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i></p> <p class="ql-block">2025角聲藝術節的海報靜靜掛在郵件裡,像一聲遠方的呼喚。深藍底色上浮著雲,白色字體寫著「應許之城」,聽起來像某種承諾,又像一場夢的入口。展期從十月到十一月,地點在法拉盛的赫聲福音廣場——這名字本身就帶著聲音的重量。我盯著「藝術展覽/藝術論壇」這幾個字看了很久,彷彿已能聽見畫筆與言語交織的迴響。</p> <p class="ql-block">另一張海報鋪開藍天,「愛的呼喚」四個字懸在左側,像風中飄動的旗幟。活動就在開幕當天下午兩點,簡單得近乎神聖。沒有華麗辭藻,只有一段關於愛與關懷的文字,輕輕落在底部,像一句低語。我忽然明白,這不只是展覽,更像是一次集體的傾聽——在喧囂城市裡,有人仍願意為「愛」留出一個時空座標。</p> <p class="ql-block">我想像第一幅畫作是從地心深處爆發而出的火山,烈焰如舌頭舔舐天空,煙霧翻滾成雲。那不是毀滅,而是重生的姿態。力量從畫布中湧出,彷彿在說:有些情感必須噴發,才能被看見。這大概就是「愛的呼喚」的另一種模樣——熾熱、不可忽視,帶著原始的誠實。</p> <p class="ql-block">而下一瞬,畫面轉為寧靜。一隻鷹展翅飛越天際,背上載著兩個人。他們不像是在逃離什麼,倒像是在尋找——尋找某種高處的平靜。風在羽毛間流動,雲在腳下緩緩退去。我幾乎能感覺到那種自由,不是無牽無掛,而是負重仍能飛翔的自由。愛,有時不也正是如此?承載他人,卻也因此飛得更高。</p> <p class="ql-block">接著是一張鷹的特寫,黑白灰調子裡,眼神銳利如刀。它不張揚,卻讓人不敢直視。那是一種內斂的力量,像某些沉默的守護者,從不喧嘩,卻始終在場。我想到那些在生活中默默付出的人,他們的愛不寫在海報上,卻刻在時間的紋理裡。</p> <p class="ql-block">又一幅鷹的畫像,這次羽毛潔白,喙是鮮黃,背景是藍綠交錯的抽象色塊。它張著嘴,露出細小的牙,不像攻擊,倒像在歌唱。邊框鑲著金線,莊重中透出一絲神性。這讓我覺得,愛不僅是溫柔,也可以是宣告,是一種帶著儀式感的呼喚。</p> <p class="ql-block">一張抽象畫猛然撞進視野,綠、藍、灰交織,筆觸狂放如風暴。沒有具體形狀,卻有強烈的情緒流動。我盯著它,竟感到某種熟悉——那是城市裡人與人之間難以言說的牽絆,混亂中藏著節奏,無序中自有共鳴。</p> <p class="ql-block">另一幅畫則是一片明亮的黃,山巒如火,雲霧繚繞,樹木點綴其間。色彩濃烈得像要溢出畫框,卻不刺眼,反而溫暖。這不是遙遠的風景,而是心靈的投射——當愛被喚醒時,世界便會染上這樣的光。</p> <p class="ql-block">有一幅畫裡,模糊的人影站在幾何結構前,灰藍天空下,一切若即若離。那身影不像在行動,更像在等待。我忽然想到自己初到紐約時的模樣,在陌生街角張望,聽著不同語言交織,心裡卻渴望一句熟悉的問候。原來「愛的呼喚」,有時就是一聲「你還好嗎?」</p> <p class="ql-block">而另一幅畫中,那人站在複雜的機械結構上,雙臂張開,擁抱天空。人造的精密與自然的遼闊形成對比,卻不對立。他站在科技的頂端,心卻飛向雲端。這不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寫照?在數據與速度中生活,卻仍渴求純粹的情感連結。</p> <p class="ql-block">我彷彿走進展廳,牆上掛滿各式作品——抽象的、寫實的、狂野的、靜謐的。每一幅都是一種語言,訴說著不同的愛:有家庭的,有信仰的,有對土地的,也有對陌生人的。它們並列而立,不爭不搶,卻共同構成了一幅「應許之城」的輪廓。</p> <p class="ql-block">其中一幅畫,只有雲霧,濃淡交疊,裝在木框裡,樸實得讓人想伸手觸摸。它什麼都沒說,卻又像說了最多。有時愛就是這樣,不必具象,不必命名,存在本身即是答案。</p> <p class="ql-block">海浪在另一幅畫中翻騰,藍灰交錯,一道光劈開雲層灑落。那光不耀眼,卻堅定。我想到那些在低潮中仍願意伸出手的人,他們的愛不是驚天動地,而是如這道光,穿透陰霾,靜靜落在你肩上。</p> <p class="ql-block">星空與海洋交融的畫作,點點白斑如星子浮沉。深藍背景無邊無際,卻不孤寂。原來孤獨與連結可以共存——就像在紐約這座城市,千萬人擦肩,卻仍有人願為你點一盞燈。</p> <p class="ql-block">圓形畫布上的海浪更顯漩渦般的力量,上下色彩對比強烈,彷彿能聽見浪聲。這不是平靜的愛,而是經歷風暴仍不放手的愛。它提醒我,呼喚有時來自深處的掙扎,而非僅是溫柔的呢喃。</p> <p class="ql-block">又一幅抽象之作,藍白線條如星辰流動,中心幽深,四周開闊。它像一封無字的信,寫給所有曾感到迷失的人。愛的呼喚,未必有明確收件人,但它確確實實存在於空氣中,等待被接收。</p> <p class="ql-block">一根繩索橫越畫面,掛滿繽紛裝飾,年份從2018標到2030。那不是慶典的裝飾,更像是時間的見證。每一件掛飾都像一段記憶,一聲問候,一次陪伴。原來愛的累積,就藏在這些看似輕盈的瞬間裡。</p> <p class="ql-block">兩隻鴿子站在黑膠唱片上,月亮高懸,藍天白雲如夢。這畫不嚴肅,卻極浪漫。音樂與和平在此交會,像一場跨時空的對話。我笑了——有時愛的呼喚,就是一首老歌突然在耳邊響起,讓你想起某個人。</p> <p class="ql-block">紅與灰的抽象畫如火焰燃燒,中心熾烈,向外漸冷。那紅不是傷痛,而是熱情的餘燼。愛有時就是這樣,從激烈走向沉澱,從沸騰歸於溫暖。</p> <p class="ql-block">一艘破舊小船在浪中前行,船上竟有老虎與狗同舟。這畫荒誕得可愛,卻又真實得刺心。我們不都如此?帶著各自的鋒芒與傷痕,在命運之海中同行。愛的呼喚,或許就是那句:「別怕,我在。」</p> <p class="ql-block">最後一幅畫是鄉村小屋,花開滿園,兩人遠立樹下。那不是我的故鄉,卻喚起某種共同的鄉愁——對純粹關係的渴望。在紐約的鋼筋叢林裡,這樣的畫像是一口深井,讓人想起水的源頭。</p>
<p class="ql-block">我合上郵件,窗外法拉盛的街聲依舊喧鬧。但我知道,十月十一日那天,我會走進那個廣場,不只是為了看畫,而是去聽——聽那一聲聲從畫布、從色彩、從沉默中升起的,愛的呼喚。</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上海人在纽约作家记者汪惠根</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展展人</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