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道德经》第二十五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道法自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文/文归朴</span></p> <p class="ql-block">“道法自然”非避世哲学,而是最高级的生存智慧。以自然为师,在规律中得自由;以无为为用,在简单中见深远。道法自然的深邃智慧,在于明了“道循自然,自然即道”的真谛。</p> 一、现实解读 <p class="ql-block">1. 自发性:本然天成,不假外求</p><p class="ql-block">"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的存在本就源于自然的自发演化,如同种子破土无需刻意催促,春雨滋润不必人为安排。万物的生长自有其内在节律,就像候鸟迁徙凭本能定向,百花绽放随节气更迭,这种不依赖外力的自发性,正是自然的本真状态。生活中,孩子对世界的好奇本是自发的探索欲,若强行灌输成人的认知框架,反而扼杀了那份纯粹的求知。自发性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尊重事物内在的驱动力量,就像园丁不强行改变花木的生长姿态,只提供阳光雨露,反而让园子里姹紫嫣红各展风姿。</p> <p class="ql-block">2. 无为性:不妄作为,顺势而成</p><p class="ql-block">"寂兮寥兮,独立不改",道的运行看似无为,却成就了天地万物,如同大地静默无言,却承载山川湖海;春风轻拂无声,却唤醒沉睡草木。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摒弃主观妄动,顺应事物本然趋势。治水时,大禹摒弃鲧的堵截之法,改用疏导顺应水势,终成治水伟业。现代人常陷入"有为"的执念,教育孩子时急于求成,报满各类补习班,反而让孩子丧失学习乐趣;管理团队时事必躬亲,过度控制细节,反而让下属失去主动性。无为是一种克制的智慧,如同良医用药,不滥施猛剂,只因病施治,在"不作为"的表象下,藏着对规律的深刻敬畏。</p> <p class="ql-block">3. 循环性:周行不殆,返本归真</p><p class="ql-block">"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的运行是循环往复的旅程,如同日落月升、寒来暑往,终会回归原点;如同落叶归根、水滴归海,终会重返本源。这种循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上升的演化。自然界中,枯枝败叶腐烂成泥,滋养新的生命;雨水蒸发成云,再降为甘霖,循环不息中维系着生态平衡。生活中,成功与失败的交替也是一种循环,一时的失意或许是蓄力的开始,片刻的辉煌若不警醒,也可能走向衰落。有人在顺境中忘乎所以,违背初心,最终跌落谷底;有人在逆境中沉淀反思,回归本真,反而迎来新生。循环性告诉我们,懂得适时"返回",才能在变化中把握永恒,就像陀螺旋转时若偏离重心便会倾倒,唯有不断调整回归平衡,才能持续转动。</p> 二、现代启示 <p class="ql-block">1. 尊重规律,在顺应中求突破</p><p class="ql-block">"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规律是无形的指引,尊重规律并非被动跟随,而是在顺应中找到突破的支点。企业发展若顺应市场规律,不盲目扩张,便能在波动中稳健前行;就像互联网企业早期顺应信息共享的趋势,搭建平台连接供需,而非强行改变用户习惯,终成行业巨头。教育中,顺应孩子的认知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设置课程,而非超前灌输知识,才能让学习水到渠成。个人成长也是如此,了解自身的禀赋与局限,在擅长的领域深耕,而非盲目模仿他人的成功路径,反而能走出独特的人生轨迹。尊重规律,如同航船顺应洋流,虽不与风浪正面抗衡,却能更快抵达彼岸。</p> <p class="ql-block">2. 回归本真,在简单中见深刻</p><p class="ql-block">"道法自然"的核心,是回归事物的本真状态,剥离外在的浮华,方能触及本质。现代人常被复杂的欲望裹挟,追求虚名浮利,却忘了生活的本真不过是温饱安康、内心安宁。简化生活,减少不必要的物质追求,反而能体会到"一箪食一瓢饮"的满足;净化心灵,放下过度的攀比执念,才能感受到"宠辱不惊"的从容。工作中,复杂的流程往往降低效率,回归"解决问题"的本质,简化环节,反而能提升执行力;人际交往中,摒弃功利算计,以真诚相待,看似"简单",却能建立长久的信任。回归本真不是倒退,而是在纷繁世界中守住初心,如同钻石褪去尘埃,方能显露本有的璀璨。</p> <p class="ql-block">3. 循环共生,在平衡中谋长久</p><p class="ql-block">自然的循环启示我们,万事万物相互依存,唯有保持平衡,才能实现长久发展。生态保护中,若打破"生产-消费-回收"的循环,过度索取而不回馈,终将破坏生存根基;如今倡导的低碳生活、垃圾分类,正是在修复循环链条,维系人与自然的共生。社会运行中,利益分配若失衡,贫富差距过大,便会打破稳定的循环,而兼顾各方利益的共享机制,才能让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个人生活中,工作与休息的循环失衡,便会透支健康;唯有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才能保持长久的活力。循环共生的智慧,在于明白"利人即是利己",如同四季轮转滋养万物,每个环节的付出与回馈,都在维系着整体的平衡与生机。</p> <p class="ql-block">道法自然,不是对自然的顶礼膜拜,而是对规律的深刻领悟与践行。它教会我们在自发中见本真,在无为中显智慧,在循环中守平衡。当我们放下主观的执念,顺应事物的本然,看似"无为",实则已与大道同行,在自然的节律中,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世界的和谐共生,这便是"周行不殆"的永恒智慧。