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府谷,我们度过了四天难忘的时光:</p><p class="ql-block">——第一天,我们踏访古迹,探访承载岁月沉淀的府谷府城;</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们沿黄河逆流而上,探访黄河的雄浑及边堡烽燧的印记;</p><p class="ql-block">第三、四天,我们寻觅榆林的边堡古城,从陕西长城东起第一堡皇甫川堡,到清水营堡、木瓜园堡、孤山堡、镇羌堡、东村堡,每一座古堡都在诉说着昔日的戍边故事……</p><p class="ql-block">这一篇,记录的是探访六个边堡的见闻故事!</p> <p class="ql-block">延绥镇长城有多少营堡?其数量存在争议:根据《延绥镇志》记载,共有36座营堡;2011年西北大学考古调查发现44座营堡,外加绥德城,总计45座;榆林镇北台长城博物馆整理出39个营堡。要想遍寻这几十个营堡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们长城队伍里很多老师在做,比如依你而行、逍遥游老师已经遍寻<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绥镇志》记载的36堡,鬼斧领队正在带领大家努力去探索。火燕、怡然这一次跟随鬼斧领队,共探索了26个营堡,满满的成就感!</span></p> <p class="ql-block">——黄甫川堡</p><p class="ql-block">昨天晚上我们离开晋陕蒙三省交界处,已经夕阳西下,我们本想住在清水河镇,但镇上仅有的两个宾馆已经客满,于是只得又回到了府谷县城。</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我们与府谷县城告别,直奔黄甫堡。车开到山上,我们遇到了一座墩台——这便是黄甫川堡了。</p> <p class="ql-block">皇甫川堡是榆林长城36个营堡之一,也是长城进入陕西的第一堡。它距离长城仅10余里,与清水堡、木瓜堡、孤山堡、镇羌堡并称府谷五堡。</p><p class="ql-block">据《榆林府志》载:此堡为明“天顺中置,弘治中添设关城,周三里二百七十四步,高一丈八尺,楼铺十六座。万历三十五年(1607)巡抚涂宗浚以砖。明代黄甫川堡驻军及守城军共 1607 名,配马骡 1149 匹,设操守、坐堡、战将各一员,守瞭大边长城“三十里零二百一十步、墩台二十八座。”清康熙年间驻马步兵 197 名,设游击 1 员统领之。</p> <p class="ql-block">鬼斧领队与火燕先放无人机侦查一下,发现皇甫堡损毁特别严重,只有南墙、西墙保存还算不错。南墙有三座马面一溜排开,虎视耽耽守卫者城堡,四百多年过去了,依然“枕戈待旦”!</p><p class="ql-block">然后,无人机又找到烽火台的位置!皇甫村1号烽火台在西墙外,是一个带障城的烽火台。收了飞机,我们奔烽火台,去赴一场前世之约!</p> <p class="ql-block">高高的信号塔下是皇甫村2号烽火台。</p><p class="ql-block">敌台前的红牌子上介绍了府谷长城:府谷县境内的明长城,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它东起墙头,与山西省河曲县<span>境</span>内长城隔黄河相望;西至新民镇,与神木县境内长城相连,包括“大边”“二边”两道长城和六座城堡,形成横贯县境东西的不规则条带状的严密庞大的综合防御和预警系统。据2007年长城资源专项调查资料显示,县境内明长城墙体段落、烽火台、敌台、马面、城堡、关隘、砖窑址等共计340余处。</p> <p class="ql-block">这个矮一点的信号塔处是皇甫村3号烽火台,它的位置最高,可以俯瞰山下,因而位置比较重要,其重要的标志是有一个很大的障城。</p> <p class="ql-block">障城里也有一个高高的敌台,这应该就是个小城堡了吧!</p> <p class="ql-block">看,这是高大的障墙。</p> <p class="ql-block">我们拨开密匝匝的蒿草走进障城,听见“阿弥陀佛”的佛音,看到里边有一座小庙,轻轻推开门,原来这是一座三官庙。</p> <p class="ql-block">我们找到了皇甫堡1、2、3号烽火台,那还有4号烽火台吗?有啊!4号烽火台在皇甫堡的南墙外!</p> <p class="ql-block">再俯瞰皇甫村,我们就开车进入村子了。</p><p class="ql-block">早在五代至北宋时期,黄甫就有了小规模城堡,用于防御西夏和契丹。明初对宋代城堡进行了加修。1474年开始筑墙,称为二边长城。1457-1464年间置堡,1607年,巡抚以砖包砌,成规模。城周有16座楼阁,东南西北三门,两座城楼,两座瓮城。城内建筑浩瀚,俨如金城,故有“金黄甫”之说。</p> <p class="ql-block">这是皇甫村石牌坊,精雕细琢的龙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飞檐翘角间尽显中式建筑的典雅气韵——在皇甫村,我们能看见什么?