳作为荆州治所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  边走边看,忽见明昭台就在眼前了。昭明台是襄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古城内所有的建筑皆不得高过明昭台。登台远眺,全城风貌尽收眼底。远看汉水如带、舟楫往来;近观街巷纵横、人声鼎沸。</p> <p class="ql-block">  穿过明照台,偌大的守门神狮蹲在一旁。水泥浇注的狮子与它身后的古老青砖同框,很不搭调,显得不伦不类。</p> <p class="ql-block">  几个年轻女孩在这里排练着什么古装节目,一个呦黑的大胡子男人在前面指挥着,手臂上还刺着进口的字。标准的人模狗样(有辱狗了),难道这便大师形象?或是所谓的文艺范?</p> <p class="ql-block">  真正的狗是人见人爱的。</p> <p class="ql-block">  在三年口罩的遗害下,到处经济下滑。正街上的门店,尚可勉强支撑,偏点的门店可就惨了。</p> <p class="ql-block">  在当前这种经济形势下,别说康熙来了,就算秦皇汉武再生,只怕也无回天之力。纵览上下五千年,蓝色星球上,只有毛爷爷才有扭转乾坤的巨手。</p> <p class="ql-block">  妹子的嗓子都喊得要冒烟了,可依然是门可罗雀、无人问津。</p> <p class="ql-block">  这个妹子更绝,见到路人,就直接往店里拦,可还是不凑效。</p> <p class="ql-block">  被油炸得金灿灿的丸子,很是好看,忍不住上前拍一张。</p> <p class="ql-block">  再一抬头,见摊主这眼神,顿时让我背脊发凉。这是在恨我无视人间疾苦?或是表达现实的酸楚?还是表达自己对明天的茫然?</p> <p class="ql-block">  据说,曾经辉煌一时的襄阳三十三中,于2023年秋起,已经停止招生。好在我还有一次机会拍到她最后的容颜,也许就没有下一次了。</p> <p class="ql-block">  管家巷,曾经承载着千年文化的老街,据说已经成为网红打卡点。不用细想,肯定与众多的古城、古镇、古村一个样,都是吃喝玩乐、娱乐至死的去处,不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  又见到一个做棕编的师傅。看到他的作品,我由衷地佩服。尽管他只是一个摆地摊的小人物,但在我心里他绝对是一位少见的大师。</p> <p class="ql-block">  两个小案,后面屏风上是诸葛亮的《戒子书》,它存在的意义也就是供游客拍照留影用。如今还能有几人去学它、用它呢?</p> <p class="ql-block">  立在一旁的教书先生,手持一把戒尺,不怒而威。可如今的老师,就算给他一百个胆,也不敢造次了。</p> <p class="ql-block">  哪吒,也只是我们这一代人儿时的偶像。如今的孩子,对他并没有什么兴趣。</p> <p class="ql-block">  一直记得有一句话:相见不如怀念。没到过襄阳前,对襄阳多少有些了解。至于襄阳古城,更是思之若渴。而当我身置其中时,那种失落实在无以言状。处处充满了商业的铜臭,它真正的历史和文化属性,已经所剩无几了。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本想再去孔明故里看看,想想还是怀念一下算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古人,历经几千年创造的历史和文化。却在短短几十年的经济大潮冲击下,变得千疮百孔。</p><p class="ql-block">职业只剩下快递;</p><p class="ql-block">生意只剩下电商;</p><p class="ql-block">婚姻只剩下将就;</p><p class="ql-block">生活只剩下赚钱;</p><p class="ql-block">亲戚只剩下一个名称;</p><p class="ql-block">朋友只剩下朋友圈。</p><p class="ql-block">年轻人,</p><p class="ql-block">女孩子只剩下拜金和美颜;</p><p class="ql-block">男孩子只剩下享乐;</p><p class="ql-block">整天浑浑噩噩。</p><p class="ql-block">而中年人,</p><p class="ql-block">90%的只剩下负债、抑郁。</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社会,除了“裸身”巧取豪夺的权贵、精英外,剩下的都是苟延残喘,听天由命的百姓。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p> <p class="ql-block">  流淌了几千年的汉江,承载了多少兴衰荣辱?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我无以类计。但它一定会告诉后人,我们这一代人,摧毁了太多的文明、破坏了太多的环境。是一代没有信仰、没有良知、没有底线的行尸走肉。</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的后人以我们这一代人为耻辱的时候,我们这个社会就真的进步了。</p> <p class="ql-block"> 野鹤记于2025年10月1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