而这份智慧的终极要义,正在于让每一种存在都能在规律的指引下,绽放最本真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道德经》第二十五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转载/品读</span></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不改③,周行④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⑥,强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远,远曰反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域中⑪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有物混成: 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②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③独立不改:独立生存,永不改变。④周行:循环运行。⑤天地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⑥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⑦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无所不容的。⑧逝:指“道”的运行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⑨反:通“返”。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⑩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⑪城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⑫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有一个东西浑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只好叫它为“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作“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回归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则效法自然。</p> <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道是万物之奥,蕴含着真理。人类要想把握真理,就必须识道。所以,道既是认识的对象,又是认识的方法,实践的方法。道的概念,并不是虚构的,而是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老子用“道”字为世界的本体命名,意在说明认识世界的本体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正确道路,而道的运动、发展、变化所体现出来的对立统一这一宇宙规律就是人类必须遵循的人生法则和社会法则。道是宇宙的本源,“小”是它的本质,本质是永恒的;“大”是它的现象,现象是变幻的。小与大是相对立而转化、相统一而存在的。万物由小到大、由大到小是循环往复、变化发展的,揭示的就是对立转化规律。而道所体现出来的对立统一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指明了道路。</p><p class="ql-block">人类效法自然规律,寻求并制定出完善的人生法则和社会法则。王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应当心存大道,明白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关系,倘若不明白对立转化这一客观规律。反而自以为大。那就说明,这时的王已经死了,因为,他已经远离了人民,既然与人民为敌,那么就会在人民的反抗中诞生新的王。老子道的哲学理念就在于为人类指明了合乎自然规律的治身之道和治国之道。</p> <p class="ql-block">【证解故事】</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痛苦烦恼似乎永远也没有尽,一下成功,一下失败,时而悲伤,时而喜乐;在生活里我们东突西窜,愈陷愈深,找不到一条出路。而老子告诉我们,道就是道,不生不灭,欲望多的人就无法看透迷茫的前途。而平心静气,却能够灵敏活泼地勇往直前,这才合乎大地所具有的德性。有一则寓言: 有位书生准备进京赶考,路过鱼塘时正巧渔夫钓了一条大鱼,便问渔夫是如何钓到大鱼的。渔夫得意地说: “这当然需要一些技巧。当我发现它时,我就决心要钓到它。但刚开始,因鱼饵太小,它根本不理我。于是,我就把鱼饵换成一只小乳猪,没想到这方法果然奏效,没一会儿,大鱼就上钩了。”书生听后,感叹地说: "鱼啊,鱼啊,塘里小鱼小虾这么多,让你一辈子都吃不完,你却禁不住诱惑,偏要去吃渔夫送上门的大饵,可说是因贪欲而死啊!”欲望与生俱来。生命开始之时。欲望随之诞生。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是人的本能。仅从生命科学而言,人类绵延生息不绝,可以说欲望是生命的动力。生命停止,欲望则消失。同时,人的欲望的满足,又是生命消耗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有效地节制欲望,是构建和升华生命,延伸和拓展生命长度的必由之路。</p><p class="ql-block">愿与君共勉共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