</p> <p class="ql-block">李家大院——</p><p class="ql-block">我们把车停在村头,首先被一座高宅大院吸引,这便是李家大院。</p><p class="ql-block">李家大院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清道光年间李树德、李培德、李裕德修建。大门位于宅院西南角,坐东向西,建筑样式为歇山顶,斗拱飞檐,青瓦盖顶,结构复杂,雕刻精细,门匾题有“天锡<span style="font-size:18px;">纯嘏</span>”四字,两边的两块金鸡石上刻文魁、武魁。</p><p class="ql-block">“天赐纯嘏”意思是上天赐予大福,象征深厚的福气和好运。</p> <p class="ql-block">具有典型的清代北方四合院建筑风格,分前后两进,后院北五间,南五间,西两间,东三间,门房三间,绣楼一座。为榆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皇甫村宣传栏里的李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进大门影壁砖雕,横额为福星高照,对联上联为“孝友流芳远”,下联为“勤俭济世长”,中间砖雕为三多图,即多子多福多寿。</p> <p class="ql-block">怡然正琢磨着精美的影壁,后面传来“让一让”的声音,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老人推着一车重重的沙土,这李家大院还在修复中,现在干这些力气活的都是老年人了!看着很让人心疼!</p> <p class="ql-block">皇甫大庙——</p><p class="ql-block">府谷第一堡:皇甫堡。离开李家大院,我们看皇甫大庙。皇甫大庙是皇甫村标志性建筑,您看,这气势恢宏的大门很震撼!</p> <p class="ql-block">黄甫大庙位于黄甫镇黄甫村,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0平方米。庙内有白衣楼、城隍庙、功德堂、药王殿、财神殿、地藏殿、阎王殿、钟鼓楼、寝宫、山门等主要建筑,其中白衣楼,城隍庙内存有珍贵的古代壁画。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朝顺治年间,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大庙看不到历史遗留的痕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庙宇早已灰飞烟灭了,现在的黄甫大庙由于在建国以后改建为粮站……</span>但是作为县文保,总得有点依据吧!我们仔细找找看!</p><p class="ql-block">您看,这座城隍庙就有历史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幸运的是大庙的部分庙宇房屋得以幸存,更值得欣慰的是墙壁的壁画被泥巴糊了起来,保存到现在栩栩如生!今天我们有幸目睹这些精美的画面,虽然看不太懂,但内心却有一种兴奋与感动!</p> <p class="ql-block">看完皇甫大庙,从村中穿过,到了村口,看见这块石刻:明·榆塞长城东起第一堡 皇甫——应该是点睛之笔!</p> <p class="ql-block">——清水营堡</p><p class="ql-block">府谷第二堡:清水营堡。出了皇甫川堡,我们奔清水营堡。这是在皇甫村拍到的一张照片,我们看到府谷境内的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是注入黄河的三条支流,每条河流都建有堡城踞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水营堡位于今府谷县城北70里的清水川河谷,</span>距离大边20里,扼守清水川而建。因地处清水川河谷这一交通要道,成为扼守蒙古骑兵入关的关键节点。</p> <p class="ql-block">清水营是明代延绥镇边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建于成化三年(1467年),比边墙(大边)修建时间更早。清水营堡所辖边墙东自旧城墩起,至斩贼墩止,入木瓜界湾环16千米,清水营堡与周边木瓜堡、孤山堡等形成“联防体系”。</p><p class="ql-block">到清水营堡,我们先是看到了堡外的清水寺,是榆林市保护单位。因寺门紧闭,我们只看外观。</p> <p class="ql-block">清水营堡外的老爷庙,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依然是庙门紧闭,我们不得进入,不过时县级文保单位嘛,不看也罢。我们的心已经飞到了清水堡中。</p> <p class="ql-block">先是到了一个废弃的酒厂,眼看着营堡高悬,却无法攀缘向上,只得另寻通道。沿着崎岖狭窄的小路上行,看见了一座烽火台。“那个烽火台是新修的”,村民告诉我们。