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心》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知为何,秋总让我无端生出许多感伤。或许,只有多愁善感之人,才总与这个季节深深共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感伤来得没有缘由,却又无处不在。它藏在第一片飘落的杨树叶里,蜷在午后渐渐斜长的日影中,混在晚来忽而清冽的风间。正走着路,忽然一阵桂花香浓得化不开,那甜里竟带着一丝苦,心便无端地沉了一下;正说着话,抬头看见天变得高了,蓝得淡了,像一块洗得发白的旧绸缎,话就停在了半空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的时节,连时光都慢得澄澈,慢得让人听见心底最幽微的声响。夏日太喧腾,蝉鸣、急雨、灼目的光,万物都在催人奔赴;冬日太萧索,天地敛迹,只剩下生存的本能。唯有秋天,站在这丰饶与凋零的交界,慷慨地赠人一片感怀的天地。那满树金灿灿的银杏,红艳艳的枫,是生命最终、最炽热的燃烧,美得惊心,也美得苍凉——因我们都知道,绚烂之后便是漫长的静寂。这盛大落幕后的空无,总让我想起生命中那些“后来”:后来,那个人再未重逢;后来,那件事轻飘飘地翻过了页;后来,青春也就这样不着痕迹地溜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古以来,秋似乎总与女子的愁思羁绊最深。想来,是这季节的脾性,与一种古典的、内敛的心境最为相契。它不似春的懵懂、夏的炽烈、冬的决绝,而是一种欲说还休,是灯火阑珊处的蓦然回首。李清照在“梧桐落,又还秋色”里,“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那愁怨漫过光阴,浸透了整个南宋的黄昏。而今时的我们,虽不必困于重门深院,但那由季节触动的、对流逝的敏感,却一脉相承。这并非脆弱,而更像一种天赋的灵犀,让我们对世界的韵律体察得更加细微。我们从一片叶的脉络里读出一则故事,从一阵风的转向感知温度的改变,也在这周而复始的荣枯中,照见自己生命的圆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随着年岁渐长,我渐渐品出,这秋的感伤里,原藏着一副清刚的骨子。它不是绝望的哀鸣,而是对必将逝去之美,投以的深沉凝视。正因懂得凋零是万物的终章,才更珍视此刻枝头极致的绚烂。于是这感伤,反而成了我们与世间最深情的连结之一。它让我们在人群喧闹处,也能听见心底那一缕清远、寥廓的秋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我不再讶异于这无端的忧思。反而觉得,能在车马匆匆的人间,为一阵风、一片云、一缕香驻足,为之心动,未尝不是一种福祉。就让我安心地做这样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吧,在这四季中最富哲思的季节,与自己的灵魂,安静地对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窗外的叶子,又落了一些。那空了枝桠的线条,映在灰蓝的天幕上,竟有一种简净而坚韧的美。凉意渐深,我拢了拢衣襟,心底那份感伤,此刻澄澈如水,明净如月。原来,感伤到了极处,便成了对生命本身,最温柔的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