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最唯美的一首唐诗,句句惊艳,送给天下那些相望却不能相守的人

乐天

<h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就这流传千古的两句诗,千百年来,在多少个重要的节日里,牵动着无数中华游子的心弦。</h3></br><h3> <h3>而写下这两句诗的人,正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下这首诗时,仅仅只有17岁的他与家人正隔着千山万水。</h3></br><h3>然而,一千多年的时光过去了,尽管网络已经让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尽管飞机高铁缩短了山山水水的距离,但每逢佳节来临,我们依然会像古人一样,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思念。</h3></br><h3>此时,虽然我们现代的交通四通八达,可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能归家团聚时,我们也学古人一样登高望远,仰天长啸,吟诗赏月,以抒发心中难以抑制的思念之情。</h3></br><h3>而中秋的月亮诗,无疑是最能够传递人们思念的一种最佳方式。于是,此时我们想起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h3></br><h3>想起了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起了权德舆的“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想起了白居易的“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h3></br><h3>不过,要说描写中秋月亮好的诗歌,却要数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首诗在唐诗中是极唯美、极绝妙的一首中秋诗。</h3></br><h3> <h3>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欣赏这首被誉为唐诗中最唯美的写月诗:</h3></br><h3><strong>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strong></h3></br><h3><strong>[唐]王建</strong></h3></br><h3><strong>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strong></h3></br><h3><strong>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strong></h3></br><h3><h3>深度赏析:</h3></br></h3></br><h3>在大唐诗人中,王建虽不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人那般光芒四射,但他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却让无数人记住了他,即便是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在教材中看到这首经典的诗。</h3></br><h3>而在1000多年前的一个中秋之夜,王建正与好友抚琴论道,共赏《高山流水》之曲,畅谈天下知己之乐。</h3></br><h3>聚会期间,他忽然忆起远方的友人“杜郎中”,思念之情难以抑制,遂提笔写下此诗,以表达对旧友的深切思念。</h3></br><h3>诗中的“<strong>杜郎中</strong>”,正是诗人的密友杜元颖。“<strong>郎中</strong>”乃唐朝官职,相当于皇帝身边的侍从官。</h3></br><h3> <h3>诗人能在中秋的夜里写下这样流传千古的不朽名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想必二人关系非同一般。</h3></br><h3>在这首诗中,首句“<strong>中庭地白树栖鸦</strong>”描绘了中秋之夜,月光普照大地,夜空明如白昼的景象。</h3></br><h3>在此句诗中,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月光,而是通过“<strong>地白</strong>”一词来体现。月光洒在地面上,把地面照得亮堂堂的,宛如白昼。</h3></br><h3>由此可见,皎洁的月光着实惹人怜爱。此外,诗人还用“<strong>树栖鸦</strong>”三字进行侧面反衬。</h3></br><h3>众所周知,乌鸦是黑色的,夜晚如果与黑色的夜融为一体,那一定难以看到。而在密密层层的树叶间,你更不可能看得到它。</h3></br><h3>然而,此时的月光却让乌鸦的身影在树叶间无所遁形,足见月光之明朗。但诗人在此句中并未提及“<strong>月光</strong>”二字,甚至连“<strong>月亮”</strong>都没有提到。