</p> <p class="ql-block">按照村人的指示,我们爬上山,沿着机耕道走了一段,看到了堡墙与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这个堡城有内外两个堡墙”,领队指给我们看。清水营最初为“清水堡”,隶属于榆林卫,后因军事地位提升,于成化五年(1469年)升格为“清水营”,驻军规模达1120人。</p><p class="ql-block">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增修关城,形成现今的防御体系,包含边墩31座、烽墩27座。清代改称“清水堡”,逐渐废弃。</p> <p class="ql-block">清水营1号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清水营2号烽火台。与敌台一起映入眼帘的是陕北的秋色!</p> <p class="ql-block">我们看到高台处似有一座寺庙,我们寻觅而去!</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清水营堡外城的制高点,果然有一座寺庙——玉皇阁,虽然玉皇已经就位,但这庙的修工还没有完成。</p> <p class="ql-block">玉皇大帝雕像前的案台上有一幅毛笔书法,是杜牧的《山行》,书法还不错,只是纸是残破的,诗是未尽的,难道是要配合玉皇阁的未完现状吗?</p> <p class="ql-block">火燕与领队放无人机,怡然居高临下俯瞰,清水堡外就是清水川,清水堡扼守着清水川,几百年来毫不松懈,不知道世事之变迁。</p> <p class="ql-block">领队航拍的照片,特别清晰地看到了清水营堡的轮廓,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水营堡分为两部分:山坡上为军事重地、据险而守:生活区或者屯兵主要在山下。我们看到清水营堡有一个小小的南门看着保存不错!</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山去寻清水营堡,回望<span style="font-size:18px;">孤悬崖顶</span>的玉皇阁,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更显遗世独立。我想500多年前建这个堡子时,玉皇阁便同时建成,高高在上的玉皇阁,成了枕着刁斗声而眠的守城士卒最好的心灵慰藉……</p> <p class="ql-block">到了山下,我们找到了清水营堡的南门,墙体的包砖尽去,门匾也不见了踪影,但我们清晰地看到南门三伏三券的结构。</p> <p class="ql-block">南门内部穹顶的结构保存完好,这<span style="font-size:18px;">砖石垒就的拱门,仿佛穿过</span>时光的隧道,将岁月凝固……</p> <p class="ql-block">看完了南门,我们又沿着村子的主街道行走,看看能找到什么古迹。</p><p class="ql-block">凝霞楼,俗称戏台。康熙五十六年,清水龙王庙由北关迁建城内,重设戏楼,额匾凝霞,祈敬天地,祝庆瑞祥。后弃置多年,几近坍塌,现存建筑则为近年集资修复。凝xia' lou</p> <p class="ql-block">在街上看到几个悠闲的老人,跟老人们聊聊清水营的变迁,老人们说原来的清水营可热闹了,村子里有近两千口人。“现在村子里有多少人?”我们问。他们的神情陡然暗了下来,“满打满算也不超过二百口人。”</p><p class="ql-block">一点也不意外,我们行走于长城,长城脚下的村子大都很凋零,我们去过的山西老营城,最繁盛时有四、五千口人,现在只剩下不足五百口人;山西将军会堡,只剩下不足二十口人,最年轻的是72岁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行走于清水营,我们还看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留存的印记,那个时期是清水营最热闹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这个房顶上的烟囱,怎么看这有点英国风情呢!</p> <p class="ql-block">走到清水营的东门“清水迎宾”,便是走出了清水营。</p> <p class="ql-block">东门外也保留一段墙体,这是清水营堡的东瓮墙吗?</p><p class="ql-block">在清水营堡,还流传着一段动人的传说:昔日曾有凤凰掠空而过,瞥见此地一汪泉水澄澈如镜、清可见底,竟流连不已,不愿离去。故此,清水营堡又多了个雅致的别称——“凤凰城”。</p><p class="ql-block">这般美好的传说,恰似一缕温柔的风,轻轻拂过这座日渐寥落的古城堡,也悄悄慰藉着那些守在这里的老人,为他们寂寥的岁月添了几分暖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木瓜园堡</p><p class="ql-block">府谷第三堡:木瓜园堡。待我们走进这座牌坊,便是走进了木瓜园堡。木瓜园堡位于府谷县城西北50里的木瓜川河谷内,即今木瓜镇政府驻地,是明长城延绥镇三十六营堡之一。