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文心雕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道德经》第二十三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希言自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文/文归朴</span></p> <p class="ql-block">“希言自然”的深层奥义,在于参透“少施为而合道,强妄为则失序”的天机。恰似日月交替无声无息,却能光照千古;草木生长不言不语,却能蓬勃四季。</p> 一、现实解读 <p class="ql-block">1. 无为之道:不言自化,与物无扰</p><p class="ql-block">“希言”的本质是顺应自然本真,不轻易以主观意志干预。正如春风拂过不疾不徐,却能唤醒万物;大地默然承载不语,却能孕育生机。治理者若能减少繁苛政令,百姓自会如草木般自在生长;生活中,过度的指点与说教往往适得其反,而适时的沉默与放手,反而能让关系更显融洽。这就像园丁照料花木,不强行扭曲枝干,只顺应其天性浇灌,方能看到最舒展的姿态,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以最小的干预成就最大的和谐。</p> <p class="ql-block">2. 天象示警:刚猛难继,和缓悠长</p><p class="ql-block">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之力尚且如此,何况人之一己私欲与激进之举?暴雨虽能一时冲刷大地,却不及细雨润物无声;狂风虽能瞬间撼动草木,却不如和风持续滋养。生活中,那些急于求成的冲刺往往难以持久,而稳扎稳打的前行方能致远;职场上,锋芒毕露的强势可能一时震慑他人,却不如温和包容的气场更能凝聚人心。这正如火焰与炭火,烈火熊熊转瞬即逝,炭火温温却能持久供暖,刚猛之力难经岁月,和缓之态方得长久。</p> <p class="ql-block">3. 同频相应:物类相感,善恶自召</p><p class="ql-block">人与道、德、失的联结,如同磁石相吸,同频者自会相聚。遵循道的人,言行举止皆合规律,道便会如影随形;修养德的人,心念品行皆存善意,德便会与之相伴;背离道与德的人,所思所行皆违本质,困顿便会如影随形。就像行船,顺应水流则轻快前行,逆着水势则举步维艰。生活中,诚信之人自然能吸引同样守信的伙伴,虚伪之人也终将被虚伪所困,这便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的自然法则,无需强求,自有回响。</p> 二、现代启示 <p class="ql-block">1. 为政之道:简约治理的现代价值</p><p class="ql-block">现代社会的治理,“希言”体现为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以信任与规则为基,激发社会自身的活力。企业管理中,过度的制度约束可能束缚员工创造力,而明确核心原则后的适度放权,反而能让团队迸发更大能量;城市治理中,一味追求“看得见的政绩”可能忽视民生本真,而聚焦基础保障、减少形式主义,方能让城市更具温度。这就像放风筝,线绳过紧易断,适当松弛才能让风筝飞得更高更稳,简约治理的智慧,正在于把握“管”与“放”的平衡。在教育管理中,有些学校制定繁琐的课堂细则,从举手姿势到发言时长都做硬性规定,反而让课堂变得僵化;而有些学校只明确“尊重、专注、探究”的核心准则,给教师自主设计教学的空间,课堂反而更显生动高效,这恰是简约治理在教育中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2. 修身之要:顺应规律与自我调适</p><p class="ql-block">对个人而言,“希言自然”是学会与自身节奏和解,不违逆本性强求。身体需要张弛有度,过度透支健康的“拼搏”终会反噬;心灵需要宁静滋养,被欲望裹挟的“追逐”只会徒增焦虑。就像四季有轮回,人也有进退,春生时积极奋进,冬藏时沉淀蓄力,才是顺应天性的活法。有人强迫自己每天熬夜加班,结果效率低下、身心俱疲;有人顺应生物钟,该休息时安睡,该工作时专注,反而能事半功倍,修身的关键,在于找到与自我、与世界和谐共处的节奏。在教育中,这意味着尊重学生的成长节奏,有些家长为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强行报满各类超前学习班,结果孩子厌学情绪严重;而有的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安排学习,允许孩子有试错和停顿的空间,孩子反而能保持对知识的热爱,稳步成长。</p> <p class="ql-block">3. 生态之思: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智慧</p><p class="ql-block">自然的“不持久”警示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激进行为终将自食其果。过度砍伐森林、肆意排放污水,如同对自然施以“暴政”,看似获取了短期利益,实则断绝了长远生机;而“希言”的生态智慧,是尊重自然的承载力,退耕还林、限渔休牧,看似“有所不为”,实则为了人与自然的长久共生。就像祖辈“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古训,深知草木有生息、江河有容量,不贪多、不妄求,才能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这便是可持续发展的深层人文底蕴。在教育领域,这体现为“生态化教学”理念,有些学校过度开发校本课程,挤占学生户外活动和休息时间,反而让学习效果打折扣;而注重“留白”的学校,会保留足够的自然观察课、劳动实践课,让学生在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接触中理解生命循环,这种对“教育生态”的尊重,恰是可持续发展智慧的延伸。</p> <p class="ql-block">希言自然,不是消极的放任,而是积极的顺应。在干预与放手间找到支点,在言说与行动间守住本心。如同星空不语,却指引着夜行的方向;江海不言,却容纳着万川的奔流。