</h3></br><h3>仅凭“<strong>地白</strong>”和“<strong>树栖鸦</strong>”五个字,便让人想象出月光的皎洁程度,如明镜般清晰,读来仿佛亲眼见到了那一晚的月光,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h3></br><h3> <h3>因此,仅是首句,诗人便描绘出一种月光普照、静谧安宁的感觉,让人生出一种难以言表的美感。</h3></br><h3>第二句的“<strong>冷露无声湿桂花</strong>”,进一步强化了对月光之美的描写。这种写法让人更加觉得此夜的月光美不可言。</h3></br><h3>试想此时,月光如水,静静流淌于片片桂叶之间,微风拂过,桂香四溢,令人沉醉。</h3></br><h3>加之秋露微降,湿润了摇曳的桂叶和静静的桂花,岁月无声,让这静谧的夜凭空生出无限的诗意。</h3></br><h3>但凡受过中华文化浸润的人,只要读了这一句,便会联想到天上的月宫。因为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月宫之中也有桂树。</h3></br><h3>因此,诗人或许由眼前的桂花想到了月宫中的桂花。此时,诗人可能还抬头望月,企图将相思通过明月寄给千里之外的杜郎中。</h3></br><h3>这里的“<strong>无声</strong>”二字,不仅体现了中秋之夜的静谧,还让人联想到寂静无云的万里长空,挂着一轮如飞天镜般的月亮。</h3></br><h3>里面桂树繁花似锦,秋露轻盈飘落,吴刚捧酒相迎,玉兔奔月嬉戏,嫦娥掩面思乡……令人想象无边。</h3></br><h3> <h3>经过前面两句绝妙的写景铺陈后,诗人在第三句“<strong>今夜月明人尽望</strong>”中直接转入抒情。</h3></br><h3>他说今夜的月亮澄澈如水,夤夜通明,世人皆应观天赏月,思念远方的亲朋故旧,对着月亮倾诉思念之情。</h3></br><h3>诗人在此句中并未直接叙述自己对杜郎中的思念,更未提及自己如何想起杜郎中,而是通过“<strong>人尽望</strong>”三个字,将茫茫人海中的“小我”融入了千万人中的“大我”,将一个人的相思说成大家都在相思。</h3></br><h3>换言之:“天下人都在想念自己的亲朋故旧,我是天下人中的一员,我如何会不思念我心中的所念之人呢?”</h3></br><h3>这一句别出心裁。诗人由自己对远方好友的思念,想到天下人应该也和自己一样,在月光的照射下生出对亲人好友的无限相思之情,真可谓是匠心独运。</h3></br><h3>最后一句,诗人说“<strong>不知秋思落谁家</strong>”,这其实是诗人掩盖自己内心想法的一种表达方式。</h3></br><h3>试想,在外漂泊的天下游子,有谁会不想念远离自己的亲朋好友呢?但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将抽象的思维变成一种具体的东西。</h3></br><h3>使人觉得秋思还可以像飘飞的桂花一样,落在发出思念之人的家中。这表现了正在思念的人对远方的思念难以断绝,也极为浓烈。</h3></br><h3> <h3>诗人之所以这么写,是为了达到曲径通幽的目的,避免直白。这说明了人人都在相思,而要说最相思的那一个人,可能没有人比得上他。</h3></br><h3>但诗人却反过来发问:“<strong>不知相思落谁家</strong>”。从而做到了“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显现了无尽的意味,凸显了无尽的诗意,给人一种蕴藉深沉之美。</h3></br><h3>一诗读罢,我们仿佛看到了万物寂静的秋夜之中,如水的月光泻在千家万户门前,天地之间一片空明,桂花散发的清香随风阵阵。</h3></br><h3>此时,诗人正在庭院之中,弹奏一曲悠扬的琴音,飘进无数相思的人的耳中,让人欲醉其中。</h3></br><h3>从整体上来说,王建此诗着墨不多,但他在此诗中所描绘出的种种瑰丽清幽的意象,所构造的静谧安宁的画面,读了让人如临其境,如观其内心,真可谓意境绝妙,句句惊艳。</h3></br><h3>在这种唯美而深邃的意境中,不仅让人陶醉其中,更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生活的热爱。</h3></br><h3>总之,王建的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既意境超绝,又蕴含了诗人真挚的感情。</h3></br><h3> <h3>它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更传达了他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h3></br><h3>而这样一首中秋节最唯美与惊艳的唐诗,我们在此把它送给天下那些彼此牵挂而又不能团聚的人,祝他们花好月圆,万事圆满。</h3></br><h3>愿他们望着月亮时,想起的不是孤独,而是有人在与他们共享同一片静谧而唯美的月光。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h3></br><a href="https://author.baidu.com/home?from=bjh_article&amp;app_id=1691941011981213" target="_blank"><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完美收官, 惊艳继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素材源自网络/编辑制作乐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