现在被开发为三星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唐末宋初,木瓜便是陕北的军事重镇,宋、辽、西夏时期,更是“府谷最重要的军事重镇”。明初置木瓜园寨,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改设木瓜园堡,此后20年间又逐渐扩筑中城、新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制该堡驻军丁并守瞭军共879名,马骡264匹。</span></p><p class="ql-block">清朝时期,其军事作用削弱,<span style="font-size:18px;">驻守兵仅120名,后</span>逐渐成为经济集散地。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府谷知县郑居中还曾督修木瓜堡城。</p> <p class="ql-block">城堡平面呈不规则形,北宽南窄,城周长1696米,占地面积约17.92万平方米。城墙东宽西窄,西城墙北段有一处凸出,从高处俯瞰宛若一只仙桃,因此被当地人称为“桃城”。从鬼斧领队航拍的照片看,这“桃城”实在是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木瓜园堡踞山凭河,地势险要,位于明代长城二边线上,是抵御外敌的重要防线和传递军情、瞭望敌情的关键节点。</p> <p class="ql-block">木瓜园堡内有“九庙两寺两楼一洞”等众多古迹,分别是:</p><p class="ql-block">九庙:吕祖庙、真武庙、观音庙、龙王庙、文庙、关帝庙、城隍庙、三官庙、娘娘庙。</p><p class="ql-block">两寺:龙泉寺、红门寺。</p><p class="ql-block">两楼:玉帝楼、魁星楼。</p><p class="ql-block">一洞:朝阳洞。</p><p class="ql-block">这次访木瓜园,看我们能找到多少寺/庙吧。</p> <p class="ql-block">文庙——</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木瓜园堡看到的第一座寺庙是文庙。文庙始建于清顺治(1644)年间,位于木瓜堡官井之阳,巨崖之上,石崖形似龙头,水出龙口,川流不息,年不断,取名为文泉水。正殿南是四面挑角凉亭,四柱支撑,享亭玉立,工艺精致。</p> <p class="ql-block">正殿供奉着“万世师表”孔子的塑像,东西殿供奉着七十二贤人,墙壁绘画,描绘孔子励志求学,周游列国,收徒讲学的治学经过。</p><p class="ql-block">愚以为木瓜园复建的文庙,是最不像文庙的文庙。</p> <p class="ql-block">龍王廟——</p><p class="ql-block">龙王庙是县级文保单位,既然是县级文保单位,就一定会有点古迹,爬上这高高的台阶,我们去找一找。</p> <p class="ql-block">到了龙王庙的近前,穿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修缮得簇新的</span>中式传统楼阁<span style="font-size:18px;">拱形门洞,我们便到了龙王庙的正殿院落。</span></p> <p class="ql-block">走进这荒草萋萋的院落,一种苍凉古意油然而生。这座龙王庙座落在于吕祖庙东侧的山峁上,座北朝南,山峁形似龙首,后山蜿蜒盘旋,高低起伏,形似龙身。龙王庙始建干清朝雍正(1719年)年间,总面积300 平方米,历经300多年,主体建筑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正殿的主体结构属于清代建筑风格,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但众位神仙都是新请进来的。</p> <p class="ql-block">请看正殿的屋顶,木质结构的屋顶,由木梁和茅草/秸秆类材料构成,记录了捐财施建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龙王庙中虫老娘娘——怡然第一次遇见。龙王庙里的“虫老娘娘”,供奉于西大殿。</p><p class="ql-block">虫神在古代中国农村被视为驱灭害虫、呵护庄稼的保护神。人们祭祀虫神,主要是祈请其驱除各种害虫,确保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木瓜园堡龙王庙供奉虫老娘娘,体现了当地百姓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对免受虫害、丰收富足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祖师庙——</p><p class="ql-block">吕祖庙,又名至通观,也称纯阳殿,位于木瓜堡城西窑狐坡之巅。有清风阁、山门、牌楼、凉亭、广场、停车场和戏台等。