当我们学会以谦逊之心对待规律,以克制之行对待万物,便会懂得最深厚的力量,往往藏在“不多言、不妄为”的智慧里,这正是与道相合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道德经》第二十三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转载/品读</span></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希言①自然。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④,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⑤,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希言:指少说话。此处引申为统治者少施加政令、不扰民的意思。②飘风:大风、疾风。③骤雨:大雨、暴雨。④从事于道者:按道办事的人。此处指统治者按道施政。⑤失:此处指失道或失德。</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少施政令不扰民是合乎自然的。所以再大的狂风也刮不了一个早晨,再猛烈的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谁能造成这样的现象呢?天地。天地尚不能让疾风骤雨持久,更何况是人呢? 所以接“道”办事的人,会与“道”合一;修养“德”的人,会与“德”合一;背离道德的人,会与“失”合一。与道合一的人,道也乐于接他;与德合一的人,德也乐于接纳他;与失合一的人,失也乐于伴随他。(统治者)诚信不足,百姓自然不信任他。</p> <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老子在本章举自然界的例子说明自然现象容易变化,但是人的活动更容易变化,因为将一种现象持续下去不容易,因为只有事物的本质才是不变的。但是,人要透过现象去看到本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就是得到了“道”。那些看不到“道”的,就叫作“失”。人若要达到“道”的高度,得持续不断地去追求事物本质。凡不去追求事物本质的人,就只能总处在事物本质以外的范畴“失”之中。人类的实践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要正确看待自己的力量,不能有激进行为,否则绝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求道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欲求证大道,必须做好长期持之不懈努力的准备,既要有诚心,又要有恒心。一切形式的激进行为都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凡是追求“道”的人,所遵循的路线一定要合乎客观规律,应该得到的东西要随着正确思想的获得而获得,应该抛弃的东西也要随着错误观念的消失而消失。</p><p class="ql-block">老子举自然界的例子,说明狂风暴雨不能整天刮个不停、下个没完。天地掀起的暴风骤雨都不能够长久,更何况人滥施暴政、虐害百姓呢?这个比喻十分确切,有很强的说服力。它告诫统治者要遵循道的原则,遵循自然规律,暴政是长久不了的,如果统治者清静无为,那么社会就会出现安宁平和的风气,如果统治者恣意横行,那么人民就会抗拒他;如果统治者诚信不足,老百姓就不会信任他。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哪一个施行暴戾苛政的统治者不是短命而亡呢?中国第一个封建集权的王朝秦王朝仅仅存在了十几年的时间,原因何在?就是由于秦朝施行暴政、苛政,人民群众无法按正常方式生活下去了,被迫揭竿而起。另一个短命而亡的王朝,隋朝何尝不是因施行暴政而激起人民的反抗,最后被唐王朝所取代呢?</p> <p class="ql-block">【证解故事】</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62年,秦国欲出兵攻打韩国。韩国久弱难胜强敌,处于国破家亡的危险关头。韩桓惠王赶忙召集大臣商量对策,然而谁也想不出好主意,最后韩桓惠王问上党郡守冯亭。此人一向计谋多端,他的话打动了韩王的心扉。原来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上党一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秦国对此垂涎已久,恨不得一下子据为己有。俗话讲,破财消灾。冯亭劝韩王把上党17 郡送给贪婪的赵国,秦国就会放弃韩国转而攻打赵国,这样就能把战祸转嫁给赵国从而保存韩国,达到借秦之力削弱赵国的目的。于是,韩王就派使者去谒见赵孝成王,说:"倾巢之下,难有完卵,如今秦国强兵压境,韩王欲投降秦国,但上党百姓却强烈反对,他们抗议道:‘秦国乃虎狼之国,秦兵皆如猛兽一般。与其让野蛮的秦兵来侵略我们的疆土,还不如把我们托付于宽厚的赵王呢。”因此,我们郡守顺从民心,愿意把上党的17座城池献给尊敬的赵王,请大王不要推辞。”赵王对上党这块肥肉也垂涎已久,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韩国却主动送上门来,真可谓天遂人愿,别提有多高兴了,当即就表示愿意接受。这时平原君赵胜看穿了这是韩国嫁祸于人的把戏,就给赵王泼了一盆冷水。他说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秦国早已看上了上党郡那片沃土,如果赵国接受这些城池,秦国怎肯善罢甘休?必然来攻打赵国,那将自找灾祸啊!</p><p class="ql-block">鸟为食亡,人为财死。赵王明知赵胜的话有一定道理,但权衡再三,仍舍不得吐出这块到口的肥肉,最终还是接受了韩国的这17 座城池。果不其然,不久秦国就开始攻打赵国。赵王派著名的老将军廉颇迎敌,但又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改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来代替廉颇,结果赵40万大军被秦坑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韩国明知难抵强秦,就把祸水17 座城池,转嫁给赵国。赵王不听臣下高见,见财眼红,贪婪上钩,终于引狼入室。从此,赵国一蹶不振,最终被秦消灭。赵王就是因为没有考虑到整个大局,只顾眼前的一点小利,最终害了自己,得到了灭国的结果。这告诫我们,做事以前一定要考虑后果,顾全大局。</p><p class="ql-block">愿与君共勉共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