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医者仁心暖“夕阳”</p><p class="ql-block">——记宜兴市人民医院蒋建中主任团队与离休干部的温情守护</p><p class="ql-block">“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训,道尽了人性在漫长岁月与疾病煎熬面前的现实与无奈。然而,在宜兴市人民医院老干部病区,蒋建中主任及其团队用十六年的坚守,将这句古训改写为“久病床前有良医”的温暖篇章。</p><p class="ql-block">一份跨越时光的牵挂</p><p class="ql-block">清晨七点半,人民医院老干部病区的走廊里,已准时出现了蒋建中主任的身影。他从医以来,长期在老干部病房工作,十六年前,他又从老一辈医护手中接过接力棒,担任老年医学科主任,也将一份跨越三十余年的牵挂传承了下来。他白大褂口袋里那本边缘泛白的笔记本,记录着这份牵挂的轨迹——从老一辈医护最初服务的八百多位离休干部,到如今全市仅余的六十七位,其中十九位正住在这个病区。</p><p class="ql-block">“每一位都得好好守着。”这句朴素的承诺,他用了大半职业生涯去践行。这份守护,在杨德钧与许文盛两位抗战离休干部身上体现得尤为深刻。一位因脑中风等疾病在此治疗二十余年,另一位也已住了五年多。数千个日日夜夜,“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古训在这里失去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医护人员胜似亲人的持久守护。</p><p class="ql-block">细节里的温情</p><p class="ql-block">病区里的离休干部平均年龄高达九十六岁。为了让老人们住得舒心,蒋建中主任多方协调,为病房添置了贴心设施:墙面电视高度适宜坐观,窗边小圆桌成为聊天用餐的“老地方”,浅木色橱柜里整齐摆放着每位老人的专属碗筷。</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住院,倒像在家一样自在。”九十六岁的路德芳坐在圆桌前,看着戏曲节目笑着说。这份“家的温暖”,源于设施,更源于心意。蒋建中常对团队说:“没有老一代的奉献,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把他们当亲人一样对待。”</p><p class="ql-block">九十三岁的沙墨逊身患多种基础病,用药容不得半分差池。蒋建中为他建立的“健康台账”上,不仅详细记录用药剂量和复查时间,连“早起先喝半杯温水”“饭后静坐二十分钟”这样的生活细节都用红笔标注。</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沙老突然头晕站不稳,蒋建中立即扶他坐下,从口袋里掏出常备的葡萄糖片,又细心地嘱咐护士:“用他橱柜里的瓷杯装温水,别太烫。”简单一句话,却像定心丸,让老人瞬间安心。</p><p class="ql-block">用真诚融化孤独</p><p class="ql-block">九十二岁的抗战离休干部孙老是病区里最“年轻”的,却因常年独居,住院时常发脾气,甚至口出恶言。面对这样的老人,蒋建中带着团队耐心做他的“临时家人”——查房时多陪他聊家常,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有一次晚上快十点了,老人想念孙子,值夜班的医护人员立即帮他与孙子视频连线。</p><p class="ql-block">真诚终能化冰。看着手机屏幕上孙子的笑脸,老人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笑得像个孩子。这份持之以恒的温暖,渐渐焐热了老人孤独的心。他后来主动找医护人员道歉:“之前是我脾气不好,你们别往心里去。”</p><p class="ql-block">如今,孙老常拉着医护人员讲年轻时的故事,病区里又响起了他的笑声。蒋建中借此告诉年轻同事:“这些老干部脸上的皱纹里,藏着国家的过往。我们对他们的服务,既是本职,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p><p class="ql-block">与时间赛跑的坚守</p><p class="ql-block">超高龄患者的病情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容不得丝毫马虎。今年六月,一百零一岁的潘老因肺部感染、气胸入院,呼吸微弱,血氧饱和度持续偏低。家属声音颤抖:“医生,我们知道他年纪大了,可还是想试试……”</p><p class="ql-block">蒋建中没有放弃,连夜组织团队制定治疗方案:既要控制感染,又要保护老人脆弱的肝肾肺功能;既要补充营养,又得避免加重肠胃负担。那一周,他几乎没离开病区,白天守在病房观察,夜里查看监护数据,连输液速度都亲自调整。</p><p class="ql-block">当潘老终于脱离危险,能自己坐起来吃饭时,家属握着他的手泪如雨下:“是你们把我父亲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而蒋建中只是轻声说:“守护好这些老功臣,是我们该做的。”</p><p class="ql-block">温暖“夕阳”的约定</p><p class="ql-block">在这个重阳节来临之际,病区里洋溢着别样的温馨。蒋建中主任团队特意邀请100岁抗战离休干部蒋海根、96岁抗美援朝离休干部路德芳两位老英雄,为他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基因传承活动。医护人员精心准备了鲜花,在声声祝福中,听两位老人讲述那段烽火岁月。</p><p class="ql-block">“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九十六岁的路德芳老人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志愿军战歌》,虽然声音有些颤抖,但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深沉的情感。在场的年轻医护安静地聆听着,仿佛被带回了那个保家卫国的年代。</p><p class="ql-block">“我们要把这份红色记忆一代代传下去。”蒋海根老人握着鲜花动情地说。路德芳老人也笑容满面:“谢谢孩子们还记得我们这些老骨头,这个节过得暖心!”</p><p class="ql-block">如今,病区里的老人早已将医护团队视为至亲。有人每天等着和蒋主任聊两句往事,有人悄悄往护士口袋塞水果,天气好时相约散步,笑言“有蒋主任他们在,咱们要好好活着”。</p><p class="ql-block">团队里的年轻医护们也把这份关怀融入日常:有人学会《东方红》《映山红》等老歌,陪老人哼唱;有人把健康知识编成顺口溜,方便老人记忆;还有人定期给在家休养的离休干部打电话,提醒按时用药。</p><p class="ql-block">蒋建中主任依旧早到晚走,笔记本上的记录工整如初。从沙老的降压药到路奶奶想看的戏曲频道,再到孙老孙子的探望时间,十九位老人的点滴需求都记在他心里。</p><p class="ql-block">夕阳漫过窗棂,将病房里的一切染成暖金色。这支团队用数十年的坚守证明:医者仁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藏在每次细致的问诊里、每句温暖的话语里、每个被温柔守护的日夜里。在这里,“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叹息,化作了“久病床前有良医”的赞歌;在这里,医术温暖了生命,而生命也照亮了医者的初心。</p>