山门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山门建有大牌楼。整个庙宇,结构奇特,风格别致,施工精细,气势恢宏。吕祖庙现为府谷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宗教活动场所。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庙会期间,人流如织。</p> <p class="ql-block">吕祖庙在木瓜园堡的“九庙两寺两楼一洞”中最为知名,建筑古朴庄重,雕梁画栋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这里说的是吕祖庙建筑群,这里不仅仅有吕祖庙,我们还看到了真武庙。</p><p class="ql-block">真武庙位于吕祖庙的右侧,建于清乾隆(1936—1795)年间,是迄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之一,青砖砌墙,古瓦双刹,雕刻画栋,明柱鼎,柱上蟠龙,龙目闪烁,活灵活现。真武庙有大殿3间,门前有假山花园,松柏苍劲,更有二层八角楼阁“清风阁”,与大殿遥遥相望,地面青砖铺成,图案十分讲究,大殿正门中悬一巨匾上书“真武大帝”四个琉金大字。现为府谷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p><p class="ql-block">看完吕祖庙,而后呢,鬼斧领队领着我们向山峁梁上开,这是木瓜园堡之首阳山。有路吗?似乎有,但早已被荒草掩蔽。我们碾轧着荒草一路上行,去找什么?木瓜园堡山梁上的堡墙与庙宇。</p> <p class="ql-block">这是领队航拍后的标识,首阳山上有城隍庙与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p><p class="ql-block">木瓜堡城隍庙建于城堡之首阳山上,始建于清崇德(1636年),2004年重建,重建的城隍有正殿,寮房、东西房,留有戏台。庙周围松柏林立,景色秀美,犹如仙镜。</p> <p class="ql-block">但我们眼前的城隍庙之荒凉寥落远胜于秀美,重建不过20年,已经“沧桑”得似百年有余,很有一点修旧如旧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雙關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雙關廟?没听说过啊。</span>推开庙门,依然是沧桑的院落,一如前文的城隍庙,对于村民与不多的游客来说,觐见这座庙有点费力气,自然也就少了些香火。</p> <p class="ql-block">雙關廟的正门的正门匾额是“浩然正气”,“文天祥?”由浩然正气自然会想到文天祥。</p> <p class="ql-block">正殿里供奉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关羽、岳飞、文天样,将这三位不同时代、在精神内核上有着较大差异的人供奉在一起,还是头一次遇到。</span></p><p class="ql-block">我们看到有说明如下:关帝庙,又称双关庙,是祭祀关羽、岳飞,文天样的庙字,关羽、岳飞、文天祥是历史上有名的忠义之士,后人设庙祭祀是为其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目的是激动后人忠君报国。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为关帝圣诞,地方人士等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关帝庙原址建于木瓜堡古城西北山巅之上,建于清乾隆(1730)年间,2005年迁址到古城内。</p> <p class="ql-block">庙中的壁画看似沧桑,但不是古迹。这是关羽的赤兔马,关帝庙虽然是祭祀三位历史人物,但还是以关羽为主。</p> <p class="ql-block">玉帝楼——</p><p class="ql-block">看完首阳山上的两座庙宇,我们又辗转下山,在村中我们遇到了玉帝楼与三官庙。玉帝楼就在这座过街楼的楼上,是县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三官庙——</p><p class="ql-block">三官庙在玉帝楼的旁边,从玉帝楼下来就是。</p> <p class="ql-block">魁星楼——</p><p class="ql-block">魁星楼在木瓜园堡的东南角,巍峨耸立,新建筑却成了木瓜园堡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魁星楼对面有一座类似于敌台的楼子,一看就是新修的,但很有点不明觉厉,上去一看,原来是千佛寺,只是千佛尚未就位。</p> <p class="ql-block">——孤山堡</p><p class="ql-block">府谷第四堡:孤山堡。在府谷的第三天,我们探访了三个堡子:皇甫堡、清水营堡、木瓜园堡,看完木瓜园堡,天色已晚,本想住在木瓜园堡,三星景区嘛,怎么也会有住宿的地方——但是,真没有。于是我们在夜色中返回府谷县城,那天晚上路很难走,是破开重建的状态,据说正在修机场,府谷,我们是离不开你了!</p><p class="ql-block">在府谷的第四天早上,我们第一站是孤山堡。孤山堡:唐、五代时叫石塘关,宋为孤山寨,明正统二年(1437年)设孤山堡,成化十年(1474年)定为长城沿线三十六堡之一,隆庆元年(1567年)成为东协衙门驻地,清朝仍叫孤山堡,民国为天平镇。</p> <p class="ql-block">孤山堡地处边陲,地形险峻,是保卫府州、河东的天然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北宋时,折家将等在此与西夏、辽国大战十余次。明朝时,它是延绥东路第一雄关,长期有重兵驻守。(鬼斧领队航拍照片)</p> <p class="ql-block">堡址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12万平方米,东、西、南、北各开有一门,南北门外有瓮城。城墙原高约7米,外侧包砖及条石基,现多已被拆,仅存内部夯土墙。城内布局以穿越鼓楼的街道为中轴,两边排布民居,还存有城隍庙、玉帝庙等古建筑。鬼斧领队说90度航拍,像一个鞋底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星庙——</p><p class="ql-block">到达孤山堡,先直奔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七星庙。您看,七星庙外,有一大堆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七星庙的牌坊。七星庙又称昊天宫,也叫无梁殿,也叫昊天宫,位于孤山堡北门外1公里处,传说这里是巾帼豪杰折赛花和北宋名将杨继业比武招亲之地。</p> <p class="ql-block">七星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明万历五年(1577)开工重修,现存大殿、前庭两处主体建筑。</p><p class="ql-block">这是前庭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殿屋顶为九脊歇山式,殿前过道为卷棚式,单檐斗拱,磨砖对缝,从底到顶,以砖砌成一砖盖顶,无梁无柱,故又称“无梁殿”。</p> <p class="ql-block">七星庙内部结构奇特,风格别致,融合有西北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我国民族建筑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现已入选《中华名胜辞典》,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是七星庙的航拍照片。</p><p class="ql-block">关于杨业与折(佘赛花)七星庙结缘的故事,在杨家城博物馆有介绍:五代时期,河东路麟府二州相邻。麟州土豪杨弘信之子杨重贵,即为后世所称颂的“金刀杨无敌”杨业。其文武双全,擅长骑射打猎。一日,他跟众随从兄弟于兔毛川打猎,恰逢府州折德扆之女折赛花也在此狩猎,杨重贵弯弓之间便射中了一只兔子,却被一只鹰叼走了,而这只叼走兔子的鹰恰好又被折赛花一箭射中,此鹰与兔的归谁所有成为争论,杨折二人争辩不休,于是抽刀拔枪打作一团,刀起枪落十余回合,旗鼓相当,重贵一路追着折赛花打入七星庙,二人虽以武相向,却彼此都暗自佩服,眼里已经透出炽热的爱慕和柔情。情愫暗生,彼时更是情投意合,于是,两人在七星庙中昊天大帝的见证下,情定终身,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p> <p class="ql-block">孤山堡北门——看完七星庙,我们转到了孤山堡北门,府谷的苏老师已经在北门等我们。终究是不忍心在万佛洞前的一面之缘,苏老师抽出时间要陪我们半天,后来他领着我们看孤山堡、镇羌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孤山堡的北门保存较完整,有瓮城残存,这是北门瓮城城门。</p> <p class="ql-block">孤山堡城隍庙——</p><p class="ql-block">属于县级保护单位,又是庙门紧闭,怡然就有些不明白了,寺庙为什么还锁门呢?就是8小时工作制也不遵守了吗?</p> <p class="ql-block">但是这城隍庙竟然有琉璃九龙壁,难道就不怕逾制吗?</p> <p class="ql-block">孤山堡西门——</p><p class="ql-block">在孤山堡小小的西门,内壁砖石痕迹令人震撼。砖石经岁月磨砺,棱角渐平却风骨犹存,那深深的纹理似在讲述500多年的时光故事……</p><p class="ql-block">孤山堡,作为延绥东麓的雄关铁堡,曾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刀光剑影里护佑中原门户,是</span>七星庙传奇的承载者,又有杨业与折赛花的的铿锵柔情……</p> <p class="ql-block">——镇羌堡</p><p class="ql-block">府谷第五堡:镇羌堡。镇羌堡,很熟悉啊,山西也有镇羌堡,不管是山西还是陕西的镇羌堡,都是一个目的:防范,抵御当时游牧民族的进犯。</p><p class="ql-block">镇羌堡最初设置于东村,故别称东村堡。明成化二年(1466年),堡址迁移至高寒岭,由巡抚卢祥主导重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城垣。明清时设过都司署,民国时期曾改名松翠镇,1952年改为新民村。</p><p class="ql-block">这是堡南门,有省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镇羌堡平面近似方形,东北角内缩,周长1394米,占地11.25万平方米。城开东、北、南三门,均筑有瓮城,原拟设西门,因传说掘得巨蟒而取消。</p> <p class="ql-block">镇羌堡是府谷段明长城南端的军事重镇,被称为“秦晋咽喉”“榆关保障”。明代驻军丁及守瞭军共706名,配马骡229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一员,清康熙年间,驻守兵110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堡内有钟鼓楼,主要街道为南北向,穿城而过,连接南、北门。我们从南门进入,直面的就是钟鼓楼,主街道两边静悄悄的,没有人居住的样子。“原来这条街道两边都有人住的”,苏老师说。</p><p class="ql-block">镇羌堡在明、清时期曾是商贸物资集散中心,素有“小北京”的美称,堡内票号、商铺、酒坊、油坊林立,商贸集市繁荣,到现如今,堡子竟寥落到这般模样。</p> <p class="ql-block">堡内外原有儒、佛、道教庙宇建筑多达28处,如孔子庙、真武阁、观音寺等,此外还有戏台七座,但大多数毁于“文革”时期。现存鼓楼、城隍庙、观音寺等少数古建筑,2014年6月镇羌堡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镇羌堡的城隍庙——有点西洋风格,与我们在清水营堡看到的凝霞楼的风格相似,应该是建筑于同一时期。</p> <p class="ql-block">镇羌堡的观音殿——</p><p class="ql-block">观音殿为三架梁砖木结构,硬山顶前廊,搭配简瓦覆顶与印花正脊,未设吻兽,整体风格素雅,殿门为一斗二升麻叶头六屏隔扇门,窗户为方格棂窗,雕工精细,展现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该建筑在“文革”时期幸免于难,2014年随镇羌堡一同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观音殿的一个角落看见一座没有碑座的石碑,上有“万历二十八年”的字样,记录了观音庙修建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镇羌堡的古佛楼——</p><p class="ql-block">古佛楼在新民村村委会院内,现在好像作为别用。</p> <p class="ql-block">镇羌堡的北墙,虽参差不齐但基本连贯。</p> <p class="ql-block">怡然将格桑花与北墙同框,觉得好美好美。怡然正在摆拍,苏老师说他也看好这个角度。苏老师可是学美术的,怡然顿时沾沾自喜起来:鄙人的视角不错嘛!</p> <p class="ql-block">“南墙东段有一小水门”,这是苏老师提醒我们的。我们在内墙拨开密密的蒿草才找到并不显眼的水门,没想到水门隧道别有洞天,其宽度可容纳两人并行,内有台阶,疑似可作为暗门偷袭使用。后来鬼斧领队航拍,发现这个水门位置及其险峻,其下面就是陡崖。如果真的当暗门使用,应该是用软梯上下吧!</p> <p class="ql-block">——东村堡</p><p class="ql-block">东山堡也是延绥镇三十六营堡之一,是镇羌堡之旧堡,这是鬼斧领队航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座古堡依山而建,可见相对连贯的墙体,烽火台矗立其间,见证了历史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这天中午,我们三人小队与苏老师在镇羌堡内共进午餐,简单的饭菜,但吃起来格外美味,从此分别,互道珍重!愿我们在行走长城品味长城传承长城的路上走得更远!</p> <p class="ql-block">在府谷的第四天,我们走完了府谷的六个古堡,府谷府谷六堡是明长城延绥镇(榆林镇)东段的核心防御节点群,共同构成“阻遏蒙古骑兵南下、守护秦晋门户”的战略屏障。六堡沿府谷境内长城一线分布,间距合理且各据险要,<span style="font-size:18px;">形成连贯的防御阵线,</span>如黄甫川堡控川道、孤山堡扼山谷……同时,部分堡(如清水营堡)开设马市,可通过贸易稳定边疆,兼具“战”与“和”的双重功能,